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公司(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世界真的完美吗》最新章节。

三明治之后

>婚后五年,凌峰与林悦的激情被琐碎消磨殆尽。

>直到某天清晨,两人共享最后一份早餐时,凌峰忽然提议:“我们开家高尔夫公司吧。”

>这个疯狂的想法,竟让他们的婚姻重新回到了最初的心动与冒险。

---

晨光七点零八分,准时穿透公寓十七楼厨房那扇擦得过于干净的玻璃窗,在亚光灰色的料理台上投下一块斜斜的、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有烤面包片残留的、微焦的麦香,以及咖啡因清苦的余韵。

林悦坐在光斑边缘,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白色骨瓷盘边缘残留的一点点面包屑。五年了,日子像用最细的砂纸反复打磨过,光滑,平整,也失掉了所有刺人的棱角和最初那点粗粝的鲜活。他们甚至不再为谁忘了挤牙膏、谁又把湿毛巾扔在床尾这类小事争执,沉默成了这个空间里最稳固的家具。她对面的凌峰,正低头划着平板电脑上的新闻早报,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屏幕的冷光映在他没什么表情的脸上。他手边的咖啡杯,空了三分之二。

一种巨大的、令人疲惫的平静,像深海的水,无声地压迫着耳膜。

林悦端起自己的牛奶杯,杯沿碰到嘴唇,发现已经凉了。她正准备起身去加热,或许也只是想找个理由打破这凝固的寂静。

“我们,”凌峰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投入死水。他抬起头,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冰箱门上贴着的一张超市优惠券上,顿了顿,似乎在斟酌后面词语的分量。“开家高尔夫公司吧。”

林悦的动作僵在半空。牛奶杯壁的凉意透过指尖,细细地蔓延上来。她先是怀疑自己听错了,或者是凌峰在念某条荒诞的新闻标题。她看向他,试图从他脸上找到一丝玩笑的痕迹。没有。他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那双总是带着些许工作疲惫的眼睛里,此刻却映着窗外的天光,亮得有点陌生。

“什么?”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干涩的。

“开一家高尔夫公司。”凌峰重复了一遍,这次语速正常了些,也更清晰。他甚至微微向后靠在了椅背上,仿佛刚才说的不是要倾尽家财去进行一次前途未卜的冒险,而是提议周末去看场电影。“我做技术,你做运营。应该……能行。”

应该能行。这四个字轻飘飘的,落在林悦耳中却重得像锤。高尔夫?那是什么?是电视里穿着考究POLO衫的富豪们,在修剪得一丝不乱的广阔绿茵上优雅挥杆的运动。是远离他们这个充斥着房贷、报表、超市采购清单的世界的另一个维度。他们俩?凌峰,一个在精密仪器公司做了八年、眼看要触到天花板的项目工程师;林悦自己,一个在区域性商贸公司里,被各种琐碎事务磨平了所有职业激情的运营主管。他们和高尔夫最近的距离,大概是某次商场促销时,拿到过一张高尔夫练习场的五折体验券,后来不知塞到了哪个角落,再没想起过。

“你昨晚几点睡的?”林悦最终只憋出这么一句。她放下牛奶杯,杯底和桌面接触发出清脆的“叩”声。她觉得他大概是加班加昏了头,或者就是纯粹的无聊玩笑,一种新型的、她暂时无法理解的夫妻互动方式。

凌峰却摇了摇头,眼神里的那点光亮没有熄灭。“没开玩笑。”他推开手边的平板,身体前倾,双臂搁在桌上,这是一个准备认真谈话的姿态。“我研究快半年了。不是那种传统的球场或者器材代理,门槛太高。我想做的是……技术下沉,对,就是这个词。”

他开始说,语速渐渐快了起来。不再是平日里讨论水电费或亲戚人情往来时的平淡口吻,而是一种林悦许久未曾听到的、带着热度和颗粒感的语调。他说现在市面上的高尔夫模拟设备如何笨重昂贵,家庭普及率极低;他说他可以利用自己在精密传感和图像算法上的积累,开发一款更轻便、更智能、甚至能通过AR技术增强互动体验的居家高尔夫练习系统。不再是冷冰冰的挥杆数据,而是把果岭、沙坑、水障碍,“搬”到普通人的客厅里。

“你想,”他的手指在空气中比划着,像是在勾勒一个看不见的模型,“如果我们在家,铺开一块特制的传感垫,连接手机或者电视,就能体验到近乎真实的击球感觉,分析动作,甚至和朋友在线比赛……成本可能只有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林悦怔怔地听着。那些专业词汇她不完全懂,但凌峰话语里那种久违的、近乎冒险家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她听懂了。这感觉太陌生了。上一次听到他这样说话,是什么时候?好像是五年前,他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熬了几个通宵后,带着满眼血丝却闪闪发光地跟她描述技术难点如何被攻克的时候。

