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传承的思考(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49璃院繁星》最新章节。

2087年立秋,青湖社区的"时光茶馆"里,李阳看着对面27岁的量子实验室副主任林小满调试全息投影,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同样是在一个初秋,他蹲在四合院的槐树下,给三大爷演示门吸的新用法,那时的阳光和现在一样,带着点不燥的暖意。林小满正在准备"社区量子应用十讲"的课件,屏幕上跳动的公式旁,贴着她手绘的漫画:量子纠缠就像"老两口吵架,看着互不相干,其实心里都惦记着对方"。这个比喻让李阳笑了,他知道,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人心里发了芽。

接班人选拔的标准跳出了"能力至上"的窠臼。李氏集团的"传承计划"有套特殊的评估体系,"价值观匹配度"占60%权重——不是看谁能让公司赚更多钱,而是看谁能守住"社区为本"的初心。某次考核中,候选人需要解决同一个难题:如何分配有限的量子医疗设备。林小满的方案不是优先给大客户,而是"老年患者>儿童>其他",理由是"青湖社区的周奶奶说过,老人们等不起"。这个选择让她脱颖而出,因为它呼应了六十年前李阳的决定:当年第一批门吸,先给了四合院的独居老人。评估体系里还有个特别指标"社区记忆度",考察候选人是否记得那些普通用户的名字和故事——就像现在李阳还能说出青湖社区17位老人的用药习惯,本质上是同一种牵挂。

精神传承的载体是"看得见的故事"。李阳组织团队整理了"李氏创业百问",不是讲商业技巧,而是记录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1985年为什么坚持不涨价?2048年危机时为什么不裁社区支援的员工?2060年为什么放弃利润丰厚的烟草合作?"每个问题背后,都配着青湖社区老人的口述视频。林小满最爱看2032年的那段:李阳在零下二十度的锅炉房里,给冻哭的实习生擦眼泪:"咱们做的是暖人心的事,自己先不能冷了心。"这些故事被编成"初心剧本",由员工和社区居民共同演绎,在集团年会上演出时,台下总有员工偷偷抹眼泪。这种"故事传承"比制度约束更有效,就像当年四合院的孩子们听李阳修门吸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就懂了"要实在做事"。

价值观传递的创新体现在"代际共创"项目里。李阳发起"青湖时光胶囊"活动,组织年轻员工和社区老人结对,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有的一起改良老年助行器,有的合作编写"社区记忆手册",有的甚至用基因测序技术追溯家族病史。林小满和83岁的周奶奶结对后,从老人的类风湿病史里获得灵感,开发出"家族性疾病预警模型",能提前十年预测发病风险。这种跨越年龄的协作,让年轻一代在做事中理解老一辈的不易,也让老人感受到年轻人的创新——就像现在讨论公司战略,林小满会说"我们得像周奶奶说的那样稳当",而李阳会问"你们年轻人觉得该加些什么新花样",本质上是同一种融合。

传承计划的设计充满"生长性"的智慧。集团没有制定刻板的"接班人培养路线图",而是搭建"传承生态":设立"初心基金",支持年轻员工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建立"跨代导师库",让退休高管和社区老人一起指导年轻人;甚至在公司章程里加入"社区否决权"——重大决策若得不到青湖社区居民代表的半数同意,就不能执行。这种设计确保传承不是"个人接力",而是"系统延续",就像四合院的生活智慧,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积累。林小满团队正在开发的"量子记忆传承系统",能将老员工的经验转化为可学习的算法,但李阳特别叮嘱:"要留30%的空白,让后来者能填上自己的东西。"

交流活动的细节藏着"润物无声"的用心。李阳每周三下午在"时光茶馆"开"随便聊",不设主题,年轻人可以问任何问题:"当年被三大爷误会偷煤时怎么想的?现在这么大的公司,怕不怕自己做的决定不对?您后悔过吗?"他的回答从不讲大道理,而是说具体的事:"后悔过2050年没早点在社区建康复中心,让王爷爷多受了半年罪。"这些坦诚的分享,比任何励志演讲都更有力量。更特别的是"角色互换日",年轻高管到社区体验老人的生活——用老花镜看报表,绑着沙袋走路,感受行动不便的难处;而社区老人则去集团体验年轻人的工作,这种换位思考,让传承跳出了"说教",变成了"共情"。

茶馆的夕阳透过玻璃窗,在李阳和林小满的茶杯上投下光斑。全息投影里,六十年的时光轴缓缓转动:1983年的门吸、2026年的节能锅炉、2048年的社区支援计划、2060年的基因编辑伦理指南、2087年的量子社区网络,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节点,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在一起——那就是"让生活变好一点"的朴素愿望。

林小满突然说:"李总,我想在青湖社区建个'初心实验室',让老人和孩子都能体验量子技术。"李阳笑着点头,他仿佛看到多年后,林小满也会坐在这个茶馆里,给更年轻的人讲今天的决定,就像现在他讲六十年前的故事一样。传承的意义,从来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那些珍贵的东西——善良、坚韧、体谅人——能在时光里不断生长,就像青湖社区的那棵老槐树,根扎在土里,枝叶却伸向新的天空。

此刻,社区广播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那是用"李氏创业百问"里的故事改编的童谣。李阳知道,最好的传承,不是让别人记住自己,而是让那些美好的品质,能像这首歌一样,被一代代人轻轻唱下去。这或许就是岁月给创业者的最好礼物:你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