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去城里开土菜馆(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乡野山村神医》最新章节。
天刚放亮,张大柱就把处理干净的山鸡用草绳捆好,又装了一小袋新摘的山枣,这才跟胡秀英道别:“我去镇上找十娘,中午要是回不来,你就自己先吃饭,不用等我。”
胡秀英把他送到院门口,替他理了理衣襟:“路上慢点,别贪快。”她手里还攥着那块没绣完的帕子,指尖把丝线捻得紧紧的,“早去早回,我给你留着野猪肉汤。”
张大柱点点头,转身大步往村口走。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路面,踩上去软软的,路边的野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被风一吹,就滴落在鞋面上,凉丝丝的。
他心里揣着事,脚步不由得加快,想着早点跟杜十娘敲定装修的细节,再问问她爹啥时候能来村里看看,顺便尝尝胡秀英的手艺,也算提前熟悉熟悉口味。
到了镇上,集市已经热闹起来。卖菜的吆喝声、打铁的叮当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充满了烟火气。
张大柱熟门熟路地往杜十娘家的杂货铺走,路过包子铺时,还特意买了两个肉包子,用油纸包着揣在怀里——他知道杜十娘爱吃这家的肉包子。
“十娘妹子,在家吗?”张大柱推开杂货铺的木门,门上的铜铃“叮铃”响了一声。
杜十娘正坐在柜台后算账,听见声音抬起头,看见是他,眼睛一亮:“大柱哥,你可来了,我正想去找你呢。”她放下手里的算盘,起身迎了上来,“快坐,我给你倒碗水。”
张大柱把山鸡和山枣放在柜台上:“昨天打了只山鸡,给你爹炖汤喝,还有这山枣,甜着呢,你尝尝。”他从怀里掏出包子递过去,“刚出锅的,还热乎。”
杜十娘接过包子,咬了一小口,眼睛弯成了月牙:“还是大柱哥疼我,知道我爱吃这家的。”
她咽下嘴里的包子,赶紧说道,“我爹昨天跟城里那铺面的东家谈好了,后天就能开始装修,我找了两个会木工的亲戚,工钱都谈妥了,不贵。”
张大柱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那就好,装修材料啥的够不够?不够我去山里砍点木头,结实着呢。”
“够了够了,城里啥都有卖的,不用费劲从山里运。”
杜十娘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铺在柜台上,“这是我画的铺面草图,前面是大堂,摆四张桌子,后面隔个小厨房,再留个储物的小隔间,你看看行不行。”
张大柱凑过去看,纸上画得歪歪扭扭,但大概模样能看明白:“行,这样就挺好,厨房离大堂近,上菜方便。储物间得大点,咱们山里的干货多,得有地方放。”
“我也是这么想的,到时候让木工师傅把隔间再打个架子,分层放东西,省地方。”杜十娘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架子的模样,“对了,我爹说开业得请个风水先生看看日子,选个黄道吉日,图个吉利。”
张大柱点点头:“该请,这事你安排就行,钱不够跟我说。”
杜十娘摸了摸怀里的钱袋,里面是这几年攒下的积蓄,还有卖山货的钱,够前期周转了。
两人又商量了一阵采买的事,杜十娘说城里的菜贩子要价高,不如从村里收菜,既新鲜又便宜,还能帮衬村里人。
张大柱一听就乐了:“这主意好!让秀英嫂子负责登记,谁家有菜有蛋的,都往她那儿送,咱们按市价收,不亏了大家。”
正说着,杜十娘的爹杜老汉从后屋走了出来,他穿着件蓝色的短褂,手里拿着个旱烟袋,看见张大柱就笑着说:“大柱来了,坐。”
“杜叔。”张大柱赶紧起身让座。
杜老汉抽了口烟,慢悠悠地说:“菜馆的事我都听十娘说了,装修我跟着去盯,你们俩把村里的事安排好。
我跟城里那几个老伙计打了招呼,开业那天让他们来捧捧场,都是能说上话的主儿,帮咱们扬扬名。”
张大柱心里热乎乎的:“谢谢杜叔费心,您放心,村里的事我们肯定安排妥当。”
杜老汉点点头:“我这把老骨头也没啥大本事,就这点手艺还能拿得出手,肯定给你们把好关,保证客人吃了还想来。”他磕了磕烟袋锅,“中午在这儿吃饭,让十娘给你炒个鸡蛋。”
张大柱赶紧摆手:“不了杜叔,我得早点回去,秀英还等着我呢。”他站起身,“那我先走了,有事让十娘去村里找我。”
杜十娘送他到门口,塞给他一包刚炒的南瓜子:“路上吃,慢点走。”
张大柱揣着南瓜子,脚步轻快地往回走。集市上的人更多了,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耍猴戏的锣鼓声此起彼伏。
他路过布店时,停下脚步,看着橱窗里挂着的一块红布,心里一动,进去扯了三尺,打算给胡秀英做个新帕子。
