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送来女子(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崇祯:30年不上朝》最新章节。
夜里。
将士们在劳作,崇祯却住进了府衙,有特权,就是这么好:
只需要说一声,别人就去动了,自己躺着就行。
“吱呀” 一声,卧房的门被轻轻推开。
王相尧躬着身子走进来,屏声静气地走到榻前,垂首躬身时,声音轻得像怕惊了烛火:
“陛下。”
“何事?”
“回陛下,中书舍人张同敞很有孝心,知道陛下辛劳,特意寻了个手脚伶俐的女子,送来侍候陛下起居。”
崇祯这才抬眼,眉峰微蹙:
“哪个张同敞?”
王相尧应道:
“此人是崇祯十三年诣阙补中书舍人。崇祯十五年曾奉诏至云南调兵,崇祯十五年曾奉诏往云南调兵,去年染了咳疾,便告假回乡,在江陵养病。”
从七品的中书舍人,在京中如过江之鲫,崇祯对这种小人物没什么印象。
倒是 “江陵养病” 四字,让他来了几分警觉:
“一个从七品的小官,在江陵养身体,遇到闯贼入城却没被抓捕斩杀?要知道,闯贼对待前明官员向来狠戾,怎会容一个京师回来的命官安然养病?”
王相尧躬身答道:
“此人在江陵知府递降书、主动剃发的当天,就在府衙门前当众呵斥,说‘张氏子孙,宁死不做顺贼’。
只因他祖上的名头太大,歹人没敢轻易动他,只把他关在守备司的地牢里,日日派人劝降。”
崇祯来了兴趣,坐直了身子:
“公然抗击投降,竟然只是被关起来?他祖上是谁?”
王相尧解释:
“万历朝的首辅,张文忠公,是张同敞曾祖父,歹人想借其张氏之名,劝降更多人。”
“哦!”
崇祯哦了一声,他知道:
张居正是湖广荆州卫的军籍,生于江陵县,故称之“张江陵” 。
生前辅佐明神宗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堪称有明一代最具魄力的政治家。
其功绩首推一条鞭法。将历代相沿的田赋、徭役及各种杂征合为一条,按亩折算缴纳银两,彻底改变了自两税法以来赋役混杂的局面。
此举不仅简化了税制,更打破了豪强地主隐田逃税的弊端,让朝廷财政收入十年间翻了近一倍,国库从亏空百万两变为盈余四百万两,为万历三大征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其次是考成法。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为原则,将各级官员的政务完成情况登记造册,定期核查,政绩优劣直接与升迁贬黜挂钩。
这一制度如同给庞大的明王朝官僚体系装上了发条,彻底扭转了嘉靖以来官员拖沓推诿的积弊,让朝廷政令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之高,为有明一代罕见。
在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整饬边军,加固长城九边防线。尤其是支持戚继光在蓟州编练新军,首创 “车营” 战术,以火器与骑兵协同作战,使得蒙古鞑靼部二十余年不敢南侵,边境 “烽火渐稀,田亩日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此外,他还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三年丈量出隐田近三百万顷,相当于朝廷实际控制田亩的三分之一,不仅增加了税基,更打击了土地兼并,让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生计。
这位铁血宰辅以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的魄力,顶着文官集团的谩骂与豪强的反扑,硬生生将行将倾颓的大明王朝从崩溃边缘拉回正轨。
虽死后遭万历皇帝清算,家产被抄,家人流放,但他所留下的改革遗产,却让大明王朝多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国祚。
史称 “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绝非虚言。
知道了张同敞的出身,崇祯好奇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探究:
“他能拒敌投降,也算是有骨气了,这怎么送来女子。”
王相尧弓着身子,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意,声音压得更低了些:
“这更说明他有孝心啊。也是张舍人的心细之处。他刚刚出牢就听闻陛下御驾亲征,一路风餐露宿。
想着江陵刚定,诸事繁杂,便寻了个知书达理的本地女子,原是想让她给陛下研墨铺纸,或是讲讲江陵风物,也算替天下苍生尽份心意。”
他顿了顿,又添了句:
“这份忠敬之心,可见张氏门风,终究是没断的。”
崇祯斜眼看了看他:
“你收了他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