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活了三个朝代以上的人(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刷视频:震惊古人》最新章节。
~~~~~~
周,东京,开封府。
“后人还少说了一个朝代,若多活九年,还能见到宋朝建立。”柴荣似笑非笑的说道。
赵匡胤冷汗直冒,连忙请罪。
“香孩儿,朕既然答应了你,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前不杀你,自是金口玉言,不会反悔。”
赵匡胤又连忙谢恩,柴荣将他扶起,笑道:“你有没有天命,朕不知道,但你弟弟,自是有些运道在身上。”
听起柴荣提及之事,赵匡胤一脸尴尬,不知如何解释。
赵光义入军为卒,是赵匡胤亲自安排的,还将他安排到前锋中。
主打一个早死早超生,现在战死,至少还能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
周征南唐,赵光义为探子,深入南唐腹地探查,遭唐军袭杀。
他带着人一路逃,逃到长江边,抱着木头横渡长江,居然奇迹生还。
消息传到东京,别说赵匡胤了,连柴荣都惊了。
不知是夸赞还是讥讽,柴荣对身边人说道:“臀?中箭,乘驴车逃亡千里,被袭杀,抱圆木横渡长江,真是天下奇男子。”
朱元璋:这是咱的台词!
王保保:换个形容词,本王羞与赵光义为伍!
~~~~~~
【李渊,北周天和元年生人,是家里老幺,顶上还有仨哥哥,李澄、李湛、李洪。
15岁的时候,姨父杨坚发动政变,建立了隋,李渊当了禁卫武官,千牛备身。
贞观九年六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驾崩,庙号高祖,谥号太武,葬于献陵,享年71岁。】
~~~~~~
大唐,长安。
“阿耶,戒色养生吧,还有不到七年光景。”李世民劝道。
历史上父皇郁郁而终,如今有了天幕,尽量多活些时日,兴许有生之年,还能坐上火车,巡游大唐。
自己又不是那无情之人,天天盼着父皇死。
杨广:侄儿,不要指桑骂槐!
李世民:做贼心虚,朕又没提你的名字!
杨广:你最好重新组织一下语言,隋朝的你还住在孤府里,对了,你阿耶将你过继给孤了,你现在叫杨世民。
杨世民之事,李世民早已知晓,他不怪隋朝的父亲,因为那是父亲所能做到的最优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阿耶既不可能在隋朝极盛之时,打败文帝,成功造反。
也不可能主动造反,搅乱天下。
因为隋朝不乱,在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庇佑下,李氏还能活些时日。
隋朝乱起来,有心之人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李氏。
因为李氏在原本的历史上成功了,他们只会选择除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而不是拥护李氏上位。
~~~~~~
【苏威 , 寿命八十二,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四个朝代。】
【侯益 , 寿命八十,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范质 ,寿命五十四,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
【符彦卿,虚岁七十八,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个,他出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死于北宋开宝八年。】
【本朝建国时,所有年龄超过三十八岁的,应该都能算经历了三个朝代。】
【李密经历过:蜀汉、魏、晋、北魏、东魏、北齐、隋、魏、唐。】
【你这李密是既写了《陈情表》,又跟着高欢起兵,还上了瓦岗寨。】
西晋.李密:我不想活那么长,死于治世,总比亲眼目睹乱世好。
北齐.李密:我想活到唐朝,我和李渊祖宗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真能活到那时,我也是天潢贵胄、皇亲国戚。
容城县侯李密还真的掰着指头算了算,活到贞观年间,自己一百多岁。
既是人瑞,又是宗室,只要不谋反,整个大唐,自己岂不是能横着走?
想了想,李密命人研究张苍和赵佗的生平、还原华佗的五禽戏、研究后人的养生法,只要不死在战场上,就努力养生,争取能活到唐朝建立。
邢国公.李密:我是真的活到了唐朝,但李渊不讲武德。
李渊:朕不讲武德?朕的年号就叫武德,朕把表妹嫁给你,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你居然造反!你难道认为自己死的冤?
李密:是你设计害我!
李渊:朕没有,你所作所为,死的活该!
窦建德:我也活该?我也不冤?要不要问问河北百姓,为何给我立窦王庙?
李渊:咳咳……朕只是犯了所有皇帝都会犯的错而已。
~~~~~~
大秦,咸阳。
“刘季,叔孙通,夏无且。”
听见始皇念叨自己的名字,三人连忙起身行礼。
却见始皇皱眉思索,原来是思考天幕的问题。
猛的望向群臣,始皇一一打量。
这些人,皆是一统六国之前出生,若活到刘邦建立汉朝,应当也算经历了三个朝代。
天下百姓,挺过战乱、灾荒,到了汉朝,也都算。
经历乱世、天下混战,亦或者像秦、隋一样,短暂一统,活下来的人,皆是历经三朝。
~~~~~~
大唐,长安。
李世民的劝诫话语,李渊听了进去。
不过今日被后人冷嘲热讽,李渊的回答夹枪带棒:“朕肯定会养生的。”
“朕若多活些年,兴许还能经历四朝。”
不等李世民思考,李渊接着说道:“孙儿继位,娶了武则天,等她篡唐建周,朕也算历经四朝了。”
“不对,等她还政于唐,朕历经五朝。”
李世民:……
您要能活到那个时候,她还敢篡唐?
~~~~~~
北宋。
运河船只上。
苏轼略一思索,稍显好奇的问道:“后人既然提了忠宣王,为何不提瀛王?”
忠宣王,即符彦卿。
瀛王,即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共十位皇帝。
三国演义戏称吕布为三姓家奴,然冯道被人称为:政坛不倒翁、十朝元老。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契丹加进去,这样算下来,冯道先后侍奉过五朝八姓十一帝。
有宋以来,文人多贬其德行,称他大义已亏,即便做了一些好事,也是一个无耻、无德、老奸巨猾、不忠不义之人。
一个降了无数次的臣子,注定了他在任何朝代的名声都不会好,只会被树立成反面典型。
然而,许多事论迹不论心,当你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这个被称为不忠不孝、无耻无德之人,做了许多保全百姓、为民请命之事。
比某些被史书夸成忠臣孝子之人,更为勤政、廉洁、爱民。
廉洁、爱民,是对比出来的。
有人骂他是无节文人,有人说他是乱世圣人。
孰是孰非,谁又能分得清?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随着时政在变化。
需要提倡忠孝、气节之时,岳王爷乃是民族英雄。
需要团结之时,朝廷闭口不谈。
某些人甚至说岳王爷是破坏团结、阻碍统一之人。
思之令人发笑。
归根到底,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只取决于当时的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典范而已。
然而,历史是由百姓创造的,百姓心中有一杆秤。
他们总说百姓愚昧无知,但百姓分得清好坏。
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纵然碍于时局,百姓不敢将真心话说出口,但他们会记在心中,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公鸡鸣叫,太阳会从东边探出头来。
正当晌午,火红的太阳温暖着百姓。
百姓在田地旁,吃着午食,唱起熟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