回到村里时,日头已经偏西。张大柱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胡秀英站在门口张望,手里还攥着帕子,看见他回来,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可回来了,汤都热两回了。”
“跟十娘多说了会儿话,耽误了。”张大柱把红布递给她,“给你扯的,做个新帕子,比你手里这个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胡秀英接过红布,摸在手里软软的,心里甜滋滋的:“乱花钱,我这帕子还能用呢。”嘴上这么说,却把红布宝贝地叠好,放进了怀里。
两人进屋坐下,胡秀英端出热好的野猪肉汤,又炒了个鸡蛋,蒸了两个白面馒头。张大柱边吃边把镇上的事跟她说了,胡秀英听得眼睛发亮:“真能从村里收菜?那王婶家的白菜、李嫂家的鸡蛋,都能卖钱了。”
“可不是嘛,这样大家都能跟着挣钱。”张大柱给她夹了块肉,“以后你就负责这事,每天记记账,不费劲。”
胡秀英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明天就去挨家问问,让大家有个准备。”她早就想为村里做点事,这下可有机会了。
吃完饭,张大柱去村里挨家通知收菜的事,大家一听都乐了,七嘴八舌地问啥时候开始。张大柱说等菜馆装修好就开始,让大家把菜种好,别缺了斤两。
村里人都信得过他,纷纷应着,说肯定把最好的菜留着。
回到家时,胡秀英正在灯下绣帕子,红布铺在绷子上,她正用金线绣着个“福”字。张大柱凑过去看:“真好看,比我买的帕子强。”
胡秀英笑着说:“这是给菜馆开业绣的,到时候挂在门口,图个吉利。”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大柱哥,我觉得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张大柱坐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会越来越好的。等菜馆赚了钱,咱们就盖新房,带院子的那种,让你住得舒坦。”
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我不要新房,有你在,在哪儿都舒坦。”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红布上,把“福”字映得亮亮的,像是在预示着未来的好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和镇上两头忙。张大柱跟着杜老汉去城里盯装修,看着光秃秃的铺面一天天变样,墙面刷得雪白,桌子板凳摆得整整齐齐,心里就像揣了个小火炉,暖洋洋的。
胡秀英则在村里登记收菜,每天院子里都挤满了人,送菜的、送蛋的、送干货的,她都笑眯眯地登记、过秤、付钱,把东西分门别类放好,井井有条。
秦香莲也常来帮忙,她手脚麻利,打包、记账样样在行,胡秀英都夸她是个好帮手。秦立峰嘴上不说,心里却挺高兴,见人就说女儿长大了,能做事了。
转眼半个月过去,装修终于完工了。张大柱和杜十娘去城里看了看,铺面焕然一新,门口挂着块新做的木牌,上面写着“乡野土菜馆”五个大字,是请镇上的教书先生写的,苍劲有力。屋里的桌子擦得锃亮,墙角摆着几盆绿植,看着就清爽。
杜老汉请的风水先生选了个初三的日子开业,说那天宜开市、纳财。
张大柱提前两天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后生,赶着牛车把收来的干货、蔬菜运到城里,堆满了储物间。
胡秀英也跟着来了,看着崭新的菜馆,眼睛里满是惊喜:“真好看,比我想象的还好。”
张大柱笑着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阵地了,好好干,让城里人大吃一惊。”
开业前一天,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杜老汉带着两个雇来的厨子在厨房试菜,炒了个野菜炒肉、炖了个野鸡汤,香气飘满了整个铺面。
张大柱和杜十娘在门口贴对联,红底黑字,写着“山野佳肴迎宾客,乡土风味暖人心”。胡秀英在屋里摆筷子、擦桌子,每个碗碟都擦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秦香莲也跟着来了,她穿着件新做的绿布褂子,扎着红头绳,正帮着挂灯笼,嘴里哼着小调,喜气洋洋的。
傍晚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坐在空荡荡的大堂里,看着这半个多月的心血,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杜老汉喝了口酒,感慨道:“这辈子没想着还能在城里开馆子,多亏了你们年轻人有干劲。”
张大柱举起酒杯:“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明天开业,咱们一起加油,把菜馆干得红红火火!”
