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三一同归(68)(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人之下,烽火铸铁》最新章节。

春分这天,竹艺学院的实验田里炸开了锅。沈砚秋培育的"两岸竹"终于抽芽了——这是用台湾桂竹的花粉给大陆楠竹授粉结出的种子,芽尖一半带着桂竹的浅黄,一半透着楠竹的翠绿,在晨光里像块会发光的翡翠。

"成功了!"沈砚秋捧着育苗盆的手直抖,竹苗的根须在透明的营养液里纠缠,竟天然长成个中国结的形状。他想起培育这竹苗的三年里,光是往返两岸取花粉就跑了十七趟,手上的茧子比编竹器磨出的还厚。

陈砚蹲在田埂上,看着竹苗的根须在水里舒展,突然想起老和尚说的"万物有灵"。这竹苗哪是普通植物,分明是两岸匠人心血熬出的精灵。他让徒弟取来最细的竹丝,在育苗盆外编了个镂空的竹罩,罩上刻着两岸的山川图谱,台湾的玉山连着大陆的黄山,像被竹丝温柔地拥在怀里。

消息传到台北,那边的竹艺铺连夜发来视频,镜头里,台湾的徒弟们正围着同款竹苗欢呼,他们培育的"两岸竹"也发芽了,根须在营养液里摆出的,竟是个小小的"家"字。

"这是天意啊。"王婆捧着刚蒸好的红糖馒头,往育苗盆里撒了点碎末,"给这娃添点家乡的味道。"

春杏正在给竹苗画生长记录,笔尖刚触到纸面,竹苗突然抖了抖,叶片上滚下颗露珠,正好落在画纸上,晕开的水迹竟和台湾地图的轮廓分毫不差。她的脸一下子红了,想起去年在巴黎参展时,有个法国记者问她"台湾是不是中国的",当时她没多想,直接举起刻着长城的竹屏风:"你看这竹丝,断了一节就不结实了,中国也一样。"

那天下午,林溪的网站搞了场"云认养两岸竹"活动,短短两小时,两岸培育的一百株竹苗就被认养一空。认养名单里,有对台湾夫妇给竹苗取名"思归",有个大陆老兵留言说要把竹苗种在金门岛,还有个海外华人特意注明:"我孙子在学中文,等竹苗长成,带他来看看根在哪里。"

陈砚把认养名单打印出来,贴在竹楼的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像片竹林,风一吹,仿佛能听见千万片竹叶在合唱。

入夏时,"两岸竹"长到半人高了,竹节上开始显露出奇特的花纹——左边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图腾,右边是大陆的剪纸图案,到了竹梢又合二为一,变成朵盛开的莲花,和翠儿拐杖上的印记一模一样。

苏念竹从法国回来探亲,看到竹苗时眼睛都直了,举着放大镜研究了半天:"这是生物奇迹!更是文化奇迹!"她当即决定把两岸竹的生长过程拍成年鉴,用法语、中文、英文三种语言出版,扉页就印那根纠缠成中国结的根须。

"巴黎的竹艺馆已经腾出最好的展位,"苏念竹摸着竹节,"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的竹子会谈恋爱,它们的孩子,既有台湾的温柔,也有大陆的坚韧。"

陈砚让她在竹苗旁搭了个竹制的生长架,架子用"九转连环篾"编的,每道竹环都刻着句古诗,从"海上生明月"到"千里共婵娟",环环相扣,像串永远解不开的相思结。

七月初七那天,两岸的"两岸竹"同时开花了。这在竹类里是奇事——竹子开花往往意味着枯萎,可这两岸竹的花却开得格外热闹,淡紫色的花瓣层层叠叠,竟在竹梢拼出个"喜"字。

沈砚秋突然红了脸,从口袋里掏出个竹制的首饰盒,里面是枚竹丝镶嵌的戒指,戒面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两只交颈的燕子。"师傅,我想向春杏求婚,"他的声音发颤,"这戒指编了三年,竹丝换了二十七次,总觉得不够好......"

陈砚还没答话,春杏抱着画夹进来了,画纸上正是两只燕子落在两岸竹上的样子。她看到戒指时脸瞬间红透,却还是鼓起勇气说:"我画了幅嫁妆图,想在竹楼旁盖座竹制的婚房,用两岸竹做梁柱......"

