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证书证明(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爱恨无情》最新章节。

参加策划课程学习的人,在学习期满之后,竟然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谁来证明他们完成了课程学习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让人们陷入了深思。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每个人颁发一张证书。但这张证书应该被称作什么名字呢?大家开始各抒己见,有人提议叫做“策划证”,因为它能够明确地表明持有者完成了策划课程的学习;还有人建议称之为“培训证”,强调这是通过培训获得的证明;更有人提出“策划师证”,将经过策划课程知识培训的人定义为策划师,与工程师、教师、医师、建筑师、规划师、经济师等职业相提并论,成为从事策划工作的职业身份证明。

当然,对于这个提议,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指出,在国家已经确定的职业序列中,并没有“策划师”这一职业,这意味着国家机构和人事制度可能不会承认这样的证书。另一派意见却认为,在当今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积极适应并满足市场的需要。策划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运筹过程,它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关于证书名称和职业认可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策划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最终这张证书被如何命名,它都将成为那些经过策划课程学习的人们的有力证明,为他们在策划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小企业都急迫需要策划人才的加入,因此,定义为策划师,企业需要,市场需要,用策划师资格证书来证明这些策划师们的专业能力,水平和身份,理所应当。

从此,那近百张策划师资格证书仿佛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力量一般,在经过国字头单位的盖章认证后,宛如夜空中的繁星般闪耀着光芒,被郑重地颁发给了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这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时刻,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

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就像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却在更广阔的水面上扩散开来。当首批策划师们怀揣着这张证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或者踏入社会时,它所引发的反响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瞬间爆炸开来。有的人对这张证书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根本无法代表真正的能力和水平;有的人则对其羡慕不已,表示高度的赞同和认可;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似乎对这一切都漠不关心。

但在这众多的反应中,有一类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是那些自谋职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中小企业老板,以及即将面临求职就业、跳槽甚至自主创业的个人。对于他们来说,这张策划师资格证书并非是用来升职加薪的工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能和知识的象征。

他们的目标非常单纯,就是希望通过学习策划课程,能够掌握项目和产品策划的方法,写出高质量的策划书,并能够依据策划书将其付诸实践。这张证书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这个凡事都需要证明的社会中,人们突然意识到拥有证书确实比没有证书更为有利。一些极端的个例更是将这种对证书的需求推向了极致。比如,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必须出示残疾证。即使是只有单腿或单手的人,如果没有残疾证,也不能被认定为残疾人,从而无法享受相应的优待。

再比如,夫妻一同出门住宿时,必须出示结婚证才能住在同一房间。否则,要么不能住在一起,要么会被治安警察带到派出所,轻则处以罚款,重则可能会被定罪为卖淫嫖娼,受到严厉的处罚。

更糟糕的是,去银行取款时,不仅要证明存款的来源合法,还要证明取款用途的正确性。如果是为家中年迈的父母取款,还需要提供你爸是你爸、你妈是你妈的证明。如果没有这些证明,即使这笔存款是你父母的,银行也不会将钱取给你。在如此处处都要证明的现实中,很多人也认为有比没有好,通俗地说,就是有证书为证。白纸黑字,强过口说无凭。

接踵而至的大量咨询电话,如潮水般涌来,让少丰应接不暇。他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咨询,为咨询者们详细解答各种问题。

少丰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他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还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起始、普及扩大成为一个产业的过程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当咨询者们询问关于证书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用时,少丰能够信手拈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他以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为例,向咨询者们解释说:“毕业证的基础功能是证明某人在某所学校完成了学业,而其社会功能则是证明这个人具备相应层级的文化知识水平。”接着,少丰又进一步举例说明,从过去私塾先生教授的“之乎者也”,到现代学校学习的“ABCD”,无论是有证书还是没有证书,只要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够识字、计算、翻译等,这才是真正具体的、实际的能力。

少丰强调道:“只有具备这样的实践能力,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能力大于学历,实力高于证明。”他的解释让咨询者们对证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们明白了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上,真正重要的是实际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一纸证书的获得。

面对林林总总的担忧和方方面面的意见,少丰并没有被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所淹没,而是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想法进行梳理和深化,最终将其提炼成了一个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论课题:人的一生需要策划,以及如何进行策划。

从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人生的旅程便已经悄然展开。婴儿时期,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咿呀学语,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步入学校,通过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技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获得了毕业证书,这不仅是对我们学业的认可,更是开启人生新阶段的钥匙。