“加油!”大家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信心。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乡野土菜馆的灯笼也亮了,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台阶,仿佛在迎接明天的客人。
胡秀英看着窗外的灯火,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想起刚认识张大柱的时候,他还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如今却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汉子。她知道,未来的路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大家心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别紧张,有我呢。”
胡秀英点点头,回握住他的手,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明天,将是新的开始,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的开始。
夜色渐深,菜馆里的灯还亮着,映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也映着一个关于乡野、关于梦想、关于爱的故事,正要翻开新的篇章。
初三这天,天还没亮,乡野土菜馆就热闹了起来。杜老汉带着厨子们在厨房忙活,蒸笼里冒着白汽,油锅“滋啦”作响,各种食材的香气混在一起,顺着门缝往街上飘。
张大柱和杜十娘在门口挂鞭炮,红通通的一串挂在门框上,看着就喜庆。胡秀英和秦香莲在屋里摆碗筷,每个桌子中间都放了一小碟腌萝卜,是胡秀英亲手腌的,脆生生的解腻。
秦立峰也赶来了,他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从山里采的香草,说是能驱虫辟邪,他仔细地把香草挂在墙角和窗台,嘴里念叨着:“开业大吉,顺顺利利。”
日头刚升到一竿高,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杜十娘早就跟隔壁的店铺打好了招呼,一到时辰,就有人喊:“开业啦!放鞭炮咯!”
张大柱赶紧点燃引线,“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瞬间响了起来,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杜老汉打开大门,拱手笑道:“各位乡亲,今天乡野土菜馆开业,所有菜品八折,进来尝尝鲜咯!”
几个早就约好的杜老汉的老伙计率先走了进来,他们穿着体面,一看就是常应酬的主儿,为首的胖掌柜笑着说:“老杜,恭喜恭喜,今天我可是特意带着伙计们来捧场的。”
“快请坐,快请坐!”杜老汉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十娘,上茶!”
秦香莲端着茶壶跑过来,给客人倒上热茶,脸上笑盈盈的:“叔爷们慢用。”
胖掌柜看着菜单,惊讶地说:“嚯,都是山里的新鲜玩意儿啊,野猪肉炖粉条、山蘑菇炒肉、凉拌野菜……老杜,你这是把山里的宝贝都搬来了?”
杜老汉得意地说:“那可不,都是当天从乡下运来的,新鲜得很,您尝尝就知道了。”
很快,第一桌的菜就上齐了。野猪肉炖粉条冒着热气,肉香混着粉条的香气扑面而来;山蘑菇炒肉油光锃亮,蘑菇吸足了肉汁,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胖掌柜夹了块野猪肉放进嘴里,嚼了两口,眼睛一亮:“好家伙!这肉炖得够烂,香而不腻,比城里的猪肉好吃多了!”
他的伙计们也纷纷动筷,一个个吃得赞不绝口:“这蘑菇鲜!”“野菜爽口!”
外面围观的人见第一桌吃得这么香,也忍不住走进来:“给我们来个靠窗的桌!”“菜单给我看看!”
张大柱和杜十娘赶紧迎上去招呼,安排座位、记菜名,忙得脚不沾地。胡秀英在柜台后算账,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虽然紧张,但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分钱都没算错。
快到中午的时候,店里已经坐满了客人,还有人在门口排队等着。杜老汉在厨房忙得满头大汗,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他却丝毫不在意,手里的锅铲翻飞,炒出的菜香气四溢。两个雇来的厨子也跟着忙活,一个切菜,一个配菜,配合得十分默契。
张大柱端着菜从厨房出来,看见胡秀英站在柜台后,脸上带着红晕,嘴角却扬着笑,眼神亮晶晶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怯生生的模样。他心里一暖,走过去低声说:“累不累?要不要歇会儿?”
