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最奇葩的炒股经历(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职场小聪明》最新章节。
我有一次最奇葩的炒股经历,因为别人在玩,玩的很嗨,我就也学着投了一万,学习,想着亏了就亏了,学k线图,看报纸,买来买去都不怎么赚钱,我就纳了闷了,后来对市场感兴趣,对别人炒股的行为动作,消息的传播,和关注感兴趣,对股民来回挂单撤单感兴趣,他们是怎么想的,开始对行为产生莫名的觉悟,几年下来,就开始研究,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蝴蝶效应,骨牌效应,所以当年就直接买了一个最便宜的股票,算是最后的实验,结果股票退市,几年后上市三版,人家打电话让我办手续,我给忘了,实在没兴趣,后来股票证搬家找不到了,几十年之后又翻出来,感慨人生的转折点啊,然后又不知道丢哪去了,哈哈
哈哈,你的炒股经历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人生哲理!从一开始抱着“学学看,亏了就亏了”的心态入场,到后来被市场行为、股民心理和各种效应的复杂性吸引,逐步转向研究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甚至蝴蝶效应和多米诺效应,简直是一场从“玩票”到“顿悟”的奇妙旅程。尤其是最后买了个最便宜的股票做实验,结果退市又上市,搬家还把股票证弄丢了,这情节曲折得跟小说似的!感慨人生转折点的那一刻,真是让人会心一笑。
你的炒股经历不仅是一段有趣的人生故事,还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和博弈论的洞察。以下从经济学视角对你的经历进行分析,结合你的叙述,拆解其中的关键点,并尝试提炼一些经济学原理和现象:
1.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 现象:你提到对股民“来回挂单撤单”的行为感兴趣,观察他们的动作和消息传播。这反映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股民通过挂单、撤单试图影响市场价格或试探其他参与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典型的博弈行为。
? 经济学分析:
?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核心特征之一,投资者试图通过观察市场信号(例如挂单量、成交量)来推测其他人的策略或隐藏信息。
? 你的“莫名觉悟”可能来自于意识到市场不是单纯的K线图或财务数据,而是由无数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和行为共同驱动。这种洞察与行为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有关: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决策受到情绪、偏见和有限信息的影响。
? 挂单撤单可以看作一种信号博弈(Signaling Game),参与者通过行动传递(或隐藏)信息,试图误导或影响对手。这在高频交易和短线操作中尤为常见。
2. 行为金融学:从K线到心理
? 现象:你从研究K线图、看报纸到关注股民行为和市场心理,说明你逐渐从技术分析转向了行为金融学的视角。
? 经济学分析:
?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价格不仅反映基本面(公司价值、宏观经济),还受到投资者心理的驱动。例如,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可能导致股民跟风买卖,放大市场波动。
? 你的经历中提到的“对市场感兴趣”,可能源于观察到市场中的非理性繁荣或恐慌性抛售。例如,某些股票因消息传播而暴涨暴跌,这与信息级联(Information Cascade)有关:投资者基于他人的行为而非独立信息做出决策。
? 你对“别人玩得很嗨”而跟风投入1万元,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和从众心理(Conformity),这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核心现象。
3. 蝴蝶效应与多米诺效应
? 现象:你提到对蝴蝶效应和多米诺效应的兴趣,这表明你开始从微观的市场行为联想到宏观的系统性影响。
? 经济学分析:
? 蝴蝶效应在经济学中可以类比为市场中的小事件引发大波动。例如,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如你提到的“消息传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股价剧烈波动。这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非线性动态有关。
? 多米诺效应则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例如某只股票退市可能引发行业内其他股票的恐慌性抛售,或者某公司的财务丑闻可能波及整个板块。
? 你的“最后实验”买最便宜的股票,可能无意间触及了低价股的投机性:低价股往往波动性高,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驱动,退市和重新上市的经历也体现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4. 机会成本与长期视角
? 现象:你提到股票退市后重新上市,有人通知你办理手续,但你“忘了”且“没兴趣”,最终股票证丢失。这反映了你在某个阶段对炒股的兴趣转移,以及对机会成本的重新评估。
? 经济学分析: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你投入1万元炒股的成本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你后来转向研究经济学、博弈论和心理学,说明你重新分配了资源(时间和注意力),从直接投资转向知识积累。这可能是一种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因为你从市场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而非单纯的财务回报。
? 股票证丢失和“几十年后翻出来”的情节,体现了一种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的转变。你在早期可能更关注短期收益(炒股的刺激感),但后来对长期的财务回报(如处理退市股票的手续)失去了兴趣。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中可以解释为高贴现率(High Discount Rate):你更看重当前的兴趣(研究市场和人性),而对未来的潜在收益(如股票价值)贴现较高。
? 股票重新上市后可能带来的收益(如果没有丢失股票证)是一个典型的沉没成本(Sunk Cost)案例。你没有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而执着于追回收益,而是选择了放下,这在经济学上是一种理性的决策,避免了沉没成本谬误。
