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好学生为何举起斧头?——漳州大学英语教师血案纪实(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90年代大案系列》最新章节。
1997年6月12日夜晚,福建漳州暴雨如注。雨水猛烈敲打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要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冲刷殆尽。
晚上9时许,漳州市公安局110报警台的电话骤然响起——一场残忍的入室杀人案,正在市区下沙路22号建设银行宿舍203室内发生。
数分钟内,首批110巡警冲破雨幕赶到现场。推开虚掩的房门,浓重的血腥气扑面而来。
地面血迹斑斑,客厅凌乱不堪,一名年轻母亲和她年仅七岁的女儿倒在血泊中,生命垂危。
民警迅速将两人送往医院,同时封锁现场,紧急上报市、区两级公安部门。
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35岁的英语教师赵菁仍因伤势过重于当晚9点30分宣告不治。
她7岁的女儿林宇心颅骨粉碎、脑部重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仍在紧急抢救中。
现场勘查迅速展开。两道房门均未被撬,室内并无翻动迹象,受害者的金银首饰一样未少。
血迹从门口一直延伸至客厅,一束扯落的头发、一滩浓血尤其刺目。
钢琴脚边有一处砍痕,附近散落着一副金丝近视眼镜、一个印有“中国计算机报”的塑料袋,下面压着一把30厘米长的镀锌铁管——而在东墙下五十公分处,警方发现了一个小斧头,与铁管刚好配成一套。
此外,刑侦人员还在门内侧成功提取到一枚血指纹、一枚血掌印和一枚血足迹,初步判断鞋印来自38码上海回力篮球鞋。
暴雨未停,调查仍在深入。很快有群众报告,在案发现场不远的一处拆迁工地,发现了一件浸满鲜血的白色男式长袖衬衫。
所有证据都指向一场有预谋的报复性谋杀。手段之残忍、现场之混乱,显示出凶手不计后果的疯狂。
漳州市、芗城区两级公安迅速抽调精锐警力,成立“6·12”专案组。福建省、漳州市领导多次批示,要求尽快破案。
侦破工作从被害人社会关系与现场遗留物两条主线同步推进。
赵菁是漳州大学外经贸系英语教师,为人亲和,同事与学生中口碑良好,其丈夫也并无与人结怨的记录。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直至6月13日,重伤的女孩林宇心短暂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守候的警察:“是姓杨的叔叔……”随后再度陷入昏迷。
这一模糊线索,却为案件打开了突破口。警方对现场那只《中国计算机报》塑料袋展开追踪,发现该报在漳州大学仅有数人订阅。
经逐一排查,嫌疑最终聚焦于一名曾多次取阅该报的男生——杨君结。
杨君结,原94级电子班学生,因成绩不良留级至95级,平时在校外租房居住。
进一步调查显示:他确有接触《中国计算机报》的条件;他曾有一柄镀锌管小斧头;他佩戴300度近视镜,与现场遗落眼镜度数一致;他穿的回力篮球鞋也与现场鞋印吻合。
更关键的是,有目击邻居指认,杨君结的照片与案发当晚匆忙逃离现场的嫌疑人高度相似。
警方动用警犬对现场遗留血衣进行气味鉴别,多次实验中,警犬均明确反应出杨君结的人体气味。
至此,杨君结被正式列为“6·12”杀人案重大嫌疑人,而他本人,自案发当晚起就已失踪。
6月16日,杨君结甚至主动打电话给漳州的一位朋友,承认作案,并留下一个汕头市的电话号码。
警方火速赶赴广东,但他早已离开。经过十多天布控,7月2日,专案组获悉杨君结藏匿于广东普宁市。
芗城区检察院迅速批准逮捕,两地警方联动手,于7月4日上午8时,在流沙镇某建筑工地将化名“林伊士”打工的杨君结一举抓获,当天押解回漳州。
到案后,杨君结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令人发指的是,他作案的动机,竟源于自己多次英语挂科、毕业受阻,却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认真负责的赵菁老师。
1997年6月12日晚,独自在租住屋内的杨君结越想越愤懑,竟萌生杀机。
他翻出早年购买的小斧头,拆分成两段装袋,又揣上一把尖刀,骑自行车直奔赵老师家中。见门未锁,他直闯而入,不顾赵老师的厉声质问,挥斧便砍。
小女孩哭求停手,他却杀红双眼,连孩子也不放过。最终母亲身中三十处创伤,女儿颅骨粉碎,邻居闻声呼救,凶徒才仓惶逃离……
1997年7月28日,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此案。法庭座无虚席,师生群众无不愤慨。
一审判处杨君结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提出上诉,但福建省高院于同年9月17日裁定驳回,维持原判。
当日,杨君结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一桩轰动闽南的高校凶杀案,至此划上句号。它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所学校的悲恸,更是一场关于教育、道德与青年心理的沉重反思。
在道德信念遭遇挑战的时代,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社会、学校与家庭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