离开校园后,我们面临着就业、谋职的选择,或者是跳槽升级、创业创新等各种人生道路的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比较、权衡,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过去,很少有人将这些人生选择上升到理论层面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少丰却在这个策划师培训的过程中,在人们各种各样问题的咨询中突然顿悟,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着这样的努力,那么为何不顺势而为,将这些思考和经验整理成书,为更多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立即动手在键盘上敲出了《人生策划》这四个大字,同时先把大纲目录规划打印出来,寄往省内外的一些出版社。

令人惊喜的是,时间仅仅过去了不到一个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决定公开出版这本书!这对于少丰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当少丰收到出版社的回函时,他的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他知道,自己多年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而这本书也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出版社在回函中还特别提到,希望少丰能够尽快将全稿交上去,以便他们能够尽快推进出版流程。

得到这个好消息后,少丰备受鼓舞,他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他每天都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废寝忘食地敲击着键盘,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文字。

在少丰的不懈努力下,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二十万字的全部书稿。这些文字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个章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

与此同时,作为本书的责编,刘玲女士也在紧张地忙碌着。她在收到少丰的邮件后,立即加班加点地投入到工作中。她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字,对书稿进行精心的设计、编辑和校对。

经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一本名为《策划人生》的书籍终于闪亮登场。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规划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它不仅是少丰多年创作的结晶,也是刘玲女士辛勤工作的成果。

《策划人生》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了第一本以人生为视角的策划着作。它的问世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也为一个崭新的策划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少丰在他的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将人比作电脑一样的产品。他认为,人在出生时就像一台刚出厂的电脑,什么都不懂,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如同给电脑加装各种软件一样。只有这样,人才能逐渐具备处理图表文档、设计编程等各种任务的能力。

每个人所加装的软件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小。这就好比不同配置的电脑,其性能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人们必须像电脑一样,不断清除自身的杂质,不断更新升级,以确保自己能够正常运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书中特别强调了女性的价值体现。少丰指出,女性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房、婚房和产房这三个传统的场所,而应该勇敢地走上职场,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只有这样,女性才能真正凸显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对于男性来说,书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男性应该勇于出列、出位,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努力做到出色,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出道出彩。

少丰在书中也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判。那些采用非常手段、不劳而获的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沉迷于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行为,最终必然会走向毁灭。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也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和前途。

《策划人生》甫一问世,犹如一颗惊天动地的重磅炸弹,在出版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本书的影响力犹如排山倒海般巨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不仅如春风拂面推动了策划师培训的蓬勃发展,使其如雨后春笋迅速在南都、京都、海都、中都、北都、陪都等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成为该领域的不二之选,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狂热的风暴,广受读者的追捧和喜爱,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少丰也如众星捧月应各地之邀,如同几年前借脑工程中的专家教授一样,只身前往各地讲台,面对不同的人群,口若悬河地演讲策划如何改变命运,如何让人生更加精彩,如何使企业更加强大。

面对如此热烈的市场反应,出版社毫不犹豫,果断决定紧急加印再版,以满足广大读者如饥似渴的需求。责任编辑刘玲马不停蹄地赶往北方书市调研,一个惊人的发现让她目瞪口呆——盗版的《策划人生》竟然已经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至各个书摊!

刘玲心急如焚,她深知盗版对于正版书籍的冲击犹如洪水猛兽,不仅会吞噬出版社的利益,更会侵蚀作者的声誉。于是,她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相关执法部门,恳请他们雷厉风行地打击这种侵权行为。

然而,执法机构的回应却犹如一盆冰冷的水,无情地浇灭了刘玲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着,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坦言类似的盗版案件多如牛毛,每天都要接到数十起,而他们的人手却犹如凤毛麟角,根本无法对每一个案件进行逐一查处。不过,他们信誓旦旦地承诺,一旦刘玲发现新的线索,他们会如饿虎扑食立刻采取行动,确保能够侦破整个案件。

刘玲心中虽有不满,却也如明镜一般,理解执法部门的难处。她满怀憧憬地等待着消息,犹如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曙光,期待着盗版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但日子如白驹过隙,一天天过去,她却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案件进展的消息。渐渐地,出版社也如惊弓之鸟,失去了再版加印的勇气,生怕再次遭受盗版这只猛虎的无情打击。

就这样,一个原本有望成为畅销书的佳作,因为盗版问题而被迫搁浅。刘玲这位兢兢业业的出版编辑,也因此失去了一个获得编辑好书奖的绝佳机会,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