胡秀英摇摇头,眼里闪着光:“不累,你看这么多人来吃饭,咱们的菜馆火了!”
正说着,秦香莲跑过来说:“大柱哥,后厨的野猪肉不够了,咋办?”
张大柱心里一紧,这才想起昨天运的肉不多,赶紧说:“我去附近的肉铺看看,有没有新鲜的,你先跟客人说一声,野猪肉炖粉条可能要等会儿。”
他刚要往外跑,就见秦立峰从外面走进来,肩上扛着个麻袋:“别去了,我让村里的后生刚送了半扇野猪肉来,新鲜着呢!”
张大柱又惊又喜:“师傅,您咋知道的?”
秦立峰擦了擦汗:“我估摸着开业人多,提前让家里备着了,刚从村口接过来的。”他把麻袋递给厨房的厨子,“快拿去处理,别耽误了上菜。”
张大柱心里热乎乎的,这才是一家人啊,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搭把手。
他赶紧回到大堂,跟等菜的客人解释:“各位稍等,刚从乡下运了新鲜的野猪肉来,保证好吃!”
客人一听是刚运来的,都笑着说:“没事没事,好饭不怕晚!”
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傍晚。客人渐渐少了,大家才有空坐下来歇口气。杜十娘数着今天的钱,笑得合不拢嘴:“今天卖了这么多!比预想的多一倍!”
胡秀英把账本拿出来,一笔一笔地核对:“菜钱、酒水钱,还有收的定金,一分不差。”
杜老汉累得靠在椅子上,脸上却满是笑容:“好兆头,好兆头啊!明天继续加油!”
张大柱看着大家疲惫却兴奋的脸,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长,但只要大家心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站起身,给每个人都倒了杯酒:“今天辛苦大家了,干杯!”
“干杯!”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安静下来的菜馆里回荡。窗外的灯笼还亮着,照亮了门口的台阶,也照亮了每个人眼里的希望。
乡野土菜馆的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和喜悦中结束了,而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开业后的日子像上了弦的陀螺,一天比一天忙碌。
天不亮,村里的牛车就会准时停在菜馆后门,胡秀英和秦香莲忙着清点蔬菜、鸡蛋和干货,记账、付钱,手脚麻利得像两只穿梭的小燕子。
张大柱则跟着杜老汉去厨房打下手,劈柴、烧水、处理野味,虽然满身油烟味,却干得热火朝天。
杜十娘成了大堂的“活招牌”,她记性好,客人点过一次菜下次准能记住口味,嘴又甜,“张大哥”“李大姐”地叫着,把客人哄得眉开眼笑。有熟客开玩笑说:“十娘妹子,你这嘴抹了蜜吧?冲着你这服务,我们也得来天天捧场!”
杜十娘笑着回怼:“那您可得多带朋友来,我给您打折!”逗得客人哈哈大笑。
这天中午,菜馆里又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他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一进门就四处打量,最后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秦香莲递上菜单,他却没看,轻声问:“你们这儿有山野里的荠菜吗?清炒就行,不要放太多油。”
秦香莲愣了一下,赶紧说:“有,今早刚从村里运的,新鲜着呢!”
客人点点头:“再来碗小米粥,一碟腌萝卜。”
等菜上桌时,客人看着盘子里翠绿的荠菜,眼神里闪过一丝怀念,他慢慢拿起筷子,小口小口地吃着,吃得格外认真。胡秀英在柜台后看着,心里有些好奇,这人穿着打扮不像普通人,怎么偏偏爱吃野菜?
客人吃完后,让秦香莲把账结了,又多给了几文钱:“荠菜炒得很好,有家的味道。”他顿了顿,又问,“你们的菜都是从乡下收的?”
张大柱正好从厨房出来,听见这话就接道:“是啊,都是村里乡亲种的,没打农药,干净得很。”
客人点点头:“我小时候在乡下住过,最爱吃我娘炒的荠菜,后来搬到城里,就再也没吃过这么地道的了。”他看着张大柱,“你们这菜馆很实在,好好做,会有前途的。”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张大柱看着他的背影,心里琢磨着,城里人或许吃惯了山珍海味,反而更稀罕这一口乡土味。
他跟胡秀英说:“以后多收点野菜,荠菜、马齿苋、苦菜……都给它摆上菜单,说不定能成招牌。”
胡秀英笑着点头:“我明天就跟村里说,让大家多采点,洗干净了送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乡野土菜馆的名气渐渐传开了。不光是普通百姓爱来,连城里的富商、官员也慕名而来,都说这儿的菜吃着舒坦,有家的味道。
张大柱他们忙得脚不沾地,又雇了两个村里的后生帮忙,一个负责挑水劈柴,一个负责洗碗端盘,总算能喘口气了。
这天晚上打烊后,大家坐在大堂里算账,杜十娘数着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今天又是好生意!光野猪肉炖粉条就卖了二十份!”
