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风暴后启(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官场小白到主政一方》最新章节。
车窗外的雨还在下,细密如针,斜斜扎进路面积水的坑洼里。副驾驶座上的地图复印件被风掀动一角,纸面泛潮,红点边缘微微卷起。林海阳盯着那处“恒远旧址”的铅笔字,指节刚抵上眉骨,手机骤然震动。
气象局红色预警弹出,标题刺目:台风“海蛟”已于凌晨三点十七分在余杭沿海登陆,风力十四级,伴随特大暴雨,预计持续十二小时以上。
他抬手敲了敲前座隔板,“掉头,去应急指挥中心。”声音平稳,像在调度一场常规会议。司机未应声,方向盘已急转,轮胎碾过湿滑路面发出短促摩擦音。加密频道接通,指令逐一下达:公安启动一级响应,消防全员待命,交通部门封闭低洼路段,电力抢修组原地值守。
雨势在十分钟内陡增。指挥中心大楼外,旗杆被风吹得几近折断,电子屏闪烁几下后熄灭。林海阳推门而入时,应急灯刚亮起,墙上挂着的余杭市产业布局图边缘渗水,墨迹顺着“新材料园区”字样缓缓下滑,像一道未干的伤痕。
“卫星通信启用。”他脱下湿外套搭在椅背,径直走向主控台,“现在开始,每半小时一次灾情直报,镇街负责人必须亲自连线。无人机编队三分钟后起飞,优先勘察东岸堤坝和工业园区。”
调度声在室内回荡。一名值班员递来平板,显示某社交平台已出现“余杭县长失踪”“政府瘫痪”等热搜词条,转发量正以分钟为单位翻倍。林海阳扫了一眼,没说话,只是将平板转向技术人员:“溯源,查发布节点。”
凌晨五点四十二分,第一轮灾情汇总完成。三处堤坝溃决,两座变电站进水停运,沿海五个厂区积水超两米,有工人被困。救援队已抵达两处,但通信中断导致协调困难。林海阳下令调用备用中继设备,同时派出三支应急通讯小队徒步进入失联区。
他站在大屏前,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红标,忽然停在“通捷物流”仓库所在的城东老工业区。那里地势低,极易内涝。他转身问:“突击行动后,那批证据运到哪儿了?”
“临时存放在县公安局地下档案室,防水等级二级。”
“派人再去确认一次,确保UPS供电正常。”他顿了顿,“还有,把那份资金链分析报告的原始数据,同步备份到省厅云端。”
六点整,网安组传来初步结果:最早发布“政府失能”信息的账号,IP地址经跳转后指向境外服务器,但初始上传节点位于市内某废弃数据中心,与“通捷物流”案中资金操作终端的接入点重合度达百分之八十九。
林海阳盯着报告末尾的技术备注,沉默片刻,抓起对讲机:“宣传部、外事办,十分钟后门口集合,我要开发布会。”
发布会设在市政府正门前。雨未停,地面积水已没过鞋面。记者们挤在临时搭起的遮雨棚下,镜头对准那个站在路灯残骸旁的身影。林海阳浑身湿透,衬衫贴在肩背上,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的调度记录。
“我在这里。”他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从凌晨三点到现在,我在这栋楼里,和每一位值班人员在一起。你们看到的‘宴饮’视频,是我们在调度电力抢修和物资分配。”
他举起平板,切换到实时画面:一支救援队正用 inflatable boat 转移被困居民;另一处,工人在齐腰深的水中抢修电缆接头。画面晃动,但人声清晰可辨。
“这是东区变电站,他们已经连续作业四个小时。”他放下平板,目光扫过镜头,“风可以吹倒灯杆,但吹不灭人心里的光。只要我们在,余杭就不会黑。”
记者席间有人低声提问:“您不担心这些谣言影响后续问责?”
林海阳望向远处一盏刚亮起的应急灯,光晕在雨幕中晕开,像一颗缓慢苏醒的星。
“只要灯还能亮,路就还在。”
发布会结束,他未回指挥中心,直接登上应急车赶往东岸。途中接到方子敬团队助理电话:“林县长,我们实验室的‘自修复纳米混凝土’已完成小批量试制,但运输通道……”
“我派人接应。”他打断,“带设备,走高架辅路,避开主 flood zone。”
上午九点,首批材料送达。林海阳站在断裂的跨河桥墩前,看技术人员将灰白色浆料喷涂在裂缝处。材料遇水迅速凝结,微小气泡在表面破裂,形成致密保护层。监测仪显示,48小时内结构强度可恢复至原设计值的百分之九十。
“效率是传统工艺的五倍。”项目负责人递来检测报告,“我们叫它YH-2025-07,余杭的‘余’,2025是年份,07是第七次试验成功。”
林海阳接过报告,目光落在编号上,没说话,只是将文件夹夹进腋下。
下午两点,警方锁定谣言传播核心节点。一名藏身城中村出租屋的男子被控制,其电脑中存有剪辑软件、境外资金接收记录及伪造的“救灾款挪用”账目。林海阳授权立即公布全部证据链,包括原始视频帧对比、IP轨迹图、银行流水截图。
当晚八点,他在市电视台发表讲话。背景是指挥中心实时监控墙,画面分割成数十个救援现场。
“风会停,雨会歇。”他站在镜头前,语速平稳,“但有人想让余杭永远黑下去——我们绝不答应。”
讲话结束,导播示意可以切断信号。林海阳未动,目光落在角落那面墙。
那张被雨水打湿的产业布局图已被取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手绘蓝图,铺在白板架上,线条清晰,标注密密麻麻。智慧能源区、生态产业园、新材料走廊……每一处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圈出,边缘有反复修改的痕迹。
他走过去,拿起记号笔,在“新材料走廊”下方添了一行小字:YH-2025-07为首批试点材料,优先用于灾后基础设施重建。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的“沙”声。
他放下笔,指尖残留油墨的凉意。
窗外,最后一段受损线路完成抢修,整片城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像被重新点燃的星河。
林海阳站在蓝图前,右手缓缓抚过“生态产业园”四个字。
指尖下,纸面微皱,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