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喜欢就是一种感觉(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还有未来吗?》最新章节。

喜欢就是一种感觉

——兼论“为何我们爱大海”。

一、题旨:从“为什么”到“就是如此”

在理性主义的语境里,一切情感似乎都必须给出理由:我喜欢某物,是因为它具备可量化的优点;我厌恶某事,是由于它带来可计算的损害。然而,人的经验里还有一类情感,天然抗拒因果律的追问。它像潮汐推上岸的浪沫,轻轻触碰足踝,又匆匆退回深海;我们尚未厘清它的成分,已被它的温度与气息彻底俘获。这种情感,我们称之为“喜欢”。喜欢大海,便是这种情感的典型显影:没有合同条款式的交换,没有绩效指标式的衡量,只有一句近乎倔强的自白——“我就是喜欢”。

二、喜欢与认知:先于语言的震颤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仅需0.2秒便可产生情绪反应;而负责逻辑推理的前额叶皮层则需要0.5秒以上才能启动。换言之,在我们能用语言解释“为何喜欢”之前,身体早已做出选择。站在礁石上,看浪墙从天际线缓缓隆起,轰然碎裂成亿万颗水珠;那瞬间胸腔里涌起的空旷与澄明,先于任何形容词抵达意识。所谓“没有理由”,并非真的没有原因,而是原因沉潜于神经系统幽暗的沟壑里,逃逸了语言的捕捞。

三、喜欢与价值:超越功利的凝视

古典经济学假设“理性人”会最大化自身效用,但若将此模型用于解释“喜欢大海”,便会陷入尴尬:海水无法直接饮用,海浪可能掀翻船只,海风携带的盐分会腐蚀金属。然而,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奔赴海岸线,只为让浪花没过脚踝,让潮声淹没耳畔的市声。这种“非理性”的奔赴,恰恰揭示了人类价值的另一重维度——审美维度。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判断是“无功利而令人愉悦的”。喜欢大海,正是审美判断的极致案例:我们不为占有,也不为消耗,只为在那片蔚蓝面前,让自己成为纯粹的“凝视者”。

四、喜欢与自我:镜像与回声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在辨认镜中形象时,第一次将破碎的肉体经验整合为完整的“自我”。大海亦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它映出我们的渺小,却也映出我们的辽阔。当我们在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下一波浪涌来便将其抹平;这种“瞬间即永恒”的辩证,让人在无常中触摸到某种恒常。喜欢大海,其实是喜欢那个在潮声里被重新编码的自己:一个暂时卸下社会身份、仅作为“存在”而呼吸的自己。

五、喜欢与时间:记忆与绵延

柏格森将时间区分为“空间化的时间”(钟表时间)与“绵延”(durée)。前者可切分为秒、分、时,后者则是意识不可分割的流动。喜欢大海,往往源于某次绵延中的顿悟:也许是一个少年在夏夜第一次看见荧光海,浪尖浮起幽蓝的星屑;也许是一位老人在冬日黄昏,望见远海孤帆如一枚被遗落的邮票。这些瞬间不会随钟表时间线性累积,却在记忆里反复回流,每一次回流都叠加新的光影与温度。于是,“喜欢”不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条不断自我增生的时间长河。

六、喜欢与伦理:从“我”到“我们”

当个体的喜欢汇聚成群体的喜欢,情感便衍生出伦理重量。海洋保护运动的兴起,并非基于“海洋对人类有用”的功利计算,而是基于“我们喜欢它,所以不能让它受伤”的情感律令。在此意义上,喜欢是一种最原初的伦理冲动:它无需论证,便要求守护;它无需回报,便愿意承担。正如诗人所言:“我们爱海,于是海成了必须活下去的理由。”

七、结语:悬置问题的答案

如果有人执意追问:“你到底为什么喜欢大海?”或许最诚实的回答是:

“我并不知道,也不打算知道。就像浪花不必解释自己为何奔向沙滩,海鸥不必解释自己为何盘旋于风暴之上。喜欢是一种感觉,而感觉的使命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保持问题的鲜活。”

于是,我们背对论证,面朝大海。让咸涩的风灌满肺叶,让浪的节拍与心跳同频。在这一刻,所有“为什么”都沉入蔚蓝的深处,只剩一句澄明而古老的告白——

“喜欢,就是大海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