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京城米贵,居大不易(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汉文帝》最新章节。

仿佛理所应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他崔呈秀本身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本来他那次,朝会之前,朝中泰半的大臣都打算弹劾他,结果反倒是魏忠贤倒了。

内阁首辅黄立极也是如此,大家矛头都指向郭允厚,结局却是郭允厚屁事没有,黄立极现在正在刑部大牢蹲着呢。

如果说一次是偶然,难道次次都是偶然么?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实际上这一切都在面前这位皇帝掌控之中。

在崔呈秀的感知之中,眼前这位皇帝,其权术手腕比起他所接触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要可怕的多。

如此帝王,堪称不世枭雄。

而刘恒思索一番之后,又想起另外一件事,道:“朕和英国公谈过了,京营整训,此事不易,涉及勋贵人数不少,需要兵部另择一个人选,辅助国公,继续整顿京营……”

“爱卿,你以为何人妥当?”

一听到这话,崔呈秀都快哭了!

这怎么得罪人的活儿都找他啊?

现如今他在朝野的名声可说得上是臭不可闻。

朝野大臣对他崔呈秀是又恨又惧,恨的是崔呈秀下手太毒太狠,完全不留余地,惧的是生怕哪天崔呈秀找上门来,到时候破家灭门,近在眼前。

对于这些,崔呈秀一清二楚,可他也觉得无奈。

从倒向皇帝这一边开始,他就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连皇帝都抛弃了他,他的下场,会比魏忠贤惨一千倍都不止。

朝野上下想要他崔呈秀去死的大臣,加起来人数绕紫禁城三个来回都是小意思。

现在,皇帝又问他谁去帮助英国公整训京营,崔呈秀头都大了!

他要是推出一个人,在京营那边猛干勋贵,作为推举之人,他崔呈秀妥妥要被勋贵忌恨。

可要是推出之人无所作为,皇帝又会责怪他推荐人选不当,办事不尽心尽力……

这……完全是两头堵的买卖啊!

一想到这里,崔呈秀就不禁头疼,忙道:“陛下,兵部因最近魏逆一事,不少人牵连其中,下狱论罪,臣这里,一时也没有太好的人选……”

说到后面,崔呈秀话音渐小,眼角余光更是时不时的打量着皇帝的脸色。

刘恒并不在意崔呈秀的小心思,将一本奏章递了过去,道:“这是吏部拟定的人员名单,其中有几位是新进起复的大臣,卿可看看。”

“是。”崔呈秀当即接过,仔细看了起来。

这里面大多数人他还是认识的,虽说有些个是万历年间就纵横朝野的大佬,彼时他还是小虾米一只,但这些人什么脾气秉性,他也是略有耳闻。

后来被天启皇帝看重,官运亨通,成了朝中一方大员,他认识的人就多了,这其中有一些人还和他有过节,非常不对付。

就比如这个李邦华,脾气非常执拗。

说好听了,为人刚正。难听点,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崔呈秀当年还是个小小的御史的时候,就记得这人猛的一批,比现在朝野公认的猛人陆澄源还要猛上三分。

当年朝臣围攻顾宪成,就是李邦华跳出来舌战群臣。比起前番陆澄源之举,不遑多让。

这还不算什么,神宗皇帝当年宠爱福王,朝野皆知。为了留福王在京,神宗皇帝故意划了四万顷庄田给福王,要求数目一定要达到。显然,神宗皇帝的意思是,只要庄田数目完不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福王在京。

结果又是这个李邦华,带头上书让福王去就藩,根本不怕触皇帝的霉头。

之后李邦华又连续上书几次,专找当时神宗皇帝的不痛快。

到了天启年间,本来李邦华在天津接替毕自严做天津巡抚,他亦是做的非常不错,可是党争日益激烈,李邦华性子仍旧不改,加上东林党党魁邹元标是其同乡,最终李邦华也无端被连累,只得罢官回乡,连官籍也一同被削。

“爱卿,可有钟意之人?”刘恒见崔呈秀看了许久仍不说话,不由催促。

“若是实在没有合适之人,朕看,不如就由卿亲自去辅助国公,整训京营好了。”

一听这话,崔呈秀瞬间一个激灵。

这要是让他亲自去整训京营,还不如皇帝下令要他命来的直接。

朝中大臣现在他崔呈秀都快得罪光了,再得罪勋贵,这京城,他崔呈秀快要没法混了啊!

“陛下,臣以为李邦华甚为合适,此人为人方正,意志坚刚,若令其辅助国公整训京营,必能功成,伏请陛下允准。”

“哦?”

崔呈秀此刻亦是被刘恒看的有些心虚,不过现如今,推选李邦华,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首先,李邦华虽然不是东林党,但他也和阉党不对付,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是朝野尽知的事情。

外界如果说是他崔呈秀举荐了李邦华,只会被当成谣言。

其次,比起吏部拟定的其他人选,李邦华从其过往履历来看,了解兵事,只要他去整训京营,做出一些成绩不难,这就好交差了。

再有,这厮不怕得罪人。当初动不动口水喷神宗皇帝一脸,这样的人还怕勋贵?

让他去整训京营,可称得上是人尽其能。

刘恒又连翻了几遍李邦华的档案,微微思索,道:“既然爱卿举荐,那配合英国公整训之人,就定他了。”

“陛下圣明。”崔呈秀恭维一声,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爱卿,今番礼部加试恩科已经结束,为朝廷选了不少人才。朕以为,兵部也不该落后才是,于冬日,武举加试一场恩科,好好选拔一些人才,充实朝廷各处。”

一听这话,崔呈秀忙道:“陛下圣明,这本该是陛下登基应有之义,臣竟一时疏忽,未曾想起,反要陛下提醒,臣有罪。”

“卿忙于处置魏逆之事,一时有所遗忘,在所难免。然如今魏逆之事将要结束,武举恩科,刻不容缓,卿可明白?”

“臣遵旨,臣回去就召集兵部官员,立即就武举恩科之事拿出一个章程。”崔呈秀当即大包大揽,对于这样的好事,他自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此番武举恩科,策论部分,朕以为,可使士子假为辽东之奴酋,将何以筹谋伐我大明之策。”

“以此为题,令士子议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