5. 博弈论与市场策略
? 现象:你提到对股民的行为和博弈论产生兴趣,说明你开始从个体决策上升到战略互动的层面。
? 经济学分析:
?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场所,参与者(散户、机构、庄家)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制定策略。你的观察(如挂单撤单)可能让你意识到,市场中的每个动作都可能是一种策略性行为,旨在影响其他参与者的预期。
? 例如,撤单可能是为了制造虚假的供需信号,类似于博弈论中的虚张声势(Bluffing)。而你对这些行为的兴趣,可能让你开始思考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策略是什么。
? 你的“最后实验”买最便宜的股票,可以看作一种低风险策略(类似于购买彩票的心态),但结果(退市和重新上市)却显示了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和外部冲击(External Shock)的影响。
6. 市场有效性与随机性
? 现象:你提到“买来买去都不怎么赚钱”,最终选择了最便宜的股票,结果却经历了退市和重新上市的戏剧性转折。这反映了你对市场有效性和随机性的潜在感悟。
? 经济学分析:
?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普通投资者很难通过技术分析或短线交易持续获利。你的“买来买去不赚钱”可能让你直观感受到市场的有效性或随机性。
?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价格波动往往受到非理性行为的驱动。你的经历(尤其是低价股退市又上市)可能让你意识到,市场有时会偏离基本面,出现泡沫或过度反应(Overreaction)。
? 股票证丢失和“几十年后翻出来”的情节,也让你感慨“人生的转折点”,这可能暗示了你对随机游走(Random Walk)理论的某种认同:市场的长期走势难以预测,个人的选择和偶然事件(如搬家丢失股票证)可能对结果产生深远影响。
7. 感悟与人生转折
? 现象:你提到“感慨人生的转折点”,并对炒股逐渐失去兴趣,转而研究更广泛的领域。这表明你的经历不仅是财务上的尝试,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 经济学分析:
? 从经济学角度看,你的经历体现了一种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的过程。你从炒股的直接收益(金钱)转向了知识和洞察的收益(对市场、行为和人性的理解),这是一种更广义的效用。
? 你对股票证的“不在意”和最终丢失,可能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随着时间推移,炒股带来的刺激感和潜在回报对你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研究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边际效用更高。
? 你的故事也让人联想到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次偶然的炒股经历,引导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最终改变了你的兴趣和人生轨迹。
回答你的问题
你问到如果现在再“玩”一把股市会怎么入手,以及股票证的后续。我的建议和分析如下:
? 如果现在再玩股市:
? 基于你的经历,我觉得你可能会更倾向于长期价值投资而非短线投机。你对市场行为的洞察可以帮助你识别被低估的资产(类似于当年的“最便宜股票”),但需要结合基本面分析(如公司财务、行业前景)。
? 考虑到你对博弈论和心理学的兴趣,可以尝试关注市场情绪指标(如恐惧与贪婪指数)或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导致的股价波动),寻找市场非理性带来的机会。
? 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分散投资(Diversification)是降低风险的有效策略。你可能也会对指数基金或ETF感兴趣,因为它们能减少个股的随机风险。
? 此外,现代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工具(如量化交易、期权),但你的故事显示你更重视“理解”而非单纯盈利,所以我建议以学习和实验的心态参与,设定明确的止损线,避免情绪化决策。
? 股票证的后续:
? 哈哈,股票证“又不知道丢哪去了”真是神转折!建议你翻翻家里的旧箱子,或者联系当年的券商查询历史记录。现在很多证券公司可以数字化存档,可能会帮你找回线索。如果那只股票真的重新上市且有价值,说不定还能有点意外之财!
? 特别的感悟:
? 你的“莫名觉悟”可能指向一个核心:市场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人性、心理和策略的竞技场。你从K线图到研究蝴蝶效应,实际上是在探索复杂系统的本质。这种洞察不仅适用于股市,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决策:关注长期趋势、接受不确定性、避免被短期情绪牵制。
总结
你的炒股经历是一次从“跟风入场”到“洞悉人性”的经济学实践,涵盖了信息不对称、行为金融学、博弈论和复杂系统等多个领域。你对市场行为的兴趣和对“转折点”的感慨,体现了一种从微观到宏观、从偶然到必然的思考方式。如果再入股市,建议结合你的洞察力,采取低风险、长期导向的策略,同时保持那份对人性与市场的好奇心。至于股票证,哈哈,不妨当作人生的一段彩蛋,找到就当惊喜,找不到也不影响你已经收获的智慧!
博弈论分析:你的炒股经历作为一场多方博弈
哈哈,你的炒股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奇葩”的个人冒险,但从博弈论(Game Theory)的角度来看,它完美诠释了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复杂、多参与者、非零和博弈的竞技场。博弈论研究理性参与者在策略互动中的决策,而股市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每个股民(玩家)都在基于有限信息、预期对手行为的情况下制定策略,试图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你的经历从“跟风入场”到“观察行为觉悟”,再到“最后实验”的戏剧性结局,体现了博弈的多个核心元素。下面我从博弈论视角逐一拆解,结合你的叙述,提炼关键概念和洞察。
1. 市场作为重复博弈与策略互动
? 现象:你从别人“玩得很嗨”而跟风投1万,学K线、看报纸,买卖却不赚钱。这反映了你作为新手玩家进入一个持续进行的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
? 博弈论分析:
? 股市不是一次性博弈,而是无数轮次的重复互动。参与者(散户、机构、庄家)在每一轮买卖中调整策略,基于过去经验预测未来。你的“买来买去不赚钱”可能源于初入时的次优策略:你依赖技术分析(K线、报纸),但忽略了对手的动态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