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光绪问政(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禁卫军》最新章节。
“只是鱼和水的关系吗?”光绪喃喃道,马上又问戈辉:“朝廷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戈辉看了一眼张百熙和那桐,犹豫了一下说道:“传言说,朝廷政令不出北京城,大清江山富有万里,有太多的历史羁绊,陛下有心做中兴之主,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山高比海深,太难了。”
光绪抬首望向面积巨大的移民临时安置区,还有更远处烟囱林立的工厂区,这里能行,朝廷就不行吗?良久,再问戈辉:“那你是怎么做到的?这里就没有历史羁绊吗?”
“这里的羁绊,相比朝廷要少太多太多,而且战争期间,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一切以打赢战争为前提,所谓羁绊,在军队面前,不过是浮云罢了。”戈辉淡然道:“没有第二种情况,要么顺从,要么死亡,是生存,还是毁灭,我让他们自己选择。”
光绪听后长长一叹,因为他做不到这样强硬,不是现在做不到,可能永远都做不到。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他的权力真不是无限大的,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他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他又试着问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光绪几乎有种哀求的意思了。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戈辉说道:“就像这里一样,陛下挑一块可以做到政令直达的地方,做试验田,成立一个特区。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实行全新的经济政策,以赚钱为中心的政策,做各种陛下认为有用的尝试,错的摒弃,对的继续,经过几年的试错,肯定能找到更合适朝廷的方法。”
“试验田?成立特区?”光绪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然后问道:“那你觉得哪里做试验田更合适呢?”
“天津,在天津选一块大小合适的地方。”戈辉直接说道:“北京到天津有铁路直达,交通方便。都说朝廷政令不出北京,想想办法还是能让政令直达天津的。天津有海港,海运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北京不远,算是在陛下的龙目注视之下,试验田的最佳之地。”
“天津,天津……”光绪想了又想,看向张百熙和那桐,严肃道:“你们俩听到了吗?就定天津,回去之后,在天津择良地,立特区,实验之。”
“臣,遵陛下口谕。”张百熙和那桐一起弯腰拱手领旨。
确定了试验田的事情,光绪心情大好,指着前面:“带朕看看房子里面是什么样子。”
“陛下请”在戈辉的带领下,沿着水泥硬化的街道前行。戈辉一边走,一边介绍:“房子的朝向并不是朝向正南,而是略微偏东南方向,这样,阳面可以看日出,阴面可以看日落,阳面上午的阳光多一些,阴面下午的阳光多一些。每户都是净面积50平米,内部格局都是统一设计的,所有的临时安置房都是相同的设计。”
光绪停下脚步,指着脚下问道:“这里的路,都是这样硬实的吗?”
“是的,都是这样的。”戈辉肯定地回答:“整个朝阳,主要街道在未来几年内,全部沥青化,居民区道路,全面水泥化。”
“这得花多少钱啊?你有这钱用在有用的地方,比如军队、教育,不好吗?不比扔在路上强吗?”张百熙十万个不理解。
“要想富,先修路。”戈辉直接扔出后世的全民观点:“路通了,商品流通便利了,就有更多的人员往来,就有更多的生意,就会有更多的钱汇聚。”
戈辉扭头看向朝锦铁路的方向,转回身进一步解释道:“修路花钱,也能赚钱。就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朝锦铁路,三条复线铁路,两条货运专线,一条客运专线,虽然要花很多钱,但是修路过程中,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赚到了养家糊口的钱。一旦建成,立即变身摇钱树,变身下金蛋的鸡,只剩下赚钱了,不停的赚钱。还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围绕着铁路线,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直接工作岗位,以及数量更加庞大的间接工作岗位。这是一条路吗?不,这是一条通往财富之门的金光大道。”
戈辉的描绘让光绪等人一时神往,没想到修一条铁路,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好处。
“要想富,先修路。”光绪轻轻点头,赞道:“说的好啊,说的有道理。”马上又转折了:“朝廷也想修路,但是银子从哪里来,朝廷用银子的地方太多了,到处都在要银子,朝廷还要编练新军,需要大量的银子。”
“特区也缺钱,而且缺口巨大,如何把有限的钱,合理利用,这是门大学问。”戈辉坦言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摸索出更好的办法。好在,特区的情况比较特殊,特区面临着严峻地外部军事压力,来自日本和俄国的直接压力,来自英法美三国的间接压力,怎么花钱,显而易见——军事优先。”
“看看眼前这些,还有远处的那些。”戈辉抬手比划一下眼前的移民临时安置区,又指向远处烟囱林立的工厂区,然后继续道:“没有国防安全,这些建设的再好,都将是别人的。特区必须保证自己具备百分之两百的自卫反击能力,不但不怕外敌,还能把外敌打怕。禁卫军目前的军事实力,还无法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武器技术转让之后,没有了技术优势,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明知道会这样,为什么还要转让武器技术?”铁良恨铁不成钢地问道。
“很简单,现在不卖,过两年就没人买了,我只是在它最值钱的时候,卖个好价钱罢了,顺便还能拉拢关系,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就是最好的例证。”戈辉解释道:“洋人很聪明,很多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一通百通。他们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资本积累也比我们多,赶上并超过我们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打算怎么应对目前的安全形势呢?增兵吗?”铁良问道。
“没错,就是增兵,4月10日开会决定,在1910年之前,完成35万的扩军计划,全力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戈辉进一步解释道:“只能用增加军队数量弥补技术优势的缺失。”
“5年扩军35万?你这是要把全部的银子用在军队上吗?”张百熙忍不住说道:“朝廷也计划在未来的三到四年内新编18个师,银子还没有着落呢!”说完,长长一叹,作为户部尚书,他压力山大。
“没办法,外部虎狼环伺,保命要紧啊!得先活下来,才能想其它。”戈辉无奈道:“所以特区的钱,要先花在军队建设上,这是特区全体的共识。”
“那你觉得朝廷应该怎样花钱?也应该军事优先吗?”光绪问道。
戈辉看了一眼张百熙和那桐,然后说道:“朝廷的情况和我这里不一样,不好乱下结论,但有一点,那就是朝廷没有,或者几乎不存在外部的军事压力,我们在北面挡住了俄国,在东面吸引住日本,朝廷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为朝廷坚守疆土也是我辈的责任,责无旁贷。”
“你是说,朝廷不需要发展军备?”光绪问道,他突然觉得,戈辉是在暗示他应该放弃军备。
“臣不是这个意思”戈辉立即纠正,并掷地有声地说道:“朝廷需要发展军备,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军备,时刻瞄准世界军事的前沿,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脚步,这和有无外部军事压力无关。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光绪点头:“说的好!朕今天受教了,戈卿帝师之才。”
“陛下过誉了,都是臣个人的浅薄见解,能让陛下有所启发,不胜荣幸。”戈辉谦虚道。
“你当得,无需自谦。”光绪摆手道,然后指着仍然炊烟袅袅一户说道:“就这家吧!”
戈辉朝一名特勤扭头:“你去叫门。”
特勤应声而动,推开院门走了进去,边走边喊:“家里有人吗?有客到访。”
听到声音的王大志连忙从房子里出来,见到院门口站着一群人,更远处还有黄马褂和穿西服的警戒着,吓得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