胡秀英翻着账本,轻声说:“村里送来的鸡蛋也卖完了,明天得让李嫂多送点。还有王婶家的白菜,又嫩又甜,客人都爱点。”
杜老汉喝着茶,感慨道:“这都是托了乡亲们的福,菜好,生意才能好。等月底结账,给村里每户都送两斤肉,算是谢礼。”
张大柱点点头:“应该的,还要给帮忙的后生多发点工钱,他们也辛苦了。”
正说着,秦香莲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封信:“大柱哥,村里来的信,让你赶紧看看!”
张大柱心里一紧,赶紧拆开信,是村里的王文书写的,说最近山里不太平,有狼群出没,咬伤了两家的羊,让他注意安全,要是收山货的话多带几个人。
胡秀英一看就急了:“狼群?那村里的人没事吧?”
“信上说没伤人,就是咬了羊。”张大柱皱着眉头,“我明天得回去一趟,看看情况,顺便跟大家说一声,最近别去深山里。”
杜老汉点点头:“去吧,店里有我们呢。路上小心,多带几个人。”
第二天一早,张大柱就带着两个雇来的后生,往村里赶。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怕村里出事。快到村口时,就看见王文书在路边等着,看见他就赶紧迎上来:“大柱,你可回来了!”
“王哥,村里咋样?狼没伤人吧?”张大柱急忙问。
王文书摇摇头:“没伤人,就是把李老五家的羊咬了三只,现在大家都不敢往山里去了,采野菜、砍柴都得结伴去。”
张大柱松了口气:“没伤人就好。我带了些肉和粮食,分发给大家,再让秦师傅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点驱狼的药粉,撒在村口。”
回到村里,张大柱先去看了李老五,给他送了些钱和肉,又跟大家说了驱狼的事。秦立峰说山里有种草药,狼闻了就不敢靠近,他明天就带着后生去采,晒干了磨成粉,撒在村子周围。
胡秀英也跟着忙前忙后,给各家各户分粮食,叮嘱大家注意安全。村里人见他们这么惦记着村里,都感动得不行,说等狼群的事过去了,一定多送些好菜好蛋去菜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处理完村里的事,张大柱和胡秀英打算第二天回城里。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还是村里好,安安静静的。”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等忙过这阵子,咱们就回村里住几天,好好歇歇。”他看着远处的山峦,心里盘算着,等菜馆再稳定些,就把村里的路修一修,让车能走得更稳些,再盖个学堂,请个先生,让村里的娃都能读书。
胡秀英听着他的打算,眼里闪着光:“那真好,到时候我也来学堂帮忙,给先生烧烧水,扫扫地。”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田埂上的青草气,院子里的喇叭花在月光下静静地开着。张大柱知道,不管在城里待多久,他的心永远都在这片乡土上,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牵挂,还有他最爱的人。
第二天一早,张大柱和胡秀英又往城里赶。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乡野土菜馆的招牌还在城里等着他们,而村里的希望,也在他们心里慢慢发芽、生长。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山间的溪水,永远向前,永不停歇。
回到城里的土菜馆,刚推开大门就闻到一股熟悉的饭菜香,杜十娘正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活,见他们回来就笑着喊道:“可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们要在村里多待几天呢。”
张大柱把马缰绳递给帮忙的后生,笑着说:“村里事安排妥当了,哪能耽误生意。”他走进厨房,看见杜老汉正在给野猪肉改刀,刀刃“咚咚”地落在砧板上,节奏均匀有力。
“杜叔,村里的事都安顿好了,秦师傅带着人采草药驱狼呢,过几天就把药粉送过来。”张大柱拿起一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咬了一大口。
杜老汉点点头:“那就好,乡亲们平安比啥都强。”他把切好的肉块放进盆里,撒上调料拌匀,“今天有位贵客要来,说是知府大人的管家,点名要吃咱们的野猪肉炖粉条,还得是你盯着炖,说上次吃了就忘不了。”
张大柱心里一紧:“知府大人的管家?那可得好好做。”他赶紧洗手,接过杜老汉手里的活计,“我来炖,保证烂乎入味。”
胡秀英也没闲着,她走进柜台,拿出账本核对今天的采买清单,又把村里新送来的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湿布盖着,免得蔫了。
秦香莲端着一盆刚摘的青菜进来,看见胡秀英就笑着说:“秀英嫂子,你看这菠菜多嫩,是王婶今早天不亮就去地里割的,还带着露水呢。”
胡秀英拿起一棵菠菜,绿油油的叶子上果然挂着水珠,她笑着说:“王婶有心了,回头多给她算两文钱。”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车声,紧接着就有人喊道:“乡野土菜馆在这儿吗?我们是王首富的管家要用餐!”
