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解决供应链,工厂扩张!(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文坛领袖,高考作文我写滕王阁序》最新章节。

苏青云把平板推到他面前:

“这是我们百万公里路测实拍的,水动力驱动+咱们这套电池包,连续高强度行驶超过八千公里,电池损耗率低于0.1%,而且我们的AI管理系统会实时调控温度、均衡电压、智能分流,出任何一个问题,整车都会自动进入保护模式。”

他说着,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

“而且,我们不只要买电池包,还要把你们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和我们的智能座舱连起来,后续升级也由我们青云科技来做。换句话说——你们做电池,我们帮你们把电池‘活’起来。”

王老板原本漫不经心的表情,渐渐变得凝重。

他凑近屏幕,看完几个视频片段,又抬头看着苏青云,眯起眼:

“苏总,您这是要跟我们深度绑定?”

“没错。”

苏青云点头,神情自若:

“咱们不是谁雇谁,是咱们一块吃肉。电池不是耗材,是能源资产,车主用了五年、十年,依旧可以跟着青云的循环体系继续发电、储能、回收,咱们不做一次性生意,咱们要做能源闭环。”

王老板沉默良久,最后露出一口白牙,哈哈一笑,伸出手来:

“痛快!就冲苏总这句话,我这把老骨头跟了!青云要吃肉,我跟着喝汤也甘愿!”

珠三角谈判全部搞定,苏青云带队马不停蹄赶回山城。

山城的青云三号厂、四号厂选址早就批复好了,工地上机器轰鸣,地基一层层打下去,一条条生产线预留区已经画好。

当天晚上,苏青云又带着周少雄和一众高层开会到深夜,敲定了发布会时间:三个月后,青云汽车将正式向全球发布五款量产车型,同时同步公布全球战略和首批海外服务中心的落地计划。

……

……

三天后,蓉城。

七月的蓉城,热浪裹着湿气扑在脸上,连树荫下都透着股黏糊的燥意。

苏青云一行人刚从机场出来,就被一辆等候多时的考斯特商务车接走,车上空调开得足足的,车窗外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新修的产业大道,一路上尽是挂着“新能源智造”“蓉城智谷”等字样的巨幅广告牌。

周少雄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闪过的一块块连片的工业用地,忍不住感叹:

“苏总,咱们选蓉城真是选对了。这里产业链全,汽配厂、电机厂、模具厂,一条龙都有,再加上政府这态度,啧啧,真舍得给地。”

苏青云没吭声,只是看着车窗外,心里盘算得飞快。

这趟来蓉城,他的目标很清晰:不只是要落地两个新厂,还要把青云在西南的供应链和售后体系彻底盘活,形成东西呼应、南北贯通的布局。

很快,车队拐进一块空旷的平整场地,周围用绿色围挡圈了个严实,几台挖掘机停在角落里,几位地方招商局的人已经等在那儿,领头的是个四十多岁的副局长,姓李,一口川普带着爽利:

“苏总!周总!路上辛苦了!”

“李局辛苦,我们只是到自家地看看。”

苏青云下车,笑着握了握手,随手把安全帽戴上,抬头看向整片工地:

“这块地,真漂亮。”

这片地是蓉城高新区专门留给青云汽车的,两个厂区加起来将近一千亩,三面紧邻产业大道,另一面就是规划中的配套生活区,水电气网都预埋到红线里,工地旁边甚至已经开始修一条连接高速的专用物流通道。

李局陪着他们往里走,边走边介绍:

“苏总,这两块厂区咱们都走了绿色审批通道,环评和规划证都提前给您批下来了,您只要把方案定下来,咱们随时可以开工。再过两个月就是丰水期,我们这地基土质好,下雨不耽误施工。”

“好。”

苏青云点头,目光扫过工地周围,已经有几个测绘小组在忙活,一辆无人机在上空低低盘旋拍摄地形:

“一期先把车身焊装和总装先建起来,二期电驱、电控和配套研发楼,尽量跟进度贴死,别拖后腿。”

李局忙不迭点头:

“放心,这边咱们配合得死死的,您青云要快,我们比您更着急!”

周少雄看向苏青云,笑着压低声音:

“苏总,要不要把三号、四号厂这套智能流水线模式,直接在蓉城复制一套?”

苏青云没立刻答,反而抬脚踩了踩脚下新铺的碎石路面,沉默片刻,才开口:

“复制当然要复制,但不止是复制。”

“这两个厂,我打算一厂做青云的智能驾驶旗舰车型,二厂做我们即将上的新能源皮卡和轻型商用车,未来这里就是青云汽车的第二总部——除了生产,还有测试、改装和出口。”

说到这,苏青云目光落到不远处那条正在修的物流通道,指着那头还光秃秃的丘陵:

“那块地,我还要。等我们皮卡和轻卡出口走起来,这条路直接通到铁路货运专用线,从蓉城发车,能直接运到西南、西北,再往南打通国外和东南亚铁路,把青云汽车卖到整个东南亚。”

李局听得心里热血沸腾,连声应承:

“只要苏总一句话,咱们回头开会给您调地!保证青云在蓉城无后顾之忧!”

说完场地的事,一行人又转到临时搭建的指挥部。简易板房里,墙上挂着青云汽车最新的厂区设计图,正中红笔圈出来的就是两座主厂房和未来的测试跑道。

“李局,这两块厂房一共要用多少建筑工人?”苏青云低头问一位正在汇报的工程经理。

“苏总,粗算需要两千五百人,单班制的话保守预计得干十四个月,如果双班倒,十个月能封顶,但后期设备安装调试还是要看供应商配合。”

苏青云点点头,看向李局:

“李局,我们自己能带来的人有限,本地的工人资源能保证多少?”

李局立刻拍胸口:“咱们这儿建筑工人多得很,高新区还跟周边区县签了劳务合作协议,调人没问题,就是食宿和安全要多上心。”

“没问题。”

苏青云看了眼周少雄:

“老周,你安排人和咱们三号厂那边对接,找几个有经验的工程队调过来先开工。先把地平了、桩打好,晚上把厂房结构图纸再改最后一版,明天一早先动第一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