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浩然正气(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最新章节。

待李皓一走,怀庆立刻小心翼翼地将那首诗捧了起来。

她的目光在诗字间流连,不仅是诗的内容让她心生欢喜,就连那字迹也让她爱不释手。

欣赏了一会后,她就安排侍女赶紧找人帮忙装裱,好好留存。

过来时来的是乘着马车兴师动众,回去的时候,李皓就没再坐马车,以免再浪费时间。

誉王的事情其实好办,别看他现在势弱,可越是这样,如今高坐在龙椅上的元景帝,就越愿意来支持他。

因为这样的人才好控制,而且做为宗室,日后要真想处理,也远比文官容易。

现在这件事真正的症结,其实还是在平阳身上,誉王需要摆脱丧失女儿的痛苦,重新的振作起来,否则谁帮他都没用。

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平阳跟誉王见上一面,彻底化解那份思女之情。

可这事要办起来,也不容易,因为没人能完全预料到,这父女两人见面之后,会发展什么事情出来。

要知道虽然誉王现如今已经度过了第一阶段的仇恨期,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的思念期。

可这并不代表,誉王在见到女儿之后,就不会进行反复,又顾忌起了宗室颜面,从而又横生出多余的枝节来。

好在这事也不需要李皓操心,怀庆自己就想到了办法,她确实是心软了。

当然具体方式上,她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用写信传书的方式沟通,而非是直接见面,这样双方都有一个缓冲。

甚至她都没有打算自己出面,而是找了另外一个更恰当的人选,一个让誉王跟誉王妃都更能相信事情是真的人。

“什么,你说让我找平阳写信给誉王,但又不能通过你的手,得先把信交给临安公主,让她去帮忙送。”

李皓没有想到,这里面竟然还有自己的事,听到怀庆的话,不免问出了声。

怀庆点了点头,解释道:“确实如此,临安自小便跟平阳关系就好,即使是现在,她也经常出入誉王府安慰誉王妃,她去不会引起其他人注意。

再加上她心思单纯,若是有她亲自去送,誉王叔夫妇也肯定愿意会相信她的话。”

李皓皱眉问道:“话虽如此,但为何这事要我去办?”

话说到这里,李皓突然想起了小说中,许七安两边通吃的戏码。

可是自己这里,诗也写了,长公主客卿的身份也露了,却一直没被临安找上。

李皓还以为是自己没被看上呢,难不成这还有峰回路转。

随后怀庆的说法,就证实了李皓的猜想:“因为临安也要找你做客卿,到时你有很多机会把东西给她。

而且,我相信你的能力,定能让她对此事守口如瓶。”

但李皓的疑惑并未完全消散,继续追问:“可为何是现在?如果临安公主想邀我,不是应该更早吗?”

怀庆公主淡然一笑,道:“那自然是因为我了,她一直想要挑战我,可你觉得能成功吗?只要我不想,她就做不到。”

李皓对此倒也相信,看来自己还是很重要的,至少能让怀庆亲自去封堵,重视程度可要高得多。

当然,李皓也没有过度自信,相信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经过这段时间,怀庆才真的信任起了自己,说不准还是为了保护临安呢,怕自己心存歹意。

李皓随即也就答应了下来,不过这事就不能再由李皓自己去自荐,得等临安自己上门来请。

因此在等着这事的时候,李皓同样也在书院上课,开始自己的儒道改造计划。

儒家四品主要就是要凝聚浩然正气,而提到这四个字,就让李皓不由想起了一首极其着名的诗词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几句,就很形象的阐述了天地正气的存在,完全可以用来做为修炼的主导思想,来为现有的修炼体系做补充修改。

然而,诗词后续对十二位历史上忠烈之士的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却并非这个世界所有。

李皓深知,若要构建一套完整且无瑕的修炼体系,这些细节都必须加以修改,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

同时关于陆王心学的有关内容,李皓也开始拿出来跟赵守讨论。

程朱理学在这个世界,已经盛行了百年,可以说在士人之中根深蒂固,即使是云鹿书院的学子,都可以说是深受荼毒。

李皓担心,贸然推出陆王心学,外界可能难以接受,甚至有可能会被直接打为异端,沦为千夫所指,到时再想要拨乱反正可就麻烦了。

因此,李皓将赵守视为试金石,希望通过与赵守的讨论,来感知外界对陆王心学的接受程度。

而做为赵守,他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打破程朱理学对书院的压迫,只是一直苦寻不到办法。

之前,李皓在亚圣殿书写的横渠四句,已经为赵守打开了一道思想的缝隙。

如今,李皓更是在加快这一进程,帮助赵守进行思想上的“超进化”,让他能够更快地领悟并接受新的思想体系。

随着李皓与赵守的讨论愈发深入,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思想的海洋,不断探索、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

“院长,你觉得心学的核心思想,与儒家修炼体系能否进行融合改进?”李皓眉头紧锁,询问着意见。

赵守沉吟片刻,缓缓道:“心学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这与我们儒家修炼中强调的内心修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我们以往也更注重外在法术的观察与学习,两者在方法上是存在差异的。”

“正是如此,”李皓点头赞同,“所以我们才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进行一次过渡,把向外求,改为向内求。

或许,我们可以从‘浩然正气’入手,将心学的‘心即理’融入其中,强调内心正则外在行止自然符合天理。”

赵守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这样一来,儒家的修炼体系就不仅仅是对外在的追求,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耕。

修行者不仅要在行为上符合儒家规范,更要在内心深处秉持正义、善良与智慧。”

“对,这正是我想要的,”李皓赞同道,“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光知道提升自身修为的儒生,更是内心充满正气、智慧与慈悲的君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