张大柱赶紧从厨房出来,只见门口停着一辆装饰讲究的马车,几个穿着体面的随从簇拥着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想必就是城里王首富的管家了。
“这位爷,里面请!”张大柱拱手笑道,“特意给您留了靠窗的雅座,清净。”
管家打量了一下菜馆,见里面收拾得干净整洁,空气中飘着饭菜香,脸上露出几分满意:“上次路过吃了你们的野猪肉炖粉条,味道不错,今天特意绕路过来的。”
“您能来是我们的福气!”杜十娘笑着迎上去,给管家倒上热茶,“您稍等,菜马上就好。”
张大柱赶紧回厨房盯着炖肉,胡秀英在柜台后看着,心里有些紧张,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生怕哪里招待不周。秦香莲却一点不怯生,给随从们端茶倒水,嘴里还哼着小调,引得随从们都忍不住笑。
没过多久,野猪肉炖粉条就炖好了,张大柱亲自端着上桌,还配了几个爽口的小菜:凉拌马齿苋、清炒菠菜、腌萝卜干。管家拿起筷子,夹了块野猪肉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一亮:“嗯,就是这个味儿!肉质软烂,汤汁浓郁,比城里大饭馆做的还地道。”
他又尝了尝凉拌马齿苋,点点头:“这野菜也爽口,解腻得很。”
张大柱站在一旁,笑着说:“爷要是爱吃,以后想吃了就派人说一声,我让村里每天送新鲜的来。”
管家放下筷子,看着张大柱:“你这后生看着实在,菜做得也好。我家大人最近总念叨想吃口乡土味,下次我让马车来接你,去府里给大人做一顿,少不了你的好处。”
张大柱又惊又喜:“能给大人做菜是我的荣幸,不用接,我自己赶车去就行。”
管家哈哈一笑:“爽快!就这么说定了。”他吃完饭,让随从付了钱,又多给了几文赏钱,“赏你们的,菜做得好。”
送走管家,大家都松了口气,杜十娘拍着胸口:“可算送走了,我手心都出汗了。”
张大柱却心里一动:“这可是个机会!要是能让王富商说好,咱们菜馆的名气就更大了,以后生意肯定更红火。”
胡秀英也笑着说:“你可得好好准备,到时候给大人露一手,别给咱们村丢人。”
接下来的几天,张大柱特意跟杜老汉请教做菜的技巧,把野猪肉炖粉条的火候、调料都反复琢磨,还准备了几道新菜:山鸡炖蘑菇、清蒸鲈鱼、炒三丝,都是家常却不失精致的菜。
到了去王首富府里做菜的那天,张大柱天不亮就起来了,带着村里新采的野菜、刚杀的山鸡,还有杜老汉秘制的酱料,坐着秦立峰的车往首富家去。胡秀英特意给他缝了个新布褂子,让他穿得体面些。
首富家果然气派,朱红的大门,高高的门槛,门口站着威武的侍卫。张大柱跟着管家走进后厨,里面的厨具锃亮,比他们菜馆的家伙什好多了。他定了定神,拿出带来的食材,开始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
野猪肉炖粉条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山鸡炖蘑菇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厨房,清蒸鲈鱼蒸得恰到好处,鱼肉雪白细嫩。上菜的时候,王首富尝了一口野猪肉,赞不绝口:“好!好!这味道,跟我小时候在乡下吃的一模一样,难得啊。”
张大柱站在一旁,心里美滋滋的,比自己得了赏钱还高兴。
从那里回来,张大柱成了村里的名人,大家见了他都笑着喊:“大柱,啥时候也给咱们做顿吃的菜啊?”
