第二十二章 舆论压力(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文章详细描述了这家神秘企业从零售和国际贸易、汽车制造到军事后勤的惊人跨越,却无法解释其中最关键的谜团……

为何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如此信任一个背景复杂的商人?

答案或许藏在白宫西翼某次不公开的会议上。

当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质疑永仁的华人背景时,布什总统只是笑了笑:“比起那些要价过高的传统承包商,我宁愿和一个知道分寸的‘外人’做生意。至少他不会在《华盛顿邮报》上乱说话。另外苏宁同样是拥有我们阿美莉卡的合法国籍。”

而在洛杉矶,苏宁正审阅着一份新的投资清单……

页面上赫然列着Facebook、Youtube等初创公司的名字。

世界正在改变,而他,早已布好了下一局棋。

……

2004年3月,《华尔街日报》总部。

调查记者丽莎·陈盯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手指轻轻敲击着键盘。

六周前,她偶然发现永仁集团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网络异常复杂,这个线索将她引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

“你绝对不会相信我发现的东西,”丽莎对着电话那头的编辑说,“那个神秘的亚洲富豪苏宁?我们的‘商业奇才’实际上是二十年前从福建偷渡到美国的非法移民。”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证据确凿吗?这可不是能随便报道的事情。”

“问题就在这里!但是我可以确认他是1987年通过偷渡来的,只是后来获得了合法的国籍。”丽莎翻动着手中的移民局文件副本。

编辑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天啊!这将是今年最轰动的商业报道。布什政府知道他们最青睐的国防承包商老板是这么号人物吗?”

丽莎的嘴角扬起一抹胜利的微笑:“准备好头版吧!我们要震动华尔街和华盛顿了。”

三天后,《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从偷渡者到亿万富翁:永仁集团掌门人不为人知的发家史》的长篇调查报道。

文章详细描述了苏宁如何从福建农村偷渡到洛杉矶,在臭名昭着的唐人街摸爬滚打,最终建立起横跨亚欧非的商业帝国的传奇经历。

文章如同一枚核弹,在全球商业和政治圈引爆了连锁反应。

洛杉矶,永仁中心88层。

苏宁放下报纸,面无表情地看着落地窗外阴沉的天空。

林世民站在办公桌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老板,《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都要求采访,《纽约时报》已经在准备跟进报道了,”林世民快速汇报着,“cNN和bbc都希望能做独家专访。”

“联系麦克·罗杰斯,”苏宁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出奇,“是时候启动‘红鲱鱼’预案了。”

林世民明显松了口气,立刻拿起电话。

麦克·罗杰斯是华盛顿最顶尖的危机公关专家,曾帮助多位政要度过丑闻风暴,收费高得惊人,但物有所值。

与此同时,全球媒体已经开始了疯狂的挖掘竞赛。

bbc的一档调查节目找到了几位曾在洛杉矶唐人街待过的华人,他们回忆起了年轻的苏宁。

《南华早报》则挖出了警方档案:1988年,苏宁曾卷入一场黑帮械斗,被捕后因证据不足释放。

更令人震惊的是,1990年香港海关记录显示,一家名为“永仁贸易”的公司涉嫌走私电子产品,公司登记董事赫然是“艾米丽”——苏宁如今的妻子。

这些爆料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到第四天,连美国国会都有议员公开质疑:“我们怎么能将国家安全相关的合同交给一个有犯罪背景的商人?”

就在舆论风暴达到顶峰时,《泰晤士报》突然刊登了一篇截然不同的报道。

《从黑帮人员到慈善家:一个移民的救赎之路》。

文章主角依然是苏宁,但角度却大相径庭。

文章详细描述了1988年那场黑帮火拼的另一个版本:

当时,英国商人安德鲁·卡明斯基意外卷入黑帮交火,是年轻的苏宁冒险将他救出,自己却身中两枪。

康复后的卡明斯基出于感激,不仅帮苏宁获得了合法居留权,还资助他创办了第一家正规公司。

“如果没有苏,我早就在那条暗巷里没命了,”现年68岁的卡明斯基在伦敦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我见过最勇敢、最聪明的人。从黑帮手中救出我后,他完全可以选择拿走我的钱包和手表——那在当时值不少钱。但他没有,他拖着受伤的身体把我送到了医院。”

更关键的是,卡明斯基提供了一份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方文件副本,证明苏宁在1988年就已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得合法身份,并非媒体所称的什么“非法移民”。

