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公元前35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受了齐国的重创,
这场战役对魏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不仅损失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也严重削弱了魏国的国际地位。
商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战略机遇,向秦孝公提出了攻打魏国的建议。
商鞅的分析非常深刻,他指出秦魏之间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魏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形势有利时可以侵犯秦国,不利时则向东扩展。
商鞅认为,秦国应该趁魏国新败,国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
他预见到,一旦秦国能够控制黄河和崤山的险要地势,
就能够向东控制各国诸侯,为秦国未来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决定联合齐、赵两国共同攻打魏国。
在这场战争中,商鞅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先是通过智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然后趁机攻击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秦国因此获得了宝贵的领土和资源。
商鞅因战功显赫,被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标志着他在秦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38年,秦国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获主将魏错。
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进一步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体现了秦国君臣的深谋远虑。
商鞅的策略和智谋,秦孝公的果断和英明,共同推动了秦国的崛起。
通过这些战争,秦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土地和资源,也大大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同时,这些战争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魏国的衰落,秦国的崛起,以及其他国家的应对策略,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
秦国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是对魏国的打击,也是对整个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塑。
公元前356年,秦惠文王出生于栎阳王宫,
这是秦国的旧都,也是秦国早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秦孝公迁都咸阳后,秦惠文王被立为太子,这标志着他将成为秦国未来的领导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以太子身份继承国君之位,开始了他辉煌的统治时期。
秦惠文王在巩固权力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对外扩展政策。
他不仅巩固了秦国在西部的统治,还不断向东扩展领土。
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28年,秦国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
并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基地,这为秦国进一步的东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次年更元,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这一举措标志着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足以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其他国家。
秦惠文王的这一称号,也反映了秦国日益增长的自信和野心。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他任贤用能,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仪,他是一位杰出的纵横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国。
张仪提出了连横策略,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其他国家,
以削弱对手的力量,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惠文王还提拔了樗里疾和司马错等一批优秀的将领。
在他的支持下,秦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这些军事行动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也加强了秦国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