张大柱总是笑着说:“等忙完这阵,回村里摆几桌,让大家都尝尝。”
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乡野土菜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村里的乡亲们也跟着沾了光,种的菜、养的鸡都能卖上好价钱,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买了新衣裳,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这天晚上打烊后,张大柱和胡秀英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月亮,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大柱哥,你说咱们现在算不算过上好日子了?”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看着远处城里的灯火:“算,当然算。但这还不够,等再赚点钱,咱们就把村里的路修了,盖个学堂,让娃们都能读书,再请个大夫,让乡亲们看病不用跑老远……”
胡秀英听着他的话,眼里闪着光:“那时候,咱们村就更好了。”
张大柱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会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啥好日子都能过上。”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城里的烟火气,也带着乡野的青草香。乡野土菜馆的灯笼还亮着,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路,也照亮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乡野土菜馆的生意越发红火,连邻县都有人专门赶来看热闹,说要尝尝这“能让王首富点赞”的乡土味。
张大柱特意在菜馆后院搭了个凉棚,摆上几张桌子,供客人歇脚喝茶,棚子周围种上了爬藤的丝瓜和扁豆,绿油油的叶子爬满架子,既遮阳又好看。
这天一早,胡秀英正在清点村里送来的干货,就见王婶挎着个篮子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晒好的红薯干,金灿灿的透着甜气。“秀英妹子,刚晒好的红薯干,你尝尝,给客人当零嘴正好。”
王婶笑得满脸褶子,自从土菜馆收她家的菜,家里的日子宽裕多了,给孙子买糖的钱都有了。
胡秀英拿起一块红薯干,咬了一口,又甜又糯:“王婶,您这手艺真好,就按上次的价钱,都给我们吧。”她拿出钱袋,数了钱递给王婶,又多塞了两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带回去给孙子吃。”
王婶笑得合不拢嘴,接过馒头揣在怀里:“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贴心。对了,村里的谷子熟了,李大哥说要请你和大柱回去喝新米酿的酒呢。”
胡秀英心里一暖:“一定回去,等忙过这阵就跟大柱说。”
正说着,张大柱从外面回来,肩上扛着一捆新鲜的芦苇,是从城外河边割的,打算编几个筐子装干货。
“秀英,我刚在门口碰见秦师傅了,他说山里的野栗子熟了,让咱们明天去采点,回来炒栗子当小吃卖,肯定受欢迎。”
胡秀英眼睛一亮:“好啊!我最爱吃炒栗子了,甜滋滋的。”她赶紧记下,“那我跟十娘说一声,明天让她多盯会儿店。”
第二天一早,张大柱、胡秀英带着秦香莲,背着竹筐往山里去。秋高气爽,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正艳,黄灿灿的一片。
秦香莲像只快活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在前头开路,时不时摘朵野花插在头上。
“香莲妹子,慢点跑,当心脚下的石头。”胡秀英在后面叮嘱,手里还提着个小篮子,准备采些蘑菇回去。
张大柱扛着砍刀走在中间,一边开路一边说:“前面那片栗子林,我小时候常去,栗子又大又甜,就是壳上带刺,摘的时候得小心。”
到了栗子林,果然见满树的栗子像小刺猬似的挂在枝头,有的已经裂开了缝,露出里面饱满的栗子。
张大柱爬上树,用竹竿轻轻敲打树枝,栗子“噼里啪啦”地掉下来,胡秀英和秦香莲就在树下捡,放进竹筐里。
“大柱哥,你看这颗多大!”秦香莲举起一颗圆滚滚的栗子,兴奋地喊道。
胡秀英笑着说:“小心别扎到手,用树枝把刺拨开。”她捡起一颗裂开的栗子,剥开壳,露出黄澄澄的果肉,递到张大柱嘴边,“尝尝,甜不甜?”
