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麟德慑倭使(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最新章节。

长安·麟德殿

时值岁末,长安城银装素裹,但皇宫之内,却是暖意融融,张灯结彩。麟德殿,这座大唐帝国举行最盛大宴饮、接见最重要外宾的宏伟宫殿,今日更是被装点得金碧辉煌,气派万千。高大的殿柱漆朱绘金,悬挂着巨大的宫灯,将殿内照得亮如白昼。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身着彩衣的宫娥穿梭其间,奉上珍馐美馔,琼浆玉液。

大殿中央,铺着猩红的地毯。文武百官按品秩分列两厢,身着庄重的朝服,神情肃穆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自豪。今日的主角,是远道而来的倭国遣唐使团。以藤原清河大使、吉备真备副使为首的数十名倭国官员、僧侣、留学生,身着他们最正式的“朝服”,跪坐在大殿左侧的客席上,姿态恭谨,但那一双双眼睛,却如同探针般,小心翼翼地、贪婪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煌煌天朝的威仪,这富丽堂皇的宫殿,这繁复精妙的礼仪,以及…那传说中刚刚平定了滔天叛乱的无敌军队!

李琰高坐于丹陛之上的九龙御座,头戴通天冠,身着十二章纹玄色衮龙袍,冕旒垂下的玉珠遮挡了他部分面容,却更显其威严肃穆,深不可测。上官婉儿作为女官之首,侍立在御座侧后方,仪态端庄,目光平静地扫视着全场。阿史那云作为昭容,亦在妃嫔席中,今日她难得地穿上了繁复华丽的宫装,少了几分英气,多了几分雍容,只是那双明亮的眼睛,依旧带着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不时瞟向殿外。

宴会进行到高潮,觥筹交错,气氛看似融洽。倭使献上了倭王的亲笔国书和贡品清单,言辞谦卑,极尽恭维,表达了倭国世代愿为“海东屏藩”,永沐大唐教化之恩的意愿。

李琰面带微笑,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倭王有心了。中日一衣带水,源远流长。贵使远渡重洋而来,足见诚意。望尔等用心观摩我大唐典章文物,归国后,辅弼倭王,教化臣民,永固邦谊。”

藤原清河连忙匍匐在地,以额触席:“天皇陛下及下臣等,谨记大唐皇帝陛下教诲!定当尽心竭力,学习上国圣德,永为藩属,不敢有违!”

“嗯。”李琰微微颔首,话锋却陡然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千钧重压,“近来,朕闻东海之上,偶有不明船只出没,似有窥探我登州、莱州海防之举。不知倭使…可知晓一二?”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瞬间微妙地凝滞了一下!藤原清河和吉备真备心中猛地一凛!登州、莱州,那是大唐山东半岛直面倭国、新罗的海防重镇!皇帝此言,分明是意有所指,暗含敲打!难道倭国国内某些激进势力私下的小动作,已经被天朝察觉?

藤原清河冷汗瞬间浸湿了内衬,连忙叩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启禀陛下!下臣…下臣实不知情!或有…或有海上流寇作祟?倭国对大唐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下臣回国后,定当严查此事,禀明天皇陛下,整肃海防,杜绝一切可能惊扰天朝之行为!”

“哦?流寇?”李琰轻笑一声,那笑声让藤原清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愿如此。朕亦希望,倭国能如其国书所言,安守本分,做那‘海东屏藩’。须知…”李琰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凛冽的寒意,“…朕的龙鳞铁卫,能深入河东擒史思明,能远赴石国斩哈立德,这东海波涛虽阔,于朕而言,亦非天堑!任何敢犯我大唐海疆者,无论来自何方,朕必令其…灰飞烟灭,片板不得归海!”

“灰飞烟灭,片板不得归海!”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在麟德殿内炸响,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倭使耳中!藤原清河等人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几乎瘫软在地!他们毫不怀疑,眼前这位年轻却手段铁血的皇帝,绝对说到做到!白江口之战的惨败,是倭国心中永远的痛和忌惮!

“下臣…谨记陛下天威!倭国上下,绝不敢忘!”藤原清河的声音带着哭腔,头磕得更低了。

“起来吧。”李琰恢复了温和的语气,“今日盛宴,正当尽欢。来人,引倭使诸位,一观我大唐儿郎之军容!”

“喏!”殿前侍立的宦官高声应和。

随着悠长的号角声响起,麟德殿厚重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股凛冽的寒气涌入,但瞬间被殿内的温暖和更令人窒息的气势所取代!

殿外宽阔的广场上,早已肃立着两支钢铁雄师!

左侧,是戍卫麟德殿的千牛卫!整整一百名千牛卫精锐,全部换装了新下线的龙鳞甲!崭新的甲胄在宫灯和雪地的映照下,反射出冰冷而内敛的暗金色光泽!一片片经过改良、连接更为精密牢固的鳞甲,覆盖全身要害,关节处活动灵活。他们手持长戟,腰佩横刀,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虽未经历大战,但精良到极致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赋予了他们一种无坚不摧的森然气势!如同百尊沉默的金色战神!

