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 户部编制(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卖出来的经费,我早就说过,补充劝农司财政不足之用。
至于你想的,我知道,担心影响考评。
其实,普通官员的升迁,确实依靠考评成绩说话。
可在京里,公务处理的好不好,可不是京察能决定的,我只要说你能干,就能让你升迁。
就算京察下来,都察院,吏部都给你考评为下,我也能让他们改成上。”
魏广德这次话说的有些重,也很露骨。
不过说实话,朝中愿意搞农业这方面工作的官员太少了。
所以,魏广德还真不愿意放他离开,去别的职位上。
不然,自己还要再挑人。
明末时期,也就出了个徐光启,他研发的农业技术最终获益人还是满清。
“下官知道错了。”
那主事这下是诚惶诚恐,低着头不断认错。
“你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有五年了,马上就是六年,有些想法合乎情理。”
魏广德看着他说道:“我会打招呼,年底前把你的职务从六品主事升到从五品员外郎,不过依旧管着劝农司。
做得好,九年考满,我让你做劝农司郎中,和清吏司一样的职级。”
户部作为明代六部中专司财政的核心机构,是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户部不仅承担赋税征收、户籍管理、漕运调度等基础职能,更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实施,从永乐迁都的粮饷保障到万历改革的赋役调整,户部的运作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明代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按行政区划对应全国十三省,形成“分省而治”的垂直管理体系。
各司设正五品郎中、从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之下还有提举、检校、司务等不入流官职。
除大家熟悉的十三清吏司外,还有总督仓场衙门、钞关与税课司和形同虚设的宝钞提举司等衙门。
在这些衙门里,十三清吏司不管是官员品级还是实权上,绝对是户部个衙门之首。
十三清吏司之间,也因为还代管朝中杂物,权利也是有大有小。
魏广德说打算把劝农司升级到正五品郎中主持,等于就是要把这个衙门看作户部一等一的紧要衙门。
好吧,这个饼其实很香。
为什么?
那主事想调职,根本原因就是以为升职无望。
可如果衙门品级能提高,那他这个管事人自然水涨船高。
按照魏阁老话里的意思,可以保证他九年考满就成为正五品郎中,那他还考虑调什么职位?
何况,劝农司油水虽然算不得丰厚,但其实也不小。
别的不说,魏广德给他们的特权,那就是各省划拨的官田产出,就是劝农司衙门的油水。
出产卖出后,都是他们的办公经费。
劝农司从各省划拨多少田地?
林林总总,杂七杂八的土地可是有上千亩之多,其中有好地也有坏地,有平地也有山地,可谓五花八门,涵盖面极广。
实际上这几年,随着业务开展,那主事因为运作得当,每年衙门除了从户部领到额外补贴外,还有这笔账外收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地方上能收多少不知道,京城劝农司可是每年能得到下面上缴银两超过二千两。
要知道,劝农司其实就没几个有品级的官员,这么多办公经费,还不是找些理由就给支出去了。
“下官一定努力,按照阁老指示,把新作物在各省种植的习性摸透,让各地农户只要愿意,就能获得足够的种子进行种植。”
那主事急忙表态道。
“你看,我从未催过你们,要做出什么成绩来。
只要求每年汇报两三次重点作物的种植情况,还有就是辽东、西北等地新作物适应性的情况。”
魏广德又说道。
“是是是,是下官不懂事,误了阁老好意。
下官下去一定痛改前非,认真做事。”
“重点还是在辽东,那里是朝廷未来数年主要开发方向,需要大量农业产出,特别是奴儿干地区。
朝廷一旦确定恢复当地驻军,粮草辎重主要靠辽东接济。
总不能辽东自给尚且不足,还要大量支援奴儿干吧。”
魏广德再次给劝农司划出重点,那就是辽东。
辽东农业的增产,涉及到内阁后续计划。
话说到这里,似乎也差不多。
就在这时,芦布手里抱着几分奏疏从门外进来,脸色有些古怪。
“乾清宫内侍送来的,说陛下御笔亲批。”
芦布在魏广德面前,小声禀报道。
“阁老公务繁忙,下官先行告退。”
那主事急忙起身请辞。
“回去好好干,不要误了前程。”
魏广德还是提醒一句。
“下官晓得。”
等人离开后,魏广德才拿起芦布递过来的奏疏翻看起来。
不过,实际上这会儿魏广德还在想户部的事儿。
好吧,之前魏广德从未涉足户部,所以对户部所知不多。
至于张学颜说的话,魏广德只能听一半,不敢全信。
倒是魏时亮去了户部以后,传出来的话让魏广德有些惊讶。
户部的编制有问题,先天不足。
虽然有十三清吏司,但每个司下面实际办事的就几个主事。
说到底,大明所有财政事务,不过区区几十人负责运转。
用魏时亮的话来说,大明朝每年几千万石粮税,每个户部主事就要校验几十万石的收取、使用,“各省解送钱粮文册堆积如山,勾稽核验常需通宵达旦。”
这种工作强度导致官员“但求无过,不敢有为”。
户部其实是六部里人比较多的衙门,可显然依旧不足。
魏时亮甚至以宋时比较,三司归于户部后,官员超三百人,远超大明户部百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