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纸上谈兵永远造不出真正的设备(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沈良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每天早上8点召开碰头会,汇报前一天的进展;每天下午6点开技术讨论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周五下午进行阶段性总结。
最初几天,各小组之间的配合确实存在问题。机械组设计的主轴尺寸与传动组的要求不匹配,电气组的控制逻辑与液压组的系统设计冲突。
“沈同志,我早就说过,这种并行工作方式行不通。”老教授在讨论会上再次表达了质疑,“各组各自为政,怎么可能协调一致?”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紧张。确实,前几天的工作效果不如预期。
沈良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新的图表:“王教授,您看这个。”
图表显示的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
“这是什么?”有人问道。
“这是我设计的信息流动模型。”沈良指着图表解释,“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节点,信息在节点之间双向流动。当某个节点发生变化时,相关的所有节点都会收到通知并调整自己的工作。”
台下的专家们看着这个复杂的图表,一时间有些困惑。
“简单说,就是建立一个实时的信息共享平台。”沈良继续解释,“每个组的设计变更都要及时通知到相关组,避免重复返工。”
张工程师举手提问:“具体怎么操作?”
“从明天开始,我们在车间里设立一个信息中心。”沈良已经想好了具体方案,“每个组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协调。同时,我会安排专人负责整体的技术统筹。”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毕竟,现有的工作方式确实需要改进。
接下来的一周,新的工作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各组之间的协调变得更加顺畅,技术冲突大大减少。
更重要的是,第一个重大突破出现了。
材料组在研究轧辊合金配方时,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热处理工艺。这种工艺能显着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而成本却比进口产品低30%。
“沈同志,您来看看这个数据!”材料组的负责人兴奋地跑到沈良面前。
沈良接过实验报告,仔细研读着数据。虽然他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期,但看到实际的验证数据时还是感到激动。
“很好!”沈良拍了拍材料组负责人的肩膀,“马上安排扩大实验,我们需要更多的验证数据。”
这个突破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连一直持怀疑态度的老教授也开始认真考虑沈良的技术路线。
“看来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两把刷子。”老教授私下对其他专家说道,“这种热处理工艺我研究了十几年都没有突破,他们居然在一周内就搞定了。”
沈良听到这些议论,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轧钢设备的核心技术不在于单个部件的优化,而在于整个系统的协调配合。如何让十二个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沈良走回自己的办公桌,打开抽屉拿出一本厚厚的技术资料。这是他根据前世记忆整理的系统集成方案,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小李,把各组的技术负责人都叫过来。”沈良对助手说道,“十分钟后在会议室开会。”
会议室里很快聚集了十二个小组的负责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材料组的突破给所有人注入了强心剂。
“同志们,材料组的成功证明了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沈良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张工程师点点头:“沈同志说得对,单个模块的突破还不够,关键是如何整合。”
“没错。”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图,“大家看,这就是我们要攻克的核心难题——系统耦合。”
图上密密麻麻的线条连接着各个模块,看起来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液压组的老师傅皱着眉头:“这个图太复杂了,光是液压系统就要和六个模块产生交互。”
“复杂归复杂,但有规律可循。”沈良指着图上的某个区域,“我把整个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的动力传动、中层的控制协调、上层的监测反馈。”
电气组的小刘举手发言:“沈工,这个分层思路很新颖,但具体怎么实现?”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从明天开始,我们要进行系统联调试验。每两个相关模块先进行对接测试,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这样会不会太冒险?”机械组的负责人有些担心,“如果出现问题,整个进度都会受影响。”
“不试怎么知道问题在哪里?”沈良的语气很坚定,“纸上谈兵永远造不出真正的设备。”
会议结束后,各组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
车间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到处都是讨论声和机械运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