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玛纳斯县:绿洲田园,葡萄之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地球交响曲》最新章节。

离开奎屯那天,东方天光初现,车辆驶出钢铁丛林,渐入一片渐次泛绿的平原。戈壁的黄褐渐被沃野的翠意取代,雪山遥遥在南,水渠密布于田,风不再咆哮,而是拂过麦浪和葡萄架,带来春耕的讯号。

我的目的地,是玛纳斯县。

这个名字,在新疆地图上极具诗意。它既是一个古老绿洲的代名词,也是玛纳斯河孕育下的灌溉奇迹与农业繁荣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与我手中《地球交响曲》上的一段印记不谋而合:“在干旱的北疆,有一片绿洲像葡萄的心脏,缓慢而坚定地跳动。”

我在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50章,玛纳斯县。

绿洲田园,葡萄之心,

这是土地与水的盟约,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

从奎屯驶入玛纳斯县,沿途是平坦的公路,左边是广袤麦田,右侧则是整齐划一的葡萄棚架。再远些,是横亘天际的天山山脉,白雪覆顶,如梦似幻。

我下车步行,走入一片田野。刚刚播种完的小麦田湿润平整,泥土气息中混着水渠的清凉。远处灌溉渠水潺潺而流,渠边柳树已吐新芽。

这里的农业,并非凭天吃饭,而是祖辈与水的长期缠斗之果。据一位本地老农说:“我们靠的是玛纳斯河,一条能养田、也能毁田的河。但我们修渠筑坝、分水入田,几十年才让它变得‘听话’。”

我沿着水渠前行,望着阳光洒在田头,水光潋滟,麦苗初生,仿佛整座绿洲正在低声吟唱。

我写下:

“玛纳斯,是干旱带中的绿色脉动。

它不靠奇迹,而靠人类与水之间的千年协商。”

玛纳斯县素有“新疆葡萄第二故乡”之称。它不像吐鲁番那般热烈炽热,却因地势平缓、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而造就出风味独特、口感绵长的葡萄品种,尤其以红提、无核白、黑加仑等最为着名。

我走入葡萄镇的一片葡萄园,正值春管时节,农人们正忙着修剪藤枝、搭设棚架、培肥浇水。园主刘嫂