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兴禄坊对峙事件(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吾乃世家子》最新章节。
崔尧这边一路快马回奔不提,单说兴禄坊这边属实是热闹非凡!
时值午后大约不到未时,正是一天当中最酷热的当口,兴禄坊门口密密麻麻的簇拥着不下百余号人!
这些人倒是没有仆役口中描述的那般嚣张,什么冲门、逾墙肯定是不存在的,可这么多人或怒视门扉,或静坐堵路也足够让人头皮发麻。
百姓们或许目前还不敢与身为世家大族的崔氏大动干戈,可这般沉默的敌视,恰如一个安静干燥的火药桶,欠缺的或许只是那么一点火星!
“夫人,怎么办?外面的人还在汇聚!小人刚才爬墙看了一眼,远处赶来的人都快拐到朱雀大街上了。”
崔夫人身怀六甲,身子愈发不便,算算日子已有将近七个月的身孕,属实不耐操心俗务,最近连最心爱的机关玩具都束之高阁,更别提家中的杂事。
于是崔夫人对此事全无概念,遂有些纳罕的问道:“百姓们围住府邸,所为何事啊?”
仆役们你看我,我看你,皆有些不敢言。
崔夫人对下人一向平和,可此时也动了真怒,呵斥道:“说!不说尔等自去解决门前事。”
还是崔夫人的陪嫁长随知情识趣,上前悄声说道:“百姓们是来要孩子的……”
崔夫人登时紧张起来:“胡说什么,我还未生产,他们要做甚?凭什么朝我家要孩子?他们自己不能生吗?长安的百姓都这么放肆吗?”
……
房九有些跟不上夫人的脑回路,咂摸了半天才解了其中意,遂哭笑不得的说道:“小姐,人家是要自己的孩子,跟还未出生的小公子无涉。”
“你怎么知道还没出生的是小公子,我就不能生个闺女吗?家里小子够多了,我倒是想生个闺女,尧儿也是这般,我都问过了,他想要个妹妹。”
……
老话说一孕傻三年,房九以前认为不过是乡间蠢妇的讹传,如今看来,或许当真有其道理,这话说的,都没法接,现在是讨论孩子性别的时候吗?
“小姐,咱们是不是先考虑眼前事?”
“对对,那他们为何朝我崔府要孩子?是他们都不能生吗?我家也不是送子观音的庙堂啊。”
房九解释道:“或许和姑爷最近的行事有关。”
“咋啦?他长胆子了,敢上街强抢幼女啦?不能够哇,我家夫君再不成器,违法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做的,他可没有我家尧儿胆气壮。”
咱能不能好好说话了,让某家把话说完行吗?房九第一次对从小看着长大的小姐有了怨念。
“姑爷最近好像在常乐坊弄了个学堂,说不得这事就是招生闹得……”
崔夫人思忖一番,说道:“常乐坊紧挨东市,可不是个建书院的好去处,少年幕艾,东市上嘈杂不堪,三教九流汇聚。
虽说比西市强上不少,可勾栏瓦舍齐聚,又有东夷、西域的各种人市,各色小娘样样不缺,学子们怎么学的进去哟。”
房九血压持续升高,声音不由得大了些:“小姐,听某家说完行吗?你关注的点,是不是太歪了些?”
“你吼什么?我小时候你都哄着我的,如今我都是两个孩子的娘了,你倒开始吼我了!”
房九顿时心累不已,明明是个大气的好孩子,怎么有了身孕,矫情成这样,可谁让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姐呢,再气也得哄着,于是耐着性子说道:“老奴知错,可小姐先别考虑那些有的没的,还是说说眼下吧!”
“眼下怎么了?选址不对就是不对……”
“听我说完!!!”
崔夫人顿住,只见房九面露青筋,莫名有些心虚,于是小声说道:“你说呗,谁拦着你了。”
房九顺顺气,一点停顿都不带的一口气说了起来:“姑爷建书院招生,面对的是全城十六岁以下未进学的男子!”
“为何不招女子?是看不起吗?”崔夫人刚插嘴,就被房九瞪了一眼,恍然想起来小时候不听话,眼前这人被大伯指使着打自己手心的往事,顿时收声。
房九没搭理她,自顾自的说道:“整个长安,除了高官显贵,富商循吏之家,有几个孩子上过学堂?
更多的是家境贫寒、无有余财之户,姑爷找的就是这部分人。
或是姑爷的手段不太妥帖,期间也或许有欺瞒、拐带之嫌。
总之,孩子是收了,可孩子的父母或许不解其意,甚至不知详情,才有了这般祸事!小姐可清出了?”
崔夫人抬头看房九,歪歪嘴儿,说道:“我能说话了吗?”
房九擦擦汗,有些无语,可也没什么办法,只得哄着道:“您说吧,老奴都听着呢?”
“既是涉及不法事,为甚官府不出面,倒是百姓们自己强出头?说来说去,我夫君只是要传圣人学问,算得什么不法事?即便手段有些不光彩,也是我夫君育人心切,他们凭什么找上门来?你去,把他们撵了就是。”
“不行啊,老奴遣人看过了,人群中混着不少御史哩,稍有不慎,就难免官司缠身,轻动不得。”
“这倒奇了,大理寺的人不来,御史来做甚?”
“或是家里与大理寺打过招呼吧,已将此事在官府层面背书过。”
“谁?我夫君吗?他与大理寺有什么交情?他连自己的同僚都认不全。话说大理寺的头头是谁?”
“大理寺卿叫许敬宗,据说是先皇时期的老人,可一直名不见经传,故而老奴也太清楚。”
“呵,那夫君就更不会认识了。”
“可三郎与大理寺颇为熟稔,不是还在大理寺里认了一个寺丞做兄弟吗,或许三郎与此人熟识。”
崔夫人问道:“这么说,此事尧儿也参与了?”
房九想了想:“或许三郎才是主使人。”
崔夫人顿时起了无名怒火,或是感到自己被忽视了,这么大的事,家里人人都知,就自己蒙在鼓里,遂怒道:“这两人呢?遇到事了,都躲哪去了?”
房九答道:“姑爷在常乐坊,三郎去了蓝田公干,已经派人叫去了,或许此刻已在回程。”
“我管不了了,让他二人回来处理,尔等紧闭房门,莫要让人冲撞进来就是,他爷俩惹出的乱子自己平息,我还要顾着肚子里的孩子,青莲,我们走!”
说罢,崔夫人就一溜烟的跑了,身手矫健,浑不像身怀六甲之人。
仆役、奴婢面面相觑,一时不知作何感想。
陈枫鬼头鬼脑的溜了进来,说道:“莫慌,莫慌,我看百姓们也不是全不知情,只不过有些气不过罢了。
上学嘛,总归是件好事,只是百姓家里陡然少了一个壮劳力,有些绕不过弯来,闹不起来的。
我等只需注意人群中的有心人便是,莫要为人所趁!
我看天气炎热,咱们不妨将家中冰库大开,给百姓取用一些冰饮,再从库房里取些篷布、伞盖,莫让乡亲们中了暑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