苏宁自然不可能让艾米丽站在媒体之前,毕竟当初的婚姻移民是一种灰色交易,所以便是早就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篇文章像一盆冷水,稍稍浇灭了愈演愈烈的舆论大火。

但真正扭转局势的,是苏宁接下来出人意料的举动。

2004年4月5日,cNN全球直播。

着名主持人拉里·金面对镜头:“今晚我们有一位特别的嘉宾,过去一个月成为全球媒体焦点的商业巨头——永仁集团创始人苏宁先生。”

镜头转向另一端,苏宁罕见地穿着一件休闲款深蓝色西装,没有领带,整个人看起来比平时公开场合更加放松。

“苏先生,让我们直入主题,”拉里·金推了推眼镜,“《华尔街日报》报道您是从龙国大陆偷渡到洛杉矶的非法移民,这是真的吗?”

苏宁直视镜头,目光坦然:“是的!我年轻时确实通过非正规途径来到洛杉矶。那是1987年,我17岁,福建老家的村子里连电都没通全。我听说阿美莉卡这边有机会,就借了钱跟着渔船偷渡过来。”

如此直接的承认让拉里·金都愣了一下:“您不否认这些……不太光彩的过去?”

“为什么要否认?”苏宁微微前倾身体,“美国不正是崇尚‘白手起家’精神的国家吗?我从洗碗工、赌场保安做起,后来有幸遇到安德鲁·卡明斯基先生这样的贵人。是的!我做过一些灰色地带的生意,但从未涉及毒品或人口贩卖——那是我绝不允许自己触碰的底线。”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重要的是,永仁集团从1990年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完全合法的企业。我们每一份合同、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查。”

拉里·金翻看笔记:“但有报道称,您与华盛顿高层关系密切,这帮助您获得了大量国防合同。作为一个背景复杂的公民,这是否合适?”

苏宁露出今晚第一个微笑:“阿美莉卡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另外永仁赢得合同靠的是效率和性价比。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我们提供的后勤服务比传统承包商快40%,成本低35%。在座的哪位观众不愿意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服务呢?”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诚恳:“我理解人们对我的背景有疑问。但美国梦不正是关于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我能从唐人街的餐厅和厨房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特权,而是无数个通宵工作的夜晚,是敢于冒险的勇气,是珍视每一个机会的态度。”

这段采访一经播出,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时代》杂志随后以苏宁为封面,标题简单有力:《美国梦,亚洲版》。

福克斯新闻甚至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苏宁的经历与洛克菲勒等白手起家的美国商业巨头相提并论。

华盛顿,白宫西翼。

布什总统将一份简报扔在桌上,看向幕僚长卡德:“舆论怎么说?”

卡德整理着文件:“最新民调显示,公众对苏宁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保守派认为他是移民成功的典范,自由派则质疑政府与外裔商人走得太近。”

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插话:“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提供了我们急需的服务。没有永仁的物流网络,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成本会高出数十亿。”

布什转向副总统切尼:“迪克,你怎么看?”

切尼慢条斯理地放下咖啡杯:“乔治,在华盛顿,每个人都有过去。重要的是他现在能为我们做什么。永仁的合同让哈利伯顿那些老牌承包商不得不降价20%,这对预算来说是好事。”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而且,一个‘有把柄’的商业伙伴,往往比清白无瑕的更……可靠。”

布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问道:“他那个特斯拉项目进展如何?”

“出乎意料地好,”能源部长接话,“他们的电池技术比通用和丰田领先至少两年。为此永仁集团也是已经布局十多年了,如果电动车真是未来,我们最好确保关键技术掌握在‘朋友’手中。”

会议结束时,布什做出了决定:“暂时保持现状,但加强对永仁合同的监管。另外,安排我与苏宁私下会面——不在白宫,用我在德克萨斯的那间牧场小屋。”

“是!总统先生。”

当夜幕降临华府,一场看似可能摧毁苏宁商业帝国的危机,正悄然转化为巩固他地位的机会。

而在洛杉矶,苏宁站在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份刚送到的机密文件……

中情局关于他背景调查的完整报告。

报告末尾用红笔圈出的评语格外醒目:“主体虽有复杂背景,但目前未发现对美利益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其在亚太地区的情报价值不可估量。”

苏宁嘴角微微上扬,将文件送入碎纸机。

这场风暴过后,他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因为公开的“污点”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在权力游戏中,一个没有弱点的玩家,往往是最危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