张大柱咬了一口,又粉又甜:“甜!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
三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两筐栗子。秦香莲又采了些野山楂,红彤彤的挂在枝头,看着就酸溜溜的。“回去让十娘嫂子熬山楂酱,配馒头吃肯定好吃。”
下山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过一片竹林,张大柱砍了几根竹子,打算回去给胡秀英编个竹篮,让她买菜用。胡秀英看着他宽厚的背影,心里甜滋滋的,这样的日子,平淡却踏实。
回到城里,杜十娘正等着他们呢,见筐里的栗子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能满载而归,今晚就炒栗子,让客人尝尝鲜。”
她接过栗子,挑出饱满的,用清水洗干净,放进锅里,加了些粗沙和糖,开始翻炒。
很快,炒栗子的香气就飘满了整个菜馆,甜甜的、暖暖的,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老板,炒栗子卖吗?”
张大柱笑着说:“卖!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晚上打烊后,大家围坐在大堂里,剥着炒栗子吃,杜老汉喝着新米酿的酒,感慨道:“这日子就该这样,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杜十娘剥开一颗栗子,递给胡秀英:“秀英嫂子,你尝尝,甜不甜?”
胡秀英咬了一口,点点头:“甜,比城里买的甜多了。”她看着窗外的月光,轻声说,“等栗子卖得好,明年让村里多种点栗子树,既能结果子,又能当柴火。”
张大柱笑着说:“好主意!我明天就跟村里说,让大家在山脚下种,成活率高。”
正说着,秦立峰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布包:“给你们送药粉来了,驱狼的,撒在菜馆周围,晚上睡觉踏实。”
他把布包递给张大柱,“村里的路开始修了,后生们都劲头足着呢,说等路修好了,往城里送菜更方便。”
张大柱心里一暖:“辛苦师傅了,药粉我这就去撒。”他拿起布包,走到菜馆周围,把药粉撒在墙角和门口,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弥漫开来。
胡秀英给秦立峰倒了杯酒:“师傅,您也歇歇,尝尝我们炒的栗子。”
秦立峰接过酒杯,喝了一口:“你们在城里好好干,村里有我呢。对了,学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了,过几天就开始盖,等盖好了,就请镇上的教书先生来教书。”
大家听了都很高兴,杜十娘说:“等学堂盖好了,我们送些桌椅过去,再给孩子们买些笔纸。”
张大柱点点头:“应该的,让村里的娃都能读书识字,将来有出息。”
夜渐渐深了,炒栗子的香气还在空气中弥漫,和着淡淡的酒香、饭菜香,成了最温暖的味道。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乡野土菜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村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路修宽了,学堂盖起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村子。
张大柱和胡秀英偶尔会回村里住几天,帮着干点农活,看看乡亲们,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欣慰。
这天,张大柱正在菜馆里忙着,知府管家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王首富的亲笔题字,写着“乡土真味”四个大字。“我家大人说,这字就挂在你菜馆里,让更多人知道乡野土菜馆的好味道。”
张大柱赶紧让人把字裱起来,挂在大堂最显眼的位置,来往的客人见了,都忍不住称赞:“王首富题的字,这菜馆真是好样的!”
看着墙上的题字,张大柱心里感慨万千,从当初那个在村里种地的汉子,到如今在城里开菜馆的老板,这一路离不开大家的帮忙,更离不开这片乡土的滋养。他知道,不管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
胡秀英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轻声说:“大柱哥,你看,我们做到了。”
张大柱点点头,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是我们做到了。以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把菜馆开好,把村子建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暖洋洋的,照在“乡土真味”的题字上,也照在他们充满希望的脸上。乡野土菜馆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流淌的岁月,平凡却温暖,在烟火气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的时候,乡野土菜馆的屋檐下挂起了长长的冰棱,像一串串透明的水晶。
店里生了个大火炉,烧得旺旺的,客人进店就能暖烘烘地脱下棉袄,围坐在炉边点上一锅野猪肉炖粉条,热汤喝下去,浑身的寒气都散了。
张大柱踩着雪从外面回来,头上身上落满了雪花,他拍了拍身上的雪,把手里的油纸包递给胡秀英:“给你买的糖糕,刚出锅的,热乎着呢。”这是城里老字号的糖糕,外酥里甜,胡秀英最爱吃。
胡秀英赶紧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金黄的糖糕冒着热气,她拿起一个递到张大柱嘴边:“你先吃。”
张大柱咬了一大口,糖汁差点流出来,胡秀英笑着给他擦了擦嘴角:“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