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室友:宗教迷》(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捧花:怡橙衔亭》最新章节。

奈德:正有此意。

离开奈德家时,热情好客的凡蒂娜女士同样发出了再次邀请的口气,文然没再做托词,果断答应下来。与奈德的母亲请辞后,同奈德一同返回了学校。

文然在图书馆自习间,借了本有关亚洲宗教的书。一来呢,想着读点课外读物,二来呢,可以招架下奈德这个宗教迷的咄咄逼问。在论文里补充讨论宗教内容,也会显得论文厚实些。

“在忙什么在?”回到宿舍的奈德问道。

“哦,在写毕业论文,打算补充点宗教方面的内容。”

“估计写完这些内容,基本可以达到学院提交的论文要求。”

“亚洲宗教史概述。”奈德翻了下文然看的书籍。

“书里描述的亚洲宗教忒详细。”文然简短的感叹了一句。

“亚洲的宗教可谓是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的宗教组织贯穿于整个亚洲的发展进程当中,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如今亚洲教派的分部。”意犹未尽的奈德,继续发表着自己的读书心得。

“如今,亚洲信仰人数较多主要有两个教派:一个是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另一个为东亚、东南亚的佛教。当然西亚还有沃教、景教等,此外,亚洲还存在其他教派,比如印度的印度教和耆那教,中国的道教,以及日本创建的天神教等。

历史悠久,传播范围广泛的要属佛教了: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到公元前600多年时,出现了佛教的始祖人物悉达多,法号释迦摩尼。他出身在如今尼泊尔一带,当时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一部分。

悉达多虽出身于皇室人员,但他一心信仰佛教,并想悟出传播佛教的道义。随后他上山在菩提树下冥思佛教的教义,希望通过简短的话语来道出佛教的真谛。打坐在菩提树下的悉达多,让饥饿给自己带来灵感,终于悉达多冥想出佛教感化世人的教义:因果报应和涅槃。

这就有点像基督教的精髓:罪恶忏悔和末日审判。而且据史料记载,耶稣与悉达多差不多是同世纪出现的人物。另外,还有一位东方的圣人也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你们所称之为的孔子。孔子的出现时提出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经董仲舒进谏,儒学被确立为治国之政,安邦之道。而说到道教,创建于东汉末年战乱时期,从那时起,开始逐渐传播和繁衍。道教思想体系中,除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外,也融合了儒家思想在里面。”

文然听了后,也逐渐拿出相对专业的口吻说道:“看来世界各国的宗教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似乎彼此之间也存在些微妙的联系。”

奈德:可以这么理解。比如说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于公元630年创立。从《古兰经》中可以窥探出,伊斯兰教的创建受到古犹太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同样为一神教:至上神也是耶和华,只是在《古兰经》称其为“安拉”。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将自己化身为安拉的使者来到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以此招募伊斯兰教的信徒,《古兰经》里称其为“先知”。

最先,穆罕穆德在麦地那作为根据地传播伊斯兰教,之后发展到麦加,再逐渐扩展到整个阿拉伯半岛,以致最后发展出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版图最大时是当时的倭马亚王朝,都城在如今的大马士革。国土面积从印度半岛北部一直向西,沿着北非,踏上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地区。

文然:伊斯兰教创立了帝国?与其他宗教发展来看,很是不同。

奈德点了点头,同意的说道:确实,亚洲伊斯兰教与欧洲基督教在政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在欧洲,国王与教皇是独立、分开的,两者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国王的任命需要教皇的参与和宣示。而在阿拉伯世界里,国王与宗教领袖两者身份同属一人,被称为“哈里发”。他可以享有和行使政治与宗教权利,这也与默罕穆德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历息息相关。

早期,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战士,也就是现在广为知晓的“穆斯林”。他们为圣域而战,随时听命于安拉的主旨,传播安拉的精神。所以,穆斯林人群也带有军事使命,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上,他们属于政教一体。

之后,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时,伊斯兰教才分化出两派组织:什叶派和逊尼派,形成这都两派主要归因于谁能更好继承穆罕穆德的精神,或者说体内流淌有穆罕穆德的正统血液。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只是在教派的组织里分化出了三种教会组织: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文然听完后,夹杂着自我的见解,说道:“从历史的发展上来,各国的宗教多多少少都与政治相挂钩。”

奈德:你发现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在我个人看来,宗教对国家来说,就是对国民思想的再教育,让宗教成为国家的统治基础。举例子来说,在欧洲中北部出现的奥克兰帝国,君主克洛泽建国后,率先皈依罗马天主教,确立其为国教,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以体现政教和谐的一面。

东欧最早出现的罗斯大公国,力主回避异教徒的称呼,奥丽加从拜占庭帝国引入东正教,她也成为了东正教历史上杰出的四大女性之一。随后的君王弗拉基米尔继续推行东正教,直到如今的沙俄帝国。其它欧洲国家也如此般,还有蒙古帝国,他们信仰“长生天”。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然对奈德的言谈评价道:“言之有理,让人茅塞顿开。”

奈德:过讲了,只是业余时间关注一下。还有,你们东亚的佛教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最早被确立为国教,是在公元前324年。阿育王创立孔雀王朝后,并皈依了佛教。如今,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有当时阿育王为了宣传佛教,在国内修建的石碑,上面篆刻有佛教的梵文术语。

佛教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两个派别: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种分类的形成主要是信徒们对传承和诠释释迦摩尼悉达多佛教教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小乘佛教主张像释迦摩尼那样通过打坐来感悟佛教真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一本正经,思想上一根经。

而大乘佛教的信徒们主张传承释迦摩尼的精髓,除了打坐,还可以结合不同的传播途径,并吸收和融合各种见谛,与之辅佐,与时俱进,这就有点像哲学的辨证论。说到这里,可以想到大乘佛教传播的范围要更广泛些,他们沿着西域传入了中国,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还有东南亚的泰国等地区,而小乘佛教主要存在如今的柬埔寨和斯里兰卡一带。

文然:确实。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推广很似盛行,有很多佛像和寺庙在那时被铸造和修建;而且在唐朝时,李世民大力宣扬佛教,并派遣玄奘去印度取经。但佛教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说法不一。我母亲信仰佛教,据她说可能是东汉初期,与楚南王刘英皈依佛教的事例或多或少有点联系。这与基督教的发展,有如出一辙的一面。需要统治阶级的力挺,或者说是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宗教的发展与传播。

“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文献记载: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三者相互博弈、吸收与融合,经过历史沉淀,彼此间趋向平衡。同化作用,使得佛教发生演化或演变,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而且佛教与欧亚其它宗教最大不同在于,佛教没有神的说法,只有所谓的佛像,以释迦摩尼佛为化身。而道教借用了中国的神话传说,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财神等等。佛教传到中国后,才逐渐出现神话中的人物:如来佛、观世音等菩萨,比如普贤、地藏王、文殊等等。”奈德似乎感受到一点辩论的口风,不占下风的回应道。

文然:宗教世家,见解独到,描述细致入微。

奈德:哪里,哪里,有得放失。

文然:今天先聊到这里,改日再聊。

奈德:嗯,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