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喜事连连(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天启朝第一搅屎棍》最新章节。

要不您给算算,此去是吉是凶?”

神虚子没好气道,“算个屁!

别人遇见你都倒了八辈子的霉,能不被你霍霍死就算祖上积德,你能有啥事?”

闻听此言,江宁笑得更欢了。

接下来几日,江宁照旧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朝堂上却又传来了大喜事。

征西总兵官赵率教把缅甸给拿下来了!

缅甸国王阿纳毕隆和一群文武大臣正被押往京师,更绝的是,这一仗没费多少钱粮,没折多少兵马,反倒从缅甸捞了近十万青壮当免费劳力。

全靠赵率教的“诈骗兵法”,一张嘴就灭了个国,自此赵率教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随后,朱由校当即宣布设缅南行省,下辖四府一州二十八县,还亲自去太庙告慰列祖列宗。

如今大明成了两京十五省了。

《天启时报》在张文和操持下,把这事儿吹得天花乱坠,成了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头号谈资。

朝臣们正以为西南战事要结束了,结果朱由校又下旨。

让赵率教从原先的兵马里抽五万人民镇守缅南,其余人接着打暹罗。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对于朱由校的这个决定,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

连先前喊着“以和为贵”的清流党都闭了嘴,反倒查起典籍,帮着写征讨暹罗的檄文,毕竟如今大明朝吃上了战争带来的红利,就连自诩清高的清流党官员也成了“好战分子”。

为了稳住缅南,朝廷决定大规模移民。

从四川、贵州各迁五十万去缅南,再从河南迁八十万补四川,从山东迁五十万补贵州。

如此规模的移民,要是换了别的朝代得乱成一锅粥,但是大明却轻车熟路,毕竟打开国起就没断过移民,经验十分丰富。

为啥先从云贵迁?

只因缅南那地方气候特别,贸然迁中原或北方人口去,怕是适应不了。

四川、贵州离得近,各方面都对得上。

再者,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经了西南大战后恢复得也比较慢,人口太多是个主要原因。

至于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朝廷扶了两年也没太大起色,迁走些人反倒能松口气。

朝廷给移民的好处也实在。

老家的房子田产,按市价两倍赔。

到了缅南,免费分田、发安家银、给盖房子,还免三年赋税。

各地百姓听得眼热,报名的挤破了官府门槛。

而赵率教呢,正带着兵往湄南河打,朝廷许诺给移民盖房子,他得赶紧去抓些免费劳力?

至于先前投降的缅军,这会儿全被编成施工队,正热火朝天地给未来的大明百姓盖房呢。

大明朝堂上下跟上了弦似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一门心思要把新到手的缅南省给尽快捋顺了。

朝廷这边忙得脚不沾地,大明工商总会也没闲着。

户部和税务部牵头,给各大商会递了“甜头”——各种减免税、给地皮的优惠政策一箩筐,就盼着这些老板们往缅北、缅南两省砸银子投资。

新上任的缅南省巡抚程绍更是个急性子,吆喝着当地百姓抡起锄头修官道,说是“路通了,银子才能滚进来”,得给赶来的商队铺好路,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

要说这缅南省的百姓,翻脸比翻书还快。

原先对着大明军队还攥着拳头,如今却慢慢松了劲儿。

为啥?

只因从前在阿纳毕隆手里,王公大臣们搂着锦衣玉食夜夜笙歌,老百姓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自打大明设了缅北省,那边的缅甸百姓跟着沾光,能享受大明子民的待遇,日子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这下缅南百姓眼馋得紧,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明明白白。

管他谁当家,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自己就认谁。

至于那些原先作威作福的土司,早被赵率教嚯嚯得没了脾气。

手里没了兵权,就像老虎被拔了牙,朝廷给个有名无实的官儿当,把他们挂起来当“吉祥物”,想闹也闹不起来。

至于底下的土民,官府连哄带劝,又是分田又是讲规矩,慢慢都成了听话的顺民。

土司们成了光杆司令,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真敢跳出来叫板,怕是转眼就被明军碾成渣,手里没兵,啥都不是。

缅南省总兵的位子给谁,江宁琢磨了好几天。

最后和张维贤、陈策、沈有容几位老将一合计,最后拍板。

推荐四川副总兵秦邦屏。

这位可是秦良玉的兄长,能打硬仗,对大明忠心耿耿,本身又是土司出身,熟门熟路,坐镇缅南再合适不过。

这边刚定好了总兵,那边缅北总督、蜀王朱至澍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统管缅北、缅南两省的缅甸总督,手下还按规格配了两千标兵。

朱至澍的活儿不算难。

安抚百姓,搞教化。

这对他来说就是老本行,毕竟初代蜀王当年在川中就是靠大兴教化,才让土司百姓归了心。

如今他在缅北待了些日子,学了赵率教的“诈骗兵法”,又结合自家的教化本事,总结出俩字,忽悠。

干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整天琢磨着怎么给缅甸百姓洗脑。

一时间,这刚纳入版图的缅南大地,倒也显出几分欣欣向荣的势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