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行(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耀辉与盼弟》最新章节。

周盼弟一路疯跑回家,路过周大顺家门口,理都不理周大顺就跑了,回到家扑到爷爷怀里嚎啕大哭。

今天她做了一件大事,对于她来说,是一件不曾想过的大事,这事情不知道会怎么发展,今天打了张红春,明天张红春估计要上门寻仇,张家人肯定不会饶了她。

想到爷爷被张家人为难,想到自己被张红春暴揍,她害怕的瑟瑟发抖。

“爷爷,我今天打人了,我咬了张红春,我好害怕啊……”

张老头听完孙女的话,又摸摸她的头,发现周盼弟脑袋上破了好几个洞,正在流血。

“不怕,是他们先欺负你的,他们要是敢上门寻仇,我打死他们。”

正说着,外面就有人“咚咚咚”的敲门,敲门声很急。

张老头看看门口又看看孙女,他让周盼弟在屋里等着,周盼弟却不愿意,拉着张老头的手要跟他一起出去。

开了门,张红春的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老光棍的肮脏媳妇,样样不学好,就学人打架欺负人,当我何丽娟好欺负是不是?睁开你的狗眼看看我是谁,今天老娘不把你这个小贱人脱光了丢广场上老娘就不是人!”

张老头的脸被气得一阵通红,他还没来得及发作,赶来的张文松把何丽娟拉开,陪着笑说:“三爷,你不要介意,她是冲昏头脑了,说这些话!”

“我头脑不昏,我清楚的很,他们就是老光棍娶小媳妇,要脸不要脸啊!”何丽娟说完就被张文松一巴掌打翻在地。

“臭娘们,我三爷也是你能叨叨的!再叨叨,老子给你牙打断!”

何丽娟倒地上大哭,一会哭自己男人不心疼自己,一会儿哭自己命不好,哭声尖锐,让人听了心烦。

张老头心里憋着气,也懒得跟何丽娟计较,拉着周盼弟到村长家里去。

没多久,广场上广播响起,村长喊所有人到广场上开会。

半个小时后,广场上站了一堆人。看人来得差不多,村长先说话。

“今天喊大家来,是因为有人在造谣生事,这事对当事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今天我把张老请来了,让他跟大家跟大家说几句话。”

接着张老头拉着孙女上场。

“我张力也算是村里的老人了,你们年轻人不了解我,我不怪你们,但是我要跟你们解释清楚,因为我不能让流言害了我孙女!”

张老头停了一下继续说:“这事起因是周大顺欠我钱不还,我找他,他拿女儿抵债。我知道他那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张力堂堂正正,对女人有意思也不会对个孩子有想法!”

说着看向平时最能八卦的刘寡妇,说:“况且我早就不行了,这事刘寡妇最清楚。”

“啊?”人群慌乱起来。

刘寡妇脸都气绿了,骂:“你不要血口喷人!”

“我说的是事实,几个月前在玉米地,要强你,你说成了没成?”

“你个杀千刀的,你也好意思说!”当时情况是她勾引张老头,可没想到张老头不行,刘寡妇为这没少蛐蛐张老头。

“哼!我张力做事光明磊落,老子年轻的时候不是没人要,是因为老子不行不想耽误人家女子,这事我大哥二哥清清楚楚,大哥,你得给我作证,省的以后一堆人中伤我们张家人。”

站在人群里的张有和张来连忙为张力说话。

“我们能证明我三弟说的,这是我们家的痛,本来不打算让大家都知道的。”

张来说:“这事就这样吧,以后也不要再乱传了,我三弟有个孙女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强,大家就放过他吧!”

这时有懂事的会说:“本来我们也不信那些谣言的。”

也有爱挑事的说:“说最多的就是你家何丽娟了!”

不过当下最愁的是刘寡妇,被人追着问张老头到底行不行!刘寡妇迫于无奈,只能承认张老头不行。

大家本来就爱捕风捉影,现在多人证实,大家也就信了。

事情告一段落,张红春的事也没有追究,但是张老头怕孙女被报复,每天早上送她过采砂坑,下午又去采砂坑接人。

经过这事,周大顺对周盼弟大为改观,逢人就说我家老五多厉害,一对多也能打赢,颇有他当年的风范。

这时人家就说:“你家女子不是给张老头当孙女了吗?”

周大顺就会说:“张老头能活几年啊!我女儿总不能一辈子给他当孙女!再说了,户口本上,老五还是我家人呢!”

大家纷纷赞叹周大顺会算计,表面上把女儿送去照顾张老头,实际是让张老头白养周盼弟,日后等张老头驾鹤西去,周盼弟还是周家的人,嫁出去了彩礼也是周大顺拿!

周大顺也不恼别人的阴阳怪气,反而笑着说:“他也不亏,有个人陪他说说话也比他一个人强,再说了,我家老五能干,又不白吃白喝他的。”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也无法说什么,只是当个笑话乐呵乐呵。

……

自打周盼弟打赢了张红春,张红春的声名受损,没人再跟张红春作威作福。反倒是周盼弟多了一些好朋友。

原本她不想搭理这些墙头草的,但是小孩子贪玩,人家笑呵呵的喊她,她就屁颠屁颠的跟着去了,慢慢的大家都了解周盼弟,觉得她是个好人,就跟她耍上了朋友。

邓家有几个孩子和她一班的,下课后跟她一起回家,张老头见此没有再接周盼弟,但是早上还是送她过采砂坑。

周耀辉也交了几个好朋友,男生之间打架归打架,打完又能一起玩,张鸿涛并不记仇,见周耀辉长得好看,就喜欢跟他玩。

回家的路上,队伍壮大,孩子们欢声笑语,路边收庄稼的人见也乐得跟他们打招呼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