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汉魏玉壁之战(十二)(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最新章节。
王思政摇头:"不尽然。"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外面井然有序的街道,"我守的是泰州百姓,是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高欢若得天下,必行苛政,百姓将再陷水火。"
杜弼心头一震。他想起西魏治下百姓的困苦,想起高欢为筹措军费加重赋税,想起那些被鲜卑将领掠夺土地,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他已经刻意忽略的事实,此刻却无比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韦孝宽此时开口:"杜参军可知,我军粮草尚可支撑半年有余?而据我所知,贵军粮草已不足半月。"
杜弼脸色一变——这怎么可能?高欢明明说玉壁城粮草将尽...
王思政叹息一声:"高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连自己人都欺骗。杜参军,你饱读诗书,通晓大义,何必为虎作伥?"
杜弼感到一阵眩晕。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忠诚,或许只是对权势的盲从。眼前这位坚守孤城的将军,才是真正心怀天下的人。
"臣事君,犹子事父,父子之恩,岂有间乎?"王思政的声音坚定而清晰,"我王思政生是汉王之臣,死是汉王之鬼,绝不会背叛汉王,背叛百姓!"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杜弼心中炸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这才是他应该效忠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仁义!
杜弼突然起身,深深一拜:"王将军高义,弼深感惭愧。若将军不弃,弼愿效犬马之劳!"
王思政和韦孝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杜参军此言当真?"韦孝宽谨慎地问。
杜弼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弼孑然一身,虽不才,但愿追随汉王,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王思政沉思片刻,郑重地点头:"好!杜参军有此心,我玉壁城欢迎之至!"
与此同时,城外北魏军营中,高欢正焦躁不安地踱步。天色已晚,杜弼却迟迟未归。
"丞相不必忧虑,"侯景阴测测地说,"说不定那书呆子已经被王思政砍了脑袋。"
高欢冷哼一声:"废物!连个降都劝不了!"
正说话间,营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高欢冲出大帐,只见玉壁城墙上火把通明,守军齐声欢呼,声震云霄。
"怎么回事?"高欢厉声问道。
就在这时,一支箭从城头射来,钉在营前空地上。士兵急忙捡起,呈给高欢。箭上绑着一块绢布,高欢展开一看,上面只有八个字:
"汉军仁义,我已归降"
高欢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死死盯着那熟悉的字迹——正是杜弼的手笔!
"叛徒!"高欢怒吼一声,猛地将绢布撕得粉碎,"我要诛他九族!给我继续进攻,进攻……”
话音未落,一股腥甜涌上喉头。高欢张嘴喷出一口鲜血,眼前一黑,向后倒去。
"丞相!"众将惊呼着上前搀扶。
玉壁城墙上,杜弼望着远处混乱的敌营,心中既有一丝愧疚,更多的是解脱。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应该站立的位置。
王思政拍拍他的肩膀:"杜参军,不,现在应该称你为杜将军了。欢迎加入我们。"
杜弼深深鞠躬:"愿随将军,死守玉壁,护我百姓!"
城墙上,守军们的欢呼声再次响起,在夜空中回荡,仿佛胜利的号角。
(杜弼(491年—559年),字辅玄,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人,是北魏至北齐时期的重要文臣、思想家,以博通经史、擅长谋略及注解经典着称,在政治、文化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北齐书》称杜弼“性好清静,颇知玄理,文义优赡,当时名士多推重之”。但因其直言敢谏,最终触怒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十年(559年)被赐死,终年六十九岁。直至北齐后主高纬时期,才得以平反昭雪。杜弼的思想与着述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儒道思想融合方面,为隋唐学术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