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112)(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西边的晚霞》最新章节。
“你出去的时候卫军来过了,”八姐在厨房悄悄向曾卫国汇报道,“阿姨叫他到银行取一万块钱出来,还说什么箱子里有一副镯子也带过来。”
曾卫国未置可否地“哦”了一声。
“阿姨是什么意思啊?”
“我怎么知道?”曾卫国奇怪地看了一眼八姐,“你操那心干吗?”
“阿姨好像要撮合我和卫军呢。”
“别瞎扯了。”曾卫国笑道,“不可能的事!”
“我不明白,卫军为什么一直没有结婚呢?”
“你有机会问问他。”曾卫国一边炒菜一边讥讽地说。
“我只是好奇。”八姐把土豆丝从水盆里捞出来放到淘米箩内。“我小女儿要放寒假了,能不能叫她过来住几天?”
“可以啊!”曾卫国往锅里加了水,盖上锅盖,“你小女儿多大了?”
“十六了。”
“就是小时候到我那里打预防针的那个?”
“是。”
“哦,真快啊!”曾卫国想起来八姐抱着孩子和李老板开车过来打预防针时的样子,孩子长的像李老板。李老板叫八姐打掉,八姐坚决不同意。
“孩子怎么样?在哪里读书?读书好吗?”曾卫国问。
“在衡水中学,读书还可以。年级段排名前十。”
“是河北的那个衡水中学吗?”
“是。”
“卧槽!”曾卫国诧异道,“那不是妥妥的清华北大吗!”
“但愿能考上。”
曾卫国盯着八姐:“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不过,我也一直好奇:她是李老板的生的吗?”
“说了怕你不信。”八姐一本正经地看着曾卫国,“是你的。”
曾卫国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你再说一遍!”
“是你的。你的女儿!”八姐一字一句说道。
“不可能!”曾卫国记得每次都采取了预防措施。
“做一下基因检测不就知道了?”八姐说。
吃饭的时候,曾卫国心里面有十万个为什么在问自己:为什么是他?
晚饭后,卫英夫妇过来看母亲。
“你们没感觉吗?”卫英进门后问。
“什么感觉?”曾卫国问。
“进来就有一股味,说不出来的味道。”卫英说,“妈几天没洗澡了?”
“五天洗一次。”八姐回答说,“今天该洗了。”
“让我来帮妈洗吧。”卫英说。
“我帮你。”八姐说,“一个人有点费劲。”
曾卫国和卫英一边一个架着母亲进了卫生间。八姐准备要换的衣裤。
卫生间有十平米左右大,右边安放着一个大浴缸,靠近里面的墙上有一个淋浴头。左边安放着洗脸台,靠门口是坐便器。
母亲每次洗澡都是坐在浴缸里面的小板凳上洗淋浴。把母亲搬进浴缸的时候要费老大劲了。
“现在谁还用浴缸啊?”卫英吐槽道,“现在都是淋浴房了。也太老土了吧!”
“你不知道!”曾卫国敲敲浴缸边说道,“这是铸铁的,老重了。四个人都抬不动。以前不都是浴缸吗?上次水管漏了请人修理,叫一拼把浴缸拆了,师傅敲了敲说拆不动。没办法!”
以前,在没有房子之前,泡一次澡都是奢望。租住老百姓的旧房子里,连卫生间都没有。后来住父亲分来的房子,卫生间用来放马桶,母亲每天早上提着满满的马桶到楼下倒。等到可以按坐便器的时候,邻居又不准挖化粪池,直到邻居拆迁搬走了才按上坐便器,母亲从每天洗马桶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洗澡都是用盆,后来按了一个淋浴头,每次淋浴卫生间地面会积水,时间久了会漏到楼下。所以,母亲一直都是用盆洗澡。按上浴缸以为可以天天泡澡享受了,可是放满水要一个钟头,费水又费煤气,真是心疼一百四一瓶的煤气。浴缸真没有用过几次,成了摆设和累赘。
“妈,给您洗个泡澡好不好?”卫英问坐在小凳子上的母亲问。
“好久没泡澡了。”母亲说,“最后一次是在八零八……”
“东北回来以后没泡过澡?”卫英打开热水,问:“好像在我家洗过一次?”
“没有。”母亲说,“没有。”
八姐给母亲脱衣服。
曾卫国退了出来。
洗完了澡,母亲躺在床上,心情非常的好,又对着八姐讲起了她的童年往事和苦难的历程:
1960年的秋天,春汝带着两个孩子坐上了回老家的火车。
曾志强因为不放心,把妻子和孩子送到沈阳,看着他们上车,不断地重复那句话,“到了上海站就在门口等,你春民会来接你,我已经发电报了。”
“我知道了。”春汝爬在车窗口向丈夫摆了摆手,“放心吧,你回去吧。”
曾志强还是不放心,把衣服袋子里仅有的二十五钱,留下五元做回去的车费,把二十元塞给了妻子,“你拿着!”
“够了,你也要用的。”春汝推了一下。
“我没什么用,你拿着!”
车开动了,春汝接过钱,探出半个身子向丈夫招手,心里一阵难过,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丈夫也向她招手,他的样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直到看不见。
到了上海站,春汝背着卫国,抱着卫军,胳膊肘的地方挎着黄色帆布包,随着人流走出着。
“卫军自己走一会好吗?”春汝把卫军放到地上,活动一下麻木的双手胳膊,“妈妈手都麻木了。”
她右手拎着帆布包,左手牵着卫军的手,向大门走去。
“春汝!”春民远远地叫了一声。
春汝看到了二哥向她招手,转眼就来到了眼前。
“叫你久等了吧?”
