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程朱理学,大明的亡国根源(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最新章节。
这一股信仰,影响华夏社会近七百年。
并扩散至东亚形成“朱子学”文化圈。
但陈羽明白,后世之所以觉得明朝灭亡得不同寻常,是因为这个王朝将诸多祸端汇聚于一身,实在难以避免亡国的命运。
其中土地制度上有藩王制的弊端,而在思想层面则有程朱理学的影响。
陈羽神色平静,淡淡的说道:
“删除了就不用亡国?”
“老朱,有没有可能,自程朱理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存在的“弊端”就是奔着亡国去的。”
“所以哪怕后人对此如何进行修改,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它思想祸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陈羽的这一番话,使得朱棣的脸色不由自主的凝重起来。
甚至刚刚坐下的屁股,又有些坐不住想要重新站起来。
虽然朱棣对程朱理学并不怎么精通,但自大明王朝建立起来的那一刻,这种思想就时刻出现在他的周围。
朱标、姚广孝等,都对他讲解过这方面的知识。
可以说,程朱理学早已成为贯穿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脉络,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市井百姓,都无法脱离其影响。
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多的只能被动接受这套思想体系罢了。
但陈兄弟竟然断言,这套自上而下渗透整个王朝的思想体系,从诞生之初便暗藏祸端。
这听起来着实有点像是……天方夜谭。
甚是荒谬!
可他转念一想,此前陈羽剖析藩王制度的弊端时,自己最初也觉得对方夸大其词,满心怀疑。
但随着陈羽抽丝剥茧般的深入阐释,才惊觉所言不虚,其中确有深刻道理。
想到这,
朱棣略微激动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
应该是了,
陈兄弟拥有的才识,能够使他比常人看的更远。
这一点,哪怕妖僧姚广孝都不如。
但哪怕知道程朱理学有问题,朱棣也下不了根治的决心。
毕竟之前面对藩王制度的时候,姚广孝好歹还站在朱棣的同一立场。
但面对程朱理学的时候,姚广孝会选择站在哪一边,朱棣都有些不确定。
因为三教精通的姚广孝大师,也是程朱理学的坚定支持者!
针对土地政策可以让姚广孝执行。
但针对程朱理学的问题,又该让何人执行?
又有何人可以去执行?
严格来说,又有何人配去执行!
此人在能力方面,怎么说也要与姚广孝不相上下……
毕竟姚广孝都能被影响。
可姚广孝的能力朱棣是最清楚的,在这一点上挑选人选实在太难。
哪怕相近的,都不好找……
朱棣看着坐在自己面前悠闲喝茶的陈羽,双眸一亮。
他猛的一拍自己大腿。
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遇到灯下黑!
这不就是一个现成的妖孽吗?
不要说姚广孝了,哪怕是当初的刘伯温都不及吧?
当人遭遇自身难以抵御的巨大困境时,本能地会选择回避,即便如朱棣这般人物也不例外。
尽管他在面对重大危机时的承受力远超常人,但要对抗一个在华夏大地深耕数百年、且以自下而上之势蔓延的思想体系,尤其还是在洪武帝尝试革新未果的背景下,朱棣内心深处,也下意识地不愿正视这一思想可能存在的症结。
然而,
如今得知有能破解这一困局之人。
他心中积压的烦闷瞬间消散,胸口也随之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畅快。
朱棣急忙问道:“陈兄弟,这程朱理学的思想,真能让偌大的的大明亡国?”
“这我有些理解不了,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
陈羽点了点头,喝了两口茶之后,先给朱棣也一并倒了一杯,想着让老朱去去火,省得一惊一乍的,这才缓和开口说道:
“首先,程朱理学主张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但这个思想的本质是扼杀情感,甚至是人的天性!“
“如果真要按照理学所说的天道,一人的成长或许就有些不完美了,甚至不能成为一个人。”
“若任由这种思想主导发展,底层的百姓大概率会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行尸走肉。”
“百姓的思想本就大多源自上层阶级的灌输,即便他们成为‘提线木偶’,但对王朝而言尚不致命。”
“但倘若皇帝也深陷其中呢?当帝王被程朱理学的框架禁锢,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即便手握兵权、看似并非傀儡,国家的走向也必然扭曲,最终只会成为朝中那些抱持程朱理学的学者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陈羽这可不是假设,而是历史正常轨迹。
明朝的士大夫集团,在洪武一朝与永乐一朝,虽然也可以打着程朱理学,要求皇帝们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应该怎么做。
但毕竟不敢做的太过火。
毕竟,虽然程朱理学有问题,但洪武帝与永乐帝还没有觉察出来亡国的味道,一时间也下不了很大的决心,将程朱理学彻底推翻。
可若是让这两位马上皇帝觉察出来,那可就要血流成河了。
所以这两个时代的士大夫们很安稳。
但后面的几位皇帝就惨了,几乎都是被士大夫们指挥着走的。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政权的转折点。
此战役之后,
文官开始凌驾武官之上,又再次回到了宋朝时期文治武功的情况。
皇帝们每天被学习理学的翰林们教导天理,要做仁义的君主,不能贪图享乐。
但轮到用理来约束自身,却似乎少有执行。
说白了,就是一群伪君子,想要去打造一位真君子。
明朝最严重的土地兼并,在末期最为甚之。
但是观察那些背后的获利者,无外乎这些士大夫们。
所谓的爱民,不过只是口号。
明朝着名的东林党,也是这些理学家们最真实的写照,在利益和儒学中的“忠君爱国”面前,还是利益要重要。
哪怕在国亡面前,也依旧如此。
那个时候,
皇帝要是想要出面,他们就会搬出程朱理学中的理进行限制。
所以明朝末年,在没有马上皇帝的条件下,很难有翻盘的可能,甚至是一个必死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