“我们哪里来的钱?”她打断他,试图用最现实的问题把这脱缰的思绪拉回地面。“家里的存款,加上公积金,满打满算也就刚过七位数。付了这套房子的首付后,剩下的也就够……够一场不大不小的意外。”她说得克制,心里却在快速计算着数字后面那几个零的重量。

“启动资金不用那么多。”凌峰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可以先做出一个功能原型。用我们书房那台旧工作站,加上我自己设计PCB板,核心传感器我去找替代方案……硬件成本初期可以压到最低。主要是时间和精力。”他看着她,目光坦诚,“我需要你。市场、渠道、对外沟通、还有……说服别人的时候,你比我行。”

“我需要你。”

这句话像一把特殊的钥匙,轻轻探入林悦心里某个生了锈的锁孔。五年婚姻,他们早已习惯了各自为战,他是技术骨干,她是运营能手,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交集仅限于家庭这个空间站的必要补给。她有多久没听到他这样明确地、带着依赖意味地说需要她了?通常都是“这个你处理一下”、“那个你看着办”。

心底那潭死水,似乎被投入了不止一颗石子。一种混合着恐慌、荒谬、以及一丝……极其微弱的、被强行压抑下去的兴奋感的情绪,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开创一点什么?一起?这个念头本身,就带着危险的诱惑力。

接下来的几周,生活表面上依旧沿着固有的轨道运行。凌峰照常上班、下班,但下班后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耗在书房里。那台旧电脑风扇的嗡鸣声常常持续到深夜。林悦则不动声色地开始收集资料。她浏览高尔夫行业的分析报告,研究体育消费市场的趋势,甚至匿名加入了一些高尔夫爱好者的线上社群,看他们讨论装备、分享体验、抱怨现有产品的不足。

她发现,凌峰那个看似疯狂的念头,并非完全空中楼阁。居家健身、科技体育确实是一个正在崛起的风口。只是,高尔夫这个领域,因其固有的“贵族”标签,变革来得稍慢一些。

某个周六下午,凌峰把她叫进书房。书桌被清理出一块地方,上面连接着各种线缆和一块临时拼凑的电路板,地上铺着一块他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看起来像是加厚瑜伽垫的东西,上面布满了奇怪的触点。

“来,试试。”他眼里有血丝,但精神亢奋,递给她一支看起来像是儿童玩具的塑料球杆,杆头被改装过,嵌了一个小模块。

林悦将信将疑地站上那块垫子,按照凌峰在手机APP上简单指示的姿势,笨拙地挥了一下空杆。

“嘀”一声轻响,手机屏幕上瞬间跳出一组数据:挥杆速度、杆头轨迹、击球角度……同时,连接着的电脑显示器上,一个简陋的3D动画小球,沿着一条模拟的抛物线,飞了出去,落在了一片绿色的网格状“草地”上。

“看!虽然只是初步的轨迹算法,但核心传感逻辑通了!”凌峰指着屏幕,像个展示新玩具的孩子,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得意。

那一刻,看着屏幕上那个依据自己刚才那下毫无章法的动作而飞出去的小球,看着凌峰因为连续熬夜而憔悴却发着光的侧脸,林悦心里那层包裹着犹豫和现实顾虑的硬壳,“咔哒”一身,裂开了一道清晰的缝隙。

有戏。这个词,不知是说这个简陋的原型,还是说……他们。

真正让林悦下定决心的,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冲突。凌峰所在的公司进行架构调整,他辛苦跟了近一年的项目被并入另一个组,负责人换成了上级的亲戚。他闷着头加班到更晚,回来时身上带着浓重的烟味——他平时几乎不抽烟。林悦问起,他只含糊地说了一句:“没什么,职场常态。”

那天夜里,林悦起夜,发现书房灯还亮着。她推门进去,看见凌峰坐在电脑前,背影在屏幕光的勾勒下,显得异常紧绷和……孤独。屏幕上不是公司项目的图纸,而是他那个高尔夫传感器的电路设计图。

他没有回头,声音沙哑地传来,像是在对她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有时候我觉得,我再待下去,就真的被‘优化’掉了。不是被公司,是被那种……一眼能看到头,而且尽头也没什么好风景的日子。”

林悦站在门口,没有开大灯,清冷的月光和屏幕的蓝光在房间里交织。她看着丈夫的背影,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眼里有光的年轻人,如今被五年、或者说更长时间的职场生涯磨得只剩下沉默和偶尔的烦躁。她忽然明白了,他提出那个“疯狂”的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构想,更是一次挣扎,一次对窒息生活的突围尝试。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感到某种东西正在一点点被耗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