“是我来早了。”二哥抱起卫军,“路上辛苦啦!”
“不辛苦。”
春民掏出两块奶糖给兄弟两个一人一块。
“快谢谢舅舅!”
卫军说了声,“谢谢舅舅。”
卫国还不是太会说话。
“饿了吧?”春民一边走一边一边说,“找个地方吃点饭?”
“不用了,”春汝回道,“我带了地瓜和玉米,我们车上吃过了。”
“那就直接坐公交车去十六铺码头。”
公交车上人很多,人挤人。有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拍了拍春汝的肩膀,起身把座位让给了她。
“谢谢!”春汝坐了下来,让二哥把卫军放下来,拉到自己的面前。
在船上,春汝问起了家里的事。春民说:春生结婚了,在老房接北盖了一间新房子。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子,嫂子为人强势,和妈妈的关系处的不好。哥哥也是怂,藏在女人裤裆里做人。
“你不应该这样说哥哥!”春汝回道,“哥哥也不容易,一肚子的委屈。”
“你不知道……”春民欲言又止,“妈妈活的很辛苦。”
“妈妈一直以来都辛苦……你还记得你生病的时候吗?妈妈一直守着你,跟着你……家里的好东西都省给你吃了,你差不多一个星期吃一只鸡……”
“我记得”
“弟弟妹妹都好吗?”
“还好,都干活挣工分了呢!”
“没读书吗?小学毕业了啊。再读下去也没必要,家里干活的人没了。”
“不知道为什么,爸爸不让我读书?”
“重男轻女贝!……也许是家里穷……你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
春汝没有再说什么。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心里面不舒服,有点委屈。
“我也结婚了,”春民像是突然想起来似的,“你嫂子在商店上班……”
“是吗!恭喜你!”
春汝见到了嫂子。嫂子很热情,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让人感觉很舒服。
在嫂子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中午,二哥就把她送到了石门村的老家。
石门村像是两座山之间的一个长长三角形的口袋,上窄下宽,下面宽阔的地方密集的住满了人家,大部分是平坦的水稻田,越到上面,人家越稀疏,住在向阳的半山坡处,靠近山涧流水的河边,偶尔有几块孤零零的水稻田。
曾志强的家就住在最上面的三角形的顶上,离下面的村子有六里地,有一条羊肠小道相连。和农村相同式样的三间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就坐落在半山腰,太阳从对面山顶上一露头,就能照到院子里。
曾志强的妈妈和三个弟弟就住在这里,唯一的妹妹已经出嫁了,嫁给同村身材矮小有点驼背的友福,大叔已经结婚一年了,至今还没有孩子。下面两个小叔小学毕业,可以挣工分了。
春汝站在房子前面打量了半天,房子已经有些年纪了,但是比自己家的要新,宽敞、向阳。
曾志强应该是写信告诉家里人了,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是大叔和嫂子。
“是大嫂了!”大叔叫道。
“大嫂来了!”大叔嫂也跟着喊了一声。接着就去接春汝背上的卫国。
一个矮个子的老太婆从中间的房子走了出来,从圆圆的满是皱纹的的脸上,能看出来是婆婆,丈夫和眼前的大叔长的太像婆婆了。
“叫奶奶!”春汝对卫军说道。
“奶奶……”卫军叫了一声。
奶奶好像是没听到,没什么反应。
“进屋吧,”大叔说,“房间收拾好了。”
“我的任务完成了,”春民说,“我回去了。”
“吃完了饭再走吧!”春汝求道,“都中午了。”
“不用,我去妈家。”
春汝没再说什么。也幸亏春民没有留下来,因为家里什么也没有。
“和舅舅再见!”春汝抓住卫军的小手和二哥摆了摆,看着二哥走去,消失在远方的拐角处。
中午饭是着村子里的集体食堂吃的。全村人拿着两个碗排着长队领饭,每个人一碗大米加地瓜干煮的稀饭,清澈的水里米粒能数得过来,外加一个煮熟了的刚挖出来的的地瓜。
一个星期以后,集体食堂停办了,因为收获的粮食怎么节俭都不够全村吃一年的。
把所有的粮食都分了。
婆婆家里分到了半袋大米,一袋地瓜干,一大麻袋鲜地瓜。
婆婆决定一天吃两顿,一碗大米粥加一块地瓜。卫军和卫国只能算一个人。
春汝喝完了汤数了数,碗里面只有六粒米。
中午,卫军拉着春汝一直喊饿。春汝在厨房找吃的,到处都是空空如也。放米、地瓜干和地瓜的柜子锁着,只有奶奶有钥匙。
春汝把卫国交给叔嫂看管,自己拿着竹框带着卫军到地瓜地摘地瓜腾上的嫩叶,摘了一框。
春汝在房子旁边的泉水里洗干净了地瓜叶,牵着卫军的手回到家里。她把地瓜叶放到锅里,倒上水又放了一点盐。放盐的时候被奶奶看到了,奶奶说了一句,“盐也是很贵的。”
春汝把煮熟的地瓜叶倒在两个碗里问了站在旁边的奶奶一句,“妈要不要吃一点?”
奶奶没有回答,转身走了。
春汝去叔嫂屋里找卫国,看到叔嫂抱着卫国,把奶头塞在卫国嘴里喂奶。
“你这是干什么?”春汝一把抢过卫国,卫国吓得哭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