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宁沅禾「14」(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心声泄露,携系统同闯架空王朝》最新章节。
“摄政王,”我轻声说,“你看,这道屏障,我守住了。百姓们都好好的,有饭吃,有衣穿。”
皓月忽然从怀里跳下来,小爪子扒着城墙,对着草原的方向“呜呜”叫着,像在替她回应。
风卷着我的衣角,带着苍术的香气——是我把她锦囊里的苍术籽,种在了雁门关的城根下,如今已长了满丛的苍术苗。
我蹲下身,摸着苍术苗的叶子,忽然觉得眼眶又热了。
原来她从没有走远,她在御花园的杏树上,在《邦交策》的批注里,在北疆的苍术香中。
在我替她守着的每一寸江山、每一个百姓的笑容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摄政王,”我对着风轻声说,“我学会了,学会了怎么当一个好皇帝,怎么护着这天下。你看到了吗?”
这些年,日子像张拉满的牛角弓,弦绷得能弹出金属般的脆响,箭簇却实打实射得远。
御案上的奏折堆得能埋住半只手,朱砂笔换了一支又一支,笔杆被握得发亮,尾端磨出贴合指腹的弧度。
烛火熬干了一盏又一盏,灯花坠在奏折边角,烫出细小的焦痕,像极了我熬夜批奏时,眼底熬出的红丝。
连握笔的指节都磨出了薄茧,按在眉心时能触到几道细密的纹路,像纸页上反复折叠过的折痕,擦不去,也展不平。
幸得皓月总在案角蜷成团暖烘烘的雪毛球,蓬松的尾巴尖偶尔扫过奏折边缘,带起细碎的墨香。
呼噜声滚得像炉边细浪,匀匀地裹着暖意,连案上的砚台都似被烘得暖了些。
每当我揉着酸胀发沉的太阳穴,它便抬着粉肉垫的爪子,轻轻扒拉我的指尖——那肉垫软乎乎的,带着刚踩过暖炉的温度。
暖意顺着指缝往骨缝里渗,连带着紧绷的肩背都跟着松快些。
连目光扫过“灾情”“税银”等字眼时,心头的沉郁都能散几分。
更幸得满朝臣子各司其职,纵有几个想浑水摸鱼的,也掀不起三尺浪。
毕竟摄政王当年亲手立的学院,早成了奔涌的活水,顺着朝堂的脉络淌遍四方。
主崇文的学院的窗棂下,寒门士子捧着经史策论读到深夜,油灯把影子映在墙上,忽长忽短。
笔锋写出来的策论,字字都带着“不坠青云”的锐劲。
连论及“均田”“薄赋”,都敢直言“世家占地千顷,百姓无立锥之地,非盛世之象”。
而主宣武的学院的演武场上,年轻将领围着沙盘推演兵法,马蹄形的沙盘里,细沙被手指划出道道沟壑。
算出来的行军路线,总能绕开常规,戳中敌军的软肋——就像当年摄政王教他们的“以奇胜正”。
连沐老将军都忍不住点头:“这股子劲,像极了当年的摄政王。”
这些人眼里有光——是见过家乡饿殍、盼过天下太平的光,亮得像寒夜里的星。
手里有硬本事——是在崇文的学院熬过大寒、在宣武的学院练过筋骨的本事,扎实得像夯土的地基。
他们既不怕世家大族的金阶威压,见着那些戴着玉冠、揣着族谱的权贵,脊梁依旧挺得笔直,连作揖都只弯三成腰。
更敢在朝堂上拍着象牙笏板,把利弊得失念得字字戳心。
前几日御史台弹劾兵部尚书私挪军饷,那新科御史才二十出头,是崇文的学院最末一科的进士。
家乡在淮河沿岸,当年差点被王氏的地租逼得卖田。
他站在金銮殿上声音半点不抖,把账本上的数字念得清晰如钟。
“三年冬,挪用边关粮草银三千两,购得江南丝绸五十匹,送予魏国公做寿礼——”
话音未落,底下魏国公的孙儿,手里的玉如意“当啷”掉在金砖上,脸色比殿外的石阶还白,连头都不敢抬。
上次揪出吏部那几个私吞俸禄的蛀虫时,我攥着奏折的指节泛白,指腹蹭过“贪墨”二字。
墨迹都被蹭淡了些,忽然就想起她当年站在学院门前的模样。
那是个秋日,梧桐叶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响,她青衫被秋风吹得猎猎,衣角扫过石阶上的落叶。
指尖点着石阶上凿刻的“忠”字,指甲嵌进石缝里,连声音都沉得像铸了铁。
“皇上的朝堂,该是铁打的筛子,眼细如米,只留忠良骨,不漏宵小蚁。
若有一天,筛子漏了,你便亲手补,别怕得罪人。”
她走后第三年,我照着这话削去了太原王氏三成封地。
那王氏私占了淮河沿岸百顷良田,租子定得比官府的税还重,逼得佃户卖儿鬻女。
有个老佃户抱着饿死的孙儿,跪在王府门前哭了三天,最后一头撞在石狮子上,血染红了狮子的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