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朝里有人好做官(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崖山》最新章节。
何欢有点想笑,可又不敢笑,只能憋着。
这官场还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我记得石井镇尚有一位监事,一位同监事,两位执监事,不知道可否为我外甥引荐一二?”
陈行又提起了石井镇的事。
何欢有些不明所以,陈行应该早就猜到了大外甥应该不知道,侧头解释了一句,“都是你得同僚,也是你得下属。”
何欢恍然。
合着他这个权知石井镇事是管理石井镇的一众官员中,最大的那个。
“下官这就召人前来。”
王荆赶忙就要差官署里的小吏去喊人,却被陈行给阻止了,“不必了,找个人带他去吧。”
王荆立马派小吏招来一人,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壮年,国字脸,留着长须,长须修理的很整齐,做事说话一板一眼的,看起来是个很讲规矩的人,在得知何欢是他的上官以后,看何欢的目光很复杂。
“下官朱松,参见何权知,请权知随下官来。”
何欢出了王荆的官署,听着对方的介绍,有些意外的道:“你叫朱松?”
朱松愣了一下,不明所以的点点头,“下官确实叫朱松,政和八年进士,现任监泉州石井镇。”
何欢明显的感觉到,朱松在提到自己是进士出身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倨傲。
显然,朱松很满意自己这个身份,并且引以为傲。
但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关系户,以及举荐出仕的人有那么一丝丝看不起。
不过,何欢科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此朱松是不是彼朱松。
如果是的话,那就有意思了。
他要是记得没错的话,南宋第一大圣人朱熹的父亲,就叫朱松。
“咱们衙门里现在有多少人?”
“您,下官,冯同监,赵执事,李执事,另有吏员二十一位,其中冯同监和李执事,以及十一位吏员在石井镇坐镇,在京的就只有下官和赵执事。”
“嗯,你们平日里下差了可有什么去处?”
“下官喜吟诗作赋,每日下差以后,会约三五知己去泛舟登山,游至兴起,会吟诗作赋。赵执事好酒,会去新丰馆久坐。”
“新丰馆?赵执事是北方人?”
新丰馆,听名字就知道是以地名命名的,而唐代的王维还特地为其赋诗一首,以至于后世人都知道新丰酒的名号。
所以何欢知道新丰在陕西,而临安土生土长的人惯喜欢喝绍兴酒。
同为米酒,那位赵执事不喜欢喝绍兴酒,却对新丰酒情有独钟,有很大的可能是北方人。
朱松有些意外的看向何欢道:“您猜的没错,赵执事确实是北方人。”
何欢点着头道:“所以他时常去新丰馆喝新丰酒,应该是思乡了吧?”
如今北方沦陷,北方的一些官员随着迁移到南方,思乡的时候自然会去尝尝故乡的味道,有可能还会顺势敬自己心中北定中原的志向一杯。
“呵呵……”
朱松敷衍的笑笑,没有回答。
何欢知道这个话题聊不下去了,当即转移话题道:“朱监事下差以后陪着友人去泛舟游湖,吟诗作对,不陪家里人吗?”
朱松愣了愣,道:“拙荆和三哥在建州暂住,不在下官身边。”
朱松口中的三哥,说的是三儿子,不是真三哥。
两宋时期的很多文人,都喜欢把家里的儿子叫哥。
依照出生年月,依照年龄大小,会被称为大哥、二哥、三哥等等,以此类推。
哥儿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化出的一种口语。
何欢点点头。
差不多都对上了,这个朱松很有可能就是那位南宋第一大圣人朱熹的父亲。
莫名的有种爽感怎么回事。
朱熹他爹,一个政和八年的进士,在官场上混了十几年了,不仅没混上去,还成了他这个刚刚出仕的人的下官。
有意思。
“为什么不将他们母子接来临安?”
何欢问。
朱松迟疑了一下,有点维持不住他那点进士的骄傲了,他微微咬牙道:“下官向来清贫,没有多余的家财帮他们安身立命。
三哥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已经夭折了,让他们来临安,一路上舟车劳顿的,下官怕有什么意外。”
简而言之,一是没钱,二是怕儿子太小,路上遇到什么风寒之类的夭折了,那样他就绝后了,综合考虑才没有将他们接过来。
何欢很想说,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朱熹的命太硬了,将两个兄长当成养分给吸收了,可话到了嘴边,并没有说出口。
他和朱松才刚刚见面,说这种话,那就不是调侃了,而是找骂。
虽然朱松不一定敢骂他,但万一给他使绊子呢?
他随后可是要去临安书院读书,石井镇的事还得朱松来处理,惹恼了朱松,朱松给他使起绊子来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