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困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从渔民到天子》最新章节。
客船上。
“那些孩子你觉得怎么样?”赵知铨走在船舱内开口问道。
谢恒想了想后回道:“凑合吧,态度都挺不错的,拉过来应该不至于会偷奸耍滑,但见识能力都不太行,只能看后面能不能培养培养了。”
实际上,他对这群学生是不太满意的,说句难听的,这群人甚至不如客栈那群赵知铨带着的孩子。
不过眼下这个情况有的用就不错了,又怎么还能挑挑拣拣下去。
赵知铨叹道:“你就别挑了,现在这个情况找点读书人也不容易,先凑合用着吧,后面的事后面再说吧。”
“也只能先这样了,先弄过来把分田的事弄了吧。”谢恒有些无奈的说道。
说来说去还是起义的地方差了点,要是在科举大省江西举事,区区几个读书人而已,想要多少有多少。
反观湖南,堪称明朝科举荒漠,从明朝立国到灭亡的86次科举中仅有459人考中进士,排名高达倒数第三。
而隔壁云南和贵州两个难兄难弟,凭借97人和23人牢牢占据了后两位。
这数据连隔壁老表江西的尾灯都看不到,明代江西光南昌一地便有643人,更别说还有一个出了八百多进士的数值怪吉安了。
一个府的数据几乎是湖南的两倍,让人直呼变态。
不过这也是政策问题所致,湖南科举要去往武昌参考,光路费这一条就难住了不知多少穷困举子。
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来这点,明代湖南进士人数前三甲分别是100人的长沙(包括益阳、株洲、湘潭、和部分娄底。)80人的岳阳和67人的常德。
这几个地方一方面距离武昌较近,一方面靠近洞庭湖水运经济发达。
离谱的地域问题,折磨了数代湖南举子。
从明代中期起湖南举子彻底无法忍受这种情况了,要求官府将湖南湖北分闱。
但奈何官府敷衍了事,直至百年后的雍正才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倒也是,”赵知铨拿起舱内的蒲扇一边扇风一边说道:
“现在最要紧的便是分田,也不知分完了还能不能将冬糯稻插下去。”
“应当是难了,”谢恒揉了揉额头:“分田本就耗时耗力,这些学生又水平不足,估计没个一个多月这事弄不好。”
这事弄的他也有些头疼,桃源这地按道理是能种两季稻的,但现在这情况来看,冬稻估计是不太可能种下去了。
这对百姓没什么,毕竟今年不用交粮,这冬稻种不种都无所谓,但对谢恒的这个草台班子来说就有些难了。
现在库内的粮食就够支撑两月,等到下次收税得到明年四月了,这里面有八个月的时间是不能从百姓哪里粮草。
当然强制收还是能收上来的,但这么干就容易把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公信力全部败光,颇有些杀鸡取卵的意思。
但不这么干,把大头兵饿着了……
谢恒打了个寒颤不敢再继续想下去,饿谁都不能饿大头兵啊,尤其是在这种自己威信还没完全立起来的时候,他们是真敢拿他的人头去换富贵。
“实在不行,就只能铤而走险了……”谢恒朝着桃源县城的方向喃喃自语道。
“你说什么?”一旁的赵知铨问道。
“没什么,”谢恒回过神来岔开话题道:“对了,您觉得刚刚那个拒绝咱们的那两人如何”
赵知铨回道:“能力如何老夫不清楚,但能抵制这么大的诱惑,想来也是个坚毅之人。”
“学生也是这么想的,”谢恒起身倒了两碗凉水:“不过我觉得这两人眼光也比其余人要强,估计他们早就看穿了咱们要干什么了。”
“那又如何,”赵知铨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几个穷学生,咱们把老高带走了,他们还能干别的不成。”
“此等出身,想要出人头地,除了跟着咱们干以外,还能有别的出路不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