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藏世桃源:蒙学革新的奇妙之旅(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空间灵泉我有,冲破封建枷锁无忧》最新章节。
说着,她随手拿起一张写有 “山” 字的卡片,指着上方的拼音 “shān” 示范:“您瞧,把‘sh’‘ān’拼在一起,念出读音,再记住这个字的模样,下次见着就不会陌生。有了拼音,孩子们哪怕遇到《千字文》里没有的生僻字,也能自己摸索着读出来,岂不比逐字死记硬背来得高效?”
周明远目光紧紧盯着字卡,苍老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胡须,喃喃道:“竟有这般神奇之法…… 如此一来,识字效率确实能大幅提升,可这读音与字形的对应,孩子们如何能快速记住?”
冷若寒轻拍手掌,唤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孩子脆生生地指着墙上的图画念道:“m—ā—mā,妈妈的妈!” 念完还得意地晃了晃手中画着母亲形象的卡片。
“您看,结合图画与生活常识,孩子们学起来事半功倍。” 冷若寒解释道,“就像您教徒弟辨认药材,光说名字没用,得让他们亲眼见、亲手摸、亲口尝。拼音也是如此,配合着实物、图画,再反复诵读,自然就记住了。”
周明远望着认真跟读的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的困惑渐渐被兴奋取代……
再到三年级教室,朗朗书声传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意境优美的七言绝句,更是让他呆立当场,只觉世界观被彻底颠覆。
周明远挪不开脚步,冷若寒领着他从后门悄悄坐在最后一排空位。看着讲台上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诗词,孩子们踊跃举手提问,他从未见过如此活跃的课堂氛围。
周明远倚着斑驳的木柱,指腹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胡须,粗粝的触感混着微微发颤的指尖,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讲台上老师手持自制的诗词画卷,将 “碧玉妆成一树高” 的意境化作孩童能懂的故事,孩子们澄澈的眼睛里跃动着星辰般的光芒,此起彼伏的提问声像春日里破土的春笋,在教室里蓬勃生长。
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浑浊的老泪顺着皱纹沟壑滑落 —— 原来知识不该是深锁在世家高阁里蒙尘的古籍,不该是先生戒尺下刻板的诵读。此刻在这方小小的教室里,拼音如同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文字迷宫的大门;互动教学似灵动的画笔,在孩子们心田勾勒出无限可能。他仿佛看见无数身着白衣的学子从这里奔赴四方,有人在草原上搭建起救死扶伤的医馆,有人在雨林中培育出神奇的药草,那些曾被岁月掩埋的医学难题,在崭新的思维碰撞中逐一破解。
“若当年……” 他的喉结艰难滚动,记忆如潮水漫过心头。年轻时为求《黄帝内经》残卷,在权贵门前长跪三日;钻研瘟疫医案时,因古籍记载语焉不详,眼睁睁看着患者在眼前咽气。而如今,眼前扎着红头绳的女童正用拼音标注药材名称,粉雕玉琢的手指点着 “人参” 二字,清脆童音里满是对未知的渴望。
周明远忽然向前踉跄半步,苍老的手掌重重按在窗棂上,震落几缕积尘。他脑海中已然浮现出全新的医学启蒙图景:用彩绘经络图教孩童认识人体,将草药标本与拼音卡片结合,让孩子们在辨认 “当归”“黄芪” 的过程中,既识了字又通了医理。若每个孩童都能以这般鲜活的方式走进医学世界,未来该诞生多少超越前人的杏林圣手?
“先生,您要尝尝我们酿的草药蜜吗?” 不知何时,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捧着陶碗来到他身前,碗里琥珀色的蜜浆上浮着几片新鲜薄荷叶。周明远颤抖着接过,蜜浆入口的清甜混着草药的甘苦,竟与他毕生追求的医道那般相似 —— 苦尽甘来,生生不息。
他仰起头,任泪水肆意流淌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浑浊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从初见显微镜时的震撼,到目睹女子习武的惊叹,再到此刻对教育变革的彻悟,他终于明白,比起将医馆和学校开到天涯海角的宏伟蓝图,这个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秘密基地,才是他穷极一生追寻的医学圣地。
当寒风卷起衣角,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炽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成长、每一声求知的呐喊,紧紧相连。
从那日起,周明远便留了下来。当他第一次迈进教室门槛时,掌心还紧攥着泛黄的《本草经》,满脑子都是如何像从前训诫弟子般立威授课。可就在他跨进门槛的瞬间,六十余双眼睛齐刷刷望来,孩子们 “唰” 地起身,清脆的童音响彻教室:“老师好!”
这声称呼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他心上。在他过往的认知里,只有 “师傅” 与 “弟子” 的称谓,“老师” 二字带着陌生的平等意味。他下意识想要纠正,却见孩子们眉眼弯弯,眼中满是期待,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罢了,先讲课。” 周明远清了清嗓子,展开经络图准备开讲。可才讲完半段,前排梳着双髻的女童突然举手:“先生!您说肺经从胸口起始,那为何咳嗽时按手腕的太渊穴会有用?” 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他愣住了 —— 在他的医馆里,弟子们向来只敢低头记录,哪有这般打断授课的道理?
望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周明远的声调不自觉放软:“这正是经络相通的妙处……”
讲解时,他注意到角落里的少年正皱眉思索,便主动问道:“你可是有不同见解?”
少年受宠若惊,怯生生道出自己对穴位配伍的疑问。
这一刻,周明远忽然发现,这些 “弟子” 不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会思考、会提问的鲜活个体。
随着课程推进,课堂愈发热闹。孩子们时而争论草药性味,时而对照拼音卡片辨认药材名称。当有孩子用刚学的拼音,将复杂的经络名称标注得工整清晰时,周明远望着那一张张仰起的稚嫩脸庞,忽然想起冷若寒说过 “教育不是雕琢玉器,而是唤醒种子”。
暮色渐浓,最后一声下课铃响起,孩子们抱着笔记雀跃着离开。周明远轻抚过被粉笔灰染白的袖口,望着空荡荡的教室,终于恍然 —— 原来老师与学生,不是高山与顽石的关系,而是春雨与新芽,是相互成就的同行者。
冷若寒创办这所学校,正是要打破那层森严的师徒壁垒,让知识真正如活水般流淌。
他抬头望向窗外渐亮的星子,嘴角勾起欣慰的笑意。这一刻,他不仅悟透了教育的真谛,更找到了毕生追寻的理想传承之道。
夜晚,他又沉浸在实验室中,在显微镜下探索医学的奥秘。身份在不同角色间不断转换,他却甘之如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此生追寻的理想之地,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