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国子监来了个少年诗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最新章节。

贞观十四年七月十八日,长安国子监的朱漆大门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李孟姜掀开青纱车帘,望着门前石狮脖颈上的红绸,心中暗忖:

这是专为迎接新贵子弟设的彩头?随侍的绿萼看出公主心思,轻声:

"殿下有所不知,今日新来的学子是个六岁能诗的神童。"

话音未落,东侧角门传来銮铃声。

太子李治身着青色圆领袍,腰间玉带与晨露相映,远远便笑着拱手:

"孟姜今日气色甚好。"

李孟姜还礼时,瞥见他眼底淡淡的青影 ,必是昨夜又批折子到三更。

二人并肩踏入国子监二门,忽闻西侧传来骚动。

数十名束发学子围成半圆,正对着 "教师办公室" 指指点点。

李孟姜踮脚望去,只见门楣上悬着幅墨迹未干的素帛,上书 "鹅鹅鹅" 三个大字。

"张延,发生何事?"

李孟姜拽住熟识的太学生。张延回头见是公主,慌忙行礼:

"回殿下,新来的骆宾王当众作了首《咏鹅》,国子祭酒正在品评。"

"骆宾王?" 李孟姜心尖一颤。

前世读《全唐诗》时,她总为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的蝉鸣扼腕,却从未想过能亲眼见到这位初唐奇才。

挤开人群时,正听见国子博士王德舆的冷笑声:

"此诗虽得童趣,却不合平仄。' 曲项向天歌 ' 的' 向 ' 字..." 话音未落,素衣少年朗声道:

"诗以言志,若为格律桎梏真情,何异削足适履?"

李孟姜循声望去,只见十四五岁的少年立于案前,眉骨高耸如刀削,手中狼毫犹自滴落的墨汁。

他面前的宣纸墨迹未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十个字力透纸背。

"好字!"

李治脱口而出。

少年抬头,目光扫过李孟姜时微微一顿。

他放下笔,从容施礼:

"在下骆观光,见过太子殿下、临川公主。"

李孟姜细细打量:

虽说身着粗布襕衫,但举止有度,全无寒门子弟的拘谨。

她想起史书记载,骆宾王成年后写下《讨武曌檄》,笔锋犀利如剑,令武则天都赞叹 "宰相安得失此人"。如今这般少年意气,倒让她生出几分亲切感。

"骆观光这首《咏鹅》,可是为幼时趣事所作?"

李孟姜含笑问道。骆宾王眼中闪过讶异:

"公主竟知晓此事?不错,此诗正是七岁那年,家中白鹅戏水有感而发。"

"七岁便能有此佳作,骆光观果然名不虚传。"

李治赞:

"不知可曾想过从军报国?"

骆宾王按剑正色:

"回太子殿下,观光虽为书生,却也有 ' 宁为百夫长 ' 之志。"

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 —— 这正是杨炯《从军行》中的名句。

李孟姜注意到,骆宾王说这话时,右手不自觉地抚过腰间玉佩。

那是块雕工精湛的螭纹玉,绝非寻常人家所有。

"好个 ' 宁为百夫长 '!" 王德舆突然冷笑,

"观光可知,杨炯此诗虽豪迈,却失之粗鄙。作诗当如上官仪大人 ' 风光翻露文 ' 般典雅...”

"博士所言差矣。"

骆宾王打断:

"汉魏风骨,贵在刚健。若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与齐梁绮靡何异?"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王德舆气得胡须颤抖:

"放肆!小小童生竟敢非议前辈!"

李孟姜见状不妙,急忙出言解围:

"王博士,骆观光年少气盛,还望海涵。"

她转向骆宾王:

“本宫倒觉得,' 红掌拨清波 ' 中的 ' 拨' 字用得极妙,若改为 ' 破' 字...”

“公主慧眼!"骆宾王眼睛一亮,"此字确实可再推敲。不如 ' 红掌碎金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