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非遗-木镟、拉洋片、水陆画、秸秆灯笼(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最新章节。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非遗:木镟、拉洋片、水陆画、秸秆灯笼——匠心与艺术的燕赵遗韵

在冀南平原的广平县,非遗文化如同一卷卷泛黄的古籍,记录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市井生活的烟火、民间艺术的激情。木镟的旋转声中跃动着匠人的执着,拉洋片的方孔里窥见市井的悲欢,水陆画的墨色中流淌着信仰的虔诚,秸秆灯笼的烛光里摇曳着节日的欢愉。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广平人用双手与心灵书写的生存史诗,承载着燕赵大地的集体记忆。

一、木镟:旋转中的匠心密码

技艺溯源与农耕智慧

广平木镟技艺是河北省非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据传,南小留村自明代起便有人以木镟为生,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村中家家户户皆有旋床,男丁皆擅旋活。

木镟以硬杂木、树根为材,通过旋床将木料加工成擀面杖、家具腿、陀螺等实用器物,其核心技艺在于“控形”与“用刀”——旋床前端的双锥尖固定木料,大平刀、小平刀、瓦楞刀根据胚子大小与用途灵活切换,实现“以木为纸、以刀为笔”的雕刻艺术。

这种技艺既是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也是农耕文明“物尽其用”的生存哲学。

技艺传承与文化困境

木镟技艺的传承依赖“师徒制”与“家族制”,但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使其逐渐边缘化。

如今,南小留村虽仍有旋床作坊,但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打工,木镟艺人多为老年。

为应对这一困境,广平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技艺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木镟兴趣班,培养“小传承人”。

同时,部分艺人尝试将木镟与文创结合,制作陀螺、口哨等儿童玩具,甚至开发木质家具配件、模具,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二、拉洋片:方孔中的市井百态

艺术溯源与民间智慧

拉洋片是广平县传统曲艺,俗称“西洋景”,其艺术形式可追溯至清代。

木制看箱高约1.5米,宽约1米,前方设四个方孔,内置凸透镜片,观众通过镜片可观看箱内立体画面。

艺人通过左右推拉或上下滑动的方式更换画面,同时配以鼓、锣、钹三件敲打乐器,即兴演唱与画面相关的唱段,或加入地方方言,声情并茂、惟妙惟肖。

这种“视听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满足了市井百姓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展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

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

拉洋片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但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其观众逐渐减少。

为应对这一困境,广平县非遗传承人李建国尝试将拉洋片与短视频结合,通过直播平台表演传统曲目《西游记》《水浒传》等,吸引年轻观众。

同时,他也在景区、庙会等场所设置拉洋片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操作旋床、更换画面,感受“方孔窥世”的乐趣。

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承模式,让拉洋片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水陆画:墨色中的信仰密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