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叶轩声望日隆,系统赐飞梭!(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最新章节。
朱元璋笑声爽朗道:
“杨宪,早朝上之事,若不说出,你心难安,故来见朕。”
杨宪答道。
朱元璋挑眉问:“何事?”
“皇上欲推行考成法,此良制能明晰百官所为,令行事有条不紊,考核亦清晰。”
“推行考成法,本为善举。”
“然有臣子拖延。”
“臣疑其惧此法行后,不能再懈怠。”杨宪隐晦言及。
朱元璋笑容更浓,鼓励道:“卿且言,何人?”
杨宪胆壮:“早朝上,李大人推脱考成法,令人疑其用心。考成法为善政,怎至李大人处成恶事?莫非李大人有所惧?”
“考成法乃皇上亲颁,定无虞,李大人却不上心,推三阻四。”
朱元璋笑容灿烂,点头间心生失望。
未料杨宪竟是背后告状之人。加之朝堂上其跳脱之态,朱元璋对杨宪已生不悦。
“卿亦如此认为?朕亦觉李善长对考成法不上心,往昔非如此。”
杨宪心中暗喜,以为朱元璋赞同己见,胆更大:“皇上,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其相位全凭皇上提拔。”
朱元璋含笑,目光审视杨宪。
他征战四方时,李善长献计众多,因李善长之助,他才得以创立大明。
他深知李善长的能耐。
对杨宪的作为,他同样洞若观火。
杨宪踏入中书省后,其一言一行,皆未逃过朱元璋的双眼。
其傲慢专横,任人唯亲,令朱元璋深感失望。
“杨宪此人,难担大任。”
朱元璋心中暗想。
若非刘基行事低调,不愿与李善长争雄,朱元璋也不会提拔杨宪,以制衡李善长的淮西势力。
朝堂之上,平衡各方势力,乃治国心术。
朱元璋绝不会让淮西一派独大。
第115章
御书房内,朱元璋遣走杨宪后,手执奏折,心思难定,目光游离。
片刻后,他转向身旁宦官:
“去请太子来。”
“遵命。”
宦官应声退下,派人传唤太子朱标。
“父皇,召儿臣何事?”
朱标声到人到,身影映入朱元璋眼帘。
朱标身着九章盘领窄袖赤袍,袍上金织盘龙,玉带束腰,皮靴踏地,眉眼间既有朱元璋的影子,又更似马皇后,一脸憨厚与温和。
朱元璋望见他,脸色转柔。
将方才之事告知朱标。
朱标面露惊讶,眉头轻蹙。
“杨宪真如此说?”
他未曾料到,杨宪竟会向朱元璋告密,他一直以为杨宪是正直廉洁之官,如同刘伯温一般,不料杨宪竟如此不安分。
“标儿,你以为杨宪与李善长如何?”
朱元璋问道。
“儿臣以为,杨宪之前所言,有所偏差。”
“杨宪与李善长分属不同阵营,杨宪之言,似有诋毁李善长之嫌。”
“李善长乃大明开国元勋。”
“乱世之中,他追随父皇,为父皇贡献诸多智谋。”
“昔日李善长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且在后方主管粮饷,功勋卓着。”
“其才能,众人皆知。”
“故杨宪言李善长无大才,我视之为个人偏见。”
“杨宪因政见不合,便对李善长加以诋毁,此人德行堪忧。”
朱标分析道。
朱元璋满意地望着朱标。
“分析得当。”
“继续。”
朱标略作思索,续道:
“杨宪虽德行有亏,但在扬州任知府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扬州连年丰收,功不可没。”
“这彰显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
“此点不容置疑。”
“然而,入中书省后,他被权势所惑。”
“如今仅是从二品参知政事,便敢在朝堂之上与李善长针锋相对,胆大包天。”
“若再晋升,恐无人能制。”
此时,朱元璋父子尚不知杨宪在扬州的政绩水分极大。
他一年内完成荒地开垦,实为虚假,不过是在荒地上覆盖黑土以欺瞒上级。
第二年上贡的粮食,大半是用朝廷救济款购买。
殿试时,朱元璋所赞赏的上等稻穗,亦是杨宪重金自商人处购得。
正因如此,杨宪得以从扬州知州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若朱元璋知晓此乃杨宪 ** ,定会怒不可遏。
朱元璋轻捋胡须,满意颔首。
“标儿,你的评判甚是贴切。”
“不枉费朕请诸多大儒教导于你。”
一番夸赞后,他心中暗想:
若标儿继承大统,必能慧眼识人,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然其经验尚浅,还需朕从旁指点。
思绪收回,朱元璋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