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集:最大的“订单”(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最新章节。

出发那日,晨光熹微。二十名镖师身着劲装,腰挎长刀,牵着二十匹骡马,每匹骡马背上都驮着沉甸甸的布料。陈承业骑着一匹枣红马走在最前面,身后是飘扬的“陈记”镖旗,红底黑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柳如氏带着伙计们在门口送行,陈念雪捧着一小袋干粮跑过来:“爹,这是我和奶奶烤的饼,路上吃。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陈承业接过干粮,摸了摸女儿的头:“放心,爹很快就回来。”

镖队一路向北,晓行夜宿。陈承业严格要求镖队遵守规矩,不擅闯民宅,不欺压百姓,每日宿营前都要检查布料是否受潮、骡马是否安好。途经村镇,百姓们见是“陈记”的镖队,都主动出来打招呼,有的还送来热水和干粮——这些年“陈记”在各地开办织坊学堂,帮贫困子弟谋出路,早已深得民心。

行至沧州城外,远远便见一队骑兵等候在三岔口,为首的将领身着铠甲,腰悬佩剑,见了镖旗便策马迎上来:“可是陈承业东家?在下蓟州守军参将赵武,奉将军之命前来接应。”

“有劳赵将军。”陈承业翻身下马,与赵武拱手相见。赵武看着镖队整齐的队列和完好无损的布料,赞许道:“早闻‘陈记’镖队纪律严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陈东家,接下来的路有我军护送,定能万无一失。”

联合护镖的队伍很快出发。骑兵在前开路,镖师们护在布料两侧,陈承业与赵武并马而行,一路交谈甚欢。赵武说起边关的战事,感慨道:“将士们不怕打仗,就怕寒冬腊月里穿不上厚衣。去年冬天,有个小兵冻坏了手脚,至今还不能上战场。”

陈承业闻言,心中更觉肩上责任重大:“赵将军放心,这批布料都是上等货,定能让将士们暖暖和和过冬。”

行至黑松林时,天色渐暗。忽然,林中传来几声呼哨,紧接着数十名流寇手持刀枪冲了出来,个个面露凶光。赵武大喝一声:“列阵!”骑兵们立刻拔出长刀,形成一道钢铁防线。李二郎也带着镖师们迎上去,镖师们常年走镖,身手矫健,与流寇缠斗在一起。

陈承业虽不善武,却临危不乱,指挥几名镖师守住布料,自己则取出火折子,点燃了随身携带的信号弹。红色的信号弹在夜空炸开,不一会儿,远处便传来马蹄声——原来是赵武安排的援军到了。

流寇见援军已至,顿时慌了阵脚,纷纷四散逃窜。几名跑得慢的被擒获,赵武审问道:“你们是何人?为何在此劫掠?”

流寇哆哆嗦嗦地答道:“我们是附近的农户,实在活不下去了才……”

陈承业看着流寇破旧的衣衫,心中一动,对赵武道:“赵将军,这些人虽是劫掠,但也是走投无路。不如这样,等送完军需,我让人带他们去‘陈记’的织坊做工,给他们一条生路。”

赵武一愣,随即笑道:“陈东家果然仁厚,就依你所言。”

闯过黑松林,再往前走便是鹰嘴崖。此处地势险要,一侧是陡峭的山崖,一侧是湍急的河流。陈承业让队伍放慢速度,赵武则派几名骑兵在前探查。行至崖顶时,忽然听到崖下传来异响,赵武立刻喊道:“小心埋伏!”

话音刚落,崖下便射出几支冷箭,幸好骑兵们早有防备,纷纷举起盾牌挡住。陈承业定睛一看,崖下竟藏着十余名鞑靼探子,正举着弓箭瞄准队伍。“不好,他们是想烧了布料!”陈承业心头一紧,立刻让镖师们用湿麻布盖住布料——这是他提前备好的防备措施,怕有人用火攻。

赵武一声令下,骑兵们纷纷下马,借着山石掩护还击。鞑靼探子见偷袭不成,又怕援军赶到,只得匆匆撤退。李二郎想去追击,被陈承业拦住:“穷寇莫追,保住布料要紧。”

检查完布料无损,陈承业松了口气。赵武走上前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陈东家,多亏你考虑周全。若不是你让镖师们盖了湿麻布,今日这布料怕是难保。”

陈承业笑了笑:“当年父亲押军粮时,就曾遇过火攻,我不过是学他的法子罢了。”

历经半月奔波,镖队终于在霜降前一日抵达蓟州边关。守关将军亲自出城迎接,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布料,激动得握住陈承业的手:“陈东家,你可算来了!再晚一日,将士们就要换上薄衣了。”

验布时,将军亲自拿起一匹棉布,用刀划开,见里面全是上等棉料,又摸了摸绸缎的厚度,连连称赞:“‘陈记’的布料,果然名不虚传!厚实、耐磨,正是将士们需要的。”

交接完毕,将军设宴款待陈承业一行。席间,将军说起当年陈远押军粮的往事:“二十年前,陈远先生带着镖队在雪地里走了十日,军粮一粒未少。如今陈东家又带着绸缎穿越险路,陈家的‘信’字,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陈承业举起酒杯,望着窗外飘扬的“陈记”镖旗,心中百感交集:“父亲常说,比镖车更重的是承诺,比银子更贵的是人心。陈家能有今日,靠的就是这两样。”

返程那日,边关将士们自发在道路两旁送行。陈承业骑着枣红马,身后是依旧鲜亮的镖旗。风吹过镖旗,发出猎猎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两代人的镖途传奇。他知道,这次的军需差事,不仅守住了陈家的信誉,更让“陈记”的名字,深深印在了边关将士的心里。

回到冀南时,柳如氏和陈念雪早已在门口等候。陈念雪扑进他怀里:“爹,你可回来了!奶奶说你肯定能平安回来的。”陈承业抱着女儿,看向院中晒太阳的父亲陈远,老人虽已年迈,眼神却依旧清亮,见他回来,缓缓点了点头——那是父亲对他的认可,也是对陈家“信”字传承的赞许。

夕阳西下,“陈记”的牌匾在余晖中闪着温暖的光。陈承业知道,这趟镖途只是开始,陈家的商路还会延伸得更远,而“信”与“人心”这两样传家宝,也会像这夕阳一样,代代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