满屋子的人都笑了,王婆笑得最欢,往两人手里各塞了个红糖馒头:"吃了这个,早生贵子,让娃接着编竹艺!"

婚礼定在秋收后。春杏设计的婚房图纸传遍了两岸,竹楼的飞檐用台湾桂竹削成,廊柱用大陆楠竹打磨,门窗上的雕花一半是台北故宫的纹样,一半是北京颐和园的图案,却拼得严丝合缝,像幅浑然天成的画。

狗剩带着徒弟们提前编好了婚床,床板用十二根两岸竹拼铺,每根竹片上都刻着句婚俗歌谣,有台湾的"摇婴歌",也有大陆的"撒帐词",竹片拼接的地方,用"安魂篾"编了道同心结,老和尚说这能让新人的念想缠在一起,生生世世不分离。

九月初九那天,婚车刚到村口就被拦住了——两岸来的徒弟们排着队,每人手里都举着件竹制的贺礼:台湾徒弟编的竹制喜轿,轿厢上刻着"永结同心";大陆徒弟刻的竹屏风,上面是百对燕子绕着两岸竹飞;苏念竹从法国寄来的竹制烛台,烛芯是用镇魂竹的竹心做的,点着后冒出的烟竟在半空拼出个"和"字。

陈砚看着满院子的竹器,突然觉得眼眶发烫。这些年从爷爷的竹篾册,到沈敬之的归燕盒,再到眼前的两岸竹,哪样不是用竹丝缠着念想?哪样不是用匠心连着血脉?

婚礼进行时,那株最早发芽的两岸竹突然无风自动,叶片沙沙作响,像是在唱古老的婚歌。沈砚秋牵着春杏的手站在竹下,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两人身上拼出片流动的光斑,像无数根金色的竹丝,把他们紧紧裹在中间。

"现在我信了,"王婆抹着眼泪,"当年你爷爷说竹有灵性,能通人情,真是没说错。"

入秋后,两岸竹艺联合工坊正式成立了。工坊的招牌用整块两岸竹雕刻而成,左边刻着"承古",右边刻着"开今",中间是道竹制的转轴,转起来时,两个词就会连成"承古开今",像句永远说不完的誓言。

沈砚秋和春杏带着徒弟们研发新技法,把台湾的竹丝镶嵌和大陆的竹编结合,做出的竹制茶具能随着水温变色,茶盏里的竹影会从阿里山变成黄山;狗剩则改良了竹筏,用两岸竹做的竹排浮力更大,他带着两岸的年轻人搞"竹筏漂流活动",让大家坐着竹筏顺着河流走,体会"两岸同饮一江水"的滋味。

冬至那天,工坊接到个特殊的订单——北京冬奥会组委会要定制两千只竹制的吉祥物,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冰墩墩"和"雪容融",每只吉祥物的底座都刻着片小小的两岸竹叶子。

陈砚带着徒弟们在竹楼里加班,沈砚秋负责竹丝镶嵌,春杏设计造型,狗剩则指挥年轻人劈竹篾,连王婆都来帮忙穿竹丝。炉火映着满屋子的竹器,每个吉祥物的眼睛里都嵌着点镇魂竹的竹灵,在光下闪着温柔的光,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深夜收工时,陈砚推开竹楼的门,发现后院的两岸竹都挂满了竹制的小灯笼,是两岸的孩子们趁大人不注意挂的,每盏灯笼上都写着个"盼"字。风雪吹过,灯笼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雪地上,像片会发光的竹林。

他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沈砚秋和春杏抱着刚满月的孩子,狗剩举着新做的竹筏模型,苏念竹捧着巴黎竹艺馆的奖牌,每个人身后,都立着那株枝繁叶茂的两岸竹。

陈砚翻开爷爷的竹篾册,最后一页已经留出了大片空白。他知道,这空白不是结束,是留给后人的念想,是等着更多的人,用新的竹丝,新的匠心,新的牵挂,接着往下编,编出更长、更暖、更结实的日子。

窗外的雪还在下,两岸竹在风雪里挺直腰杆,竹梢的积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着青的新枝。陈砚笑了,他知道,只要这竹子还在长,这手艺还在传,这念想还在心里扎根,就总有一天,所有的等待都会开花,所有的牵挂都会结果,就像这两岸竹,隔着海峡,却能在土里扎同一个根,在风里开同一种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