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太子的担忧(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最新章节。

朱元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似乎还没有尽兴,又接连倒了好几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直到他感觉有些微醺,这才放下酒杯,看着朱标,缓缓地解释起这道旨意背后的原因。

“儿啊,你可知道,几千万两的银子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这口黑锅总得有个人来背吧?”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

朱标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可是,父皇,这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四个尚书加上十二个侍郎,难道还不够吗?”

朱元璋嘴角泛起一抹笑容,摇了摇头,回答道:“咱觉得还不够呢。别忘了,还有李善长这个开国第一功臣,以及那个逆子。再加上大明一十二省左右布政使,这样一来,应该就差不多了。”

朱标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他凝视着朱元璋,严肃地问道:“父皇,您这是要继胡惟庸案、空印案之后,再次兴起大狱吗?”

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坚定而冷酷,回答道:“没错!咱就是要借题发挥,不仅要填平朝廷历年来的窟窿,还要将前朝遗留下来的那些降臣彻底清理出去!”

听到这冷血无情的话语,朱标只觉得自己的心像被千万根细针同时刺穿一般,鲜血汩汩地往外冒。

朱元璋要杀的这些人,可是他耗费了无数心血,历经多年才好不容易拉拢到身边的党羽啊!

这些人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更是他在朝堂上的左膀右臂,如今却要被父皇如此轻易地斩杀,这让朱标如何能不心痛?

朱标强忍着内心的悲痛,闷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现在人心刚刚安定,此时大开杀戒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儿臣觉得父皇此举有些操之过急了,我们应该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朱元璋嘴角泛起一抹轻蔑的笑容,“这就是你身边那些人,一介书生的迂腐之见?”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嘲讽和不屑。

“眼下,开科取士的日子迫在眉睫,满朝上下,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本没有多余的位置。”

朱元璋接着说道,“不把这些前朝的余孽清理出朝堂,咱的大明又哪里有这么多的位置去安排那些新科进士呢?”

听到朱元璋这番不负责任的话,朱标心中的愤恨愈发强烈。

他不禁想到,原来老头子御下的手段竟然如此简单粗暴,就只有一个字——“糙”!

把那些不听话的人都杀了,剩下的自然就都是听话的了。

就在这一刻,朱标突然之间恍然大悟,他终于深切地理解到了当初二弟朱樉的心境。

朱标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预感,他觉得或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老头子竟然会毫不留情地将那帮开国功臣们,也就是他口中所谓的老兄弟们,一同送上黄泉之路。

毕竟,按照二弟的说法,老头子的眼中根本就没有丝毫作为人的情感存在,有的仅仅只是那无尽的自私自利罢了。

想到此处,朱标不禁心头一紧,但他还是强压下内心的不安,继续苦口婆心地规劝道:“圣人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然而,如今这件事情涉及到朝廷上下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成千上万条无辜的人命,又怎能如此轻率地随意妄动呢?”

朱标话音刚落,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然而,这笑容却让人感觉异常阴冷,仿佛能透过人的骨髓一般,令人浑身发冷。

只听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好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崽子,你不过才当了短短几天的假皇帝,就敢在你老子面前如此口出狂言,还妄图教导老子如何治理国家?”

这里的“假”字,其实有着假借、代理的意思。

就像当年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曾自称为“假皇帝”;而韩信在垓下之战前夕,也曾向刘邦请求册封自己为“假齐王”。

看到朱元璋的脸上逐渐浮现出怒意,朱标却毫无惧色,他毅然决然地双膝跪地,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地说道:“恳请父皇收回成命。”

朱元璋见状,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一封奏折,如同丢弃一件无用之物般,随手将其扔在了地上。

“睁开你的眼睛,给咱看清楚了!”朱元璋的声音冰冷而威严,“看看那个小王八蛋在这奏折里都写了些什么!”

朱标连忙俯身捡起地上的奏折,小心翼翼地展开。然而,当他读完奏折上的内容后,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惊讶的神色,反而若有所思地沉默了片刻。

过了一会儿,朱标缓缓抬起头,直视着朱元璋的眼睛,沉声道:“父皇,儿臣已经看过了。

这奏折中所言不假,朝廷自去年年中起便停止了对征南大营的军粮调拨。如今,军中确实面临着无粮可用的困境。”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儿臣恳请父皇能够体谅二弟的难处,他这么做,想必也是迫不得已啊。”

听到朱标的这番话,朱元璋不禁呵呵一笑,笑声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

“咱倒是要问问,当初究竟是谁胆敢未经咱的允许,就私自去照会兵部,停发征南大营的粮饷?”

朱元璋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朱标,似乎想要透过他的眼睛看穿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面沉似水,双眼微眯,冷哼一声:“哼!真是自作聪明!”

这声冷哼犹如寒风过境,让人不禁心生寒意。

面对父亲的责问,朱标心中猛地一沉,但他努力克制住内心的不安,强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缓缓答道:“父皇息怒,儿臣之所以如此提议,实有缘由。

先前,二弟曾上书给儿臣,言及他有一良策,可在不依赖朝廷、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解决军中粮草短缺的难题。”

朱标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儿臣深知兵者乃国之重器,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倾覆之祸。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形势与往日不同。儿臣认为,暂且让二弟担任兵部尚书一职,或可解燃眉之急,亦不失为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