右侧,则是王思礼亲自挑选的五十名龙鳞铁卫!他们人数虽少,但气势却更加恐怖!这些战士,是真正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百战精锐!身上的龙鳞甲并非崭新,不少甲片上还残留着难以洗净的暗红色血垢,那是史思明叛军的血,是石国渴塞城大食悍卒的血!破损处经过修补,更添几分狰狞!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一股尸山血海淬炼出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杀伐之气便扑面而来!如同五十头刚刚舔舐完爪牙鲜血的洪荒巨兽!尤其是站在最前列的王思礼本人,他并未着全甲,但仅那覆盖胸背臂膀的暗金鳞片,以及腰间那柄刀鞘古朴却杀气四溢的横刀,配合着他那张冷硬如铁、疤痕纵横的脸,目光扫过倭使团时,如同在看一群蝼蚁!不少倭国留学生和低级官员,被他目光一扫,竟吓得双腿发软,险些失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这就是龙鳞铁卫?!”藤原清河和吉备真备站在殿门内,望着广场上那一片冰冷的金属丛林和扑面而来的恐怖煞气,只觉得口干舌燥,心脏狂跳,几乎无法呼吸!千牛卫的装备精良已让他们震撼失语,而龙鳞铁卫身上那股百战余生的煞气,更是彻底击碎了他们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和试探的念头!这绝非人力所能敌的雄师!倭国引以为傲的所谓“武士”,在这等钢铁洪流和尸山杀气面前,恐怕连一个冲锋都抵挡不住!

“大唐…天威…浩荡…”藤原清河喃喃自语,声音干涩无比,充满了发自灵魂深处的敬畏与恐惧。他彻底明白了皇帝召他们观看军容的用意。这不是炫耀,这是最赤裸裸的警告和威慑!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绝对的武力面前,都显得如此可笑和脆弱!

渤海国·忽汗城·王宫

与长安的煌煌威仪不同,位于苦寒之地的渤海国都忽汗城,笼罩在一片肃杀和压抑的气氛中。王宫大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弥漫的寒意。

渤海王大钦茂端坐主位,年约四旬,面容儒雅中带着精明,但此刻眉头紧锁,忧心忡忡。下方分坐着渤海国的重臣:左相大氏、右相高氏、以及各部首领。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处置逃亡至渤海边境,寻求庇护的史朝义残部!

“大王!”右相高仁义声如洪钟,率先发言,带着武人的直率,“史朝义乃大唐皇帝钦点的叛逆!其父史思明刚被凌迟枭首!此等丧家之犬,犹如瘟疫!收留他,便是公然与大唐为敌!那李琰,连拥兵数十万的史思明都能生擒活剐,连万里之外的大食悍将哈立德都说斩就斩!其睚眦必报,手段酷烈!我渤海国小力弱,岂能为了区区百十残兵,引火烧身?臣以为,应立即派兵将其擒拿,缚送长安!既可向大唐表忠心,又可绝此后患!”

“高相此言差矣!”左相大元义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反驳,“史朝义固然是丧家之犬,然其所言,亦非全无道理。他熟悉大唐河北边防虚实,更知大唐新近平叛,府库空虚,士卒疲惫。若我渤海能暗中收留之,加以扶持,使其在边境袭扰,牵制大唐北疆兵力…岂非于我渤海有利?大唐虽强,然其重心在西域与大食争锋,又需震慑新罗、倭国,未必有余力大举北顾我渤海。此乃‘驱虎吞狼’之策,可保我渤海数载安宁,甚至…伺机扩大疆域也未可知!” 他眼中闪过一丝野心。渤海国虽称臣于唐,但一直谋求在东北亚的独立发展和扩张。

“左相!你这是玩火!”高仁义怒道,“驱虎吞狼?那史朝义就是条疯狗!他能咬大唐,焉知不会反噬我渤海?更何况,苏定方那老匹夫的大军就在营州虎视眈眈!他奉旨追剿史朝义,岂会不知其可能逃入我境?若被其抓住把柄,以‘包庇叛逆’为名,兴兵问罪,我渤海拿什么抵挡?大唐的龙鳞铁卫,你以为是摆设吗?!” 高仁义显然也被麟德殿震慑倭使的传闻所震撼。

“高相何必长他人志气!”一名来自白山靺鞨部落的首领瓮声瓮气地道,“我渤海儿郎也不是泥捏的!这白山黑水之间,丛林密布,沼泽遍地,就是他苏定方来了,也让他有来无回!史朝义熟悉唐军战法,正好为我所用!大唐自顾不暇,怕他作甚!”

“糊涂!”一名粟末靺鞨的老首领拍案而起,“我渤海立国不易,全赖历代大王谨守臣礼,恭顺大唐,方得休养生息!与大唐为敌,是自取灭亡!那史朝义乃不祥之人,沾之必遭大祸!大王,老臣恳请速速决断,将其驱逐或擒拿,以安大唐之心啊!”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争执不下。主战派认为可以利用史朝义牵制大唐,谋求独立空间;主和派则坚决反对引火烧身,主张立刻撇清关系。大钦茂听着臣下的争吵,心中如同压着巨石。他深知大唐的强大,尤其是李琰登基后展现出的铁血手腕,让他忌惮万分。但左相的话,又撩拨着他内心深处那不甘永远臣服、渴望真正独立的野望。更重要的是,史朝义手中可能掌握的“河北边防虚实”,对他确实有诱惑力。

“够了!”大钦茂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和一丝烦躁,“史朝义…暂且羁押于边境‘妥善安置’,严加看管,不得走漏风声!待本王…再仔细斟酌。” 他选择了最稳妥也最危险的“拖”字诀。既不想立刻得罪大唐,又舍不得放弃史朝义可能带来的“价值”,更想观望一下西域石国那边的后续发展,看看大唐与大食的角力结果。

这个决定,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了一滴水,暂时平息了争吵,却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渤海边境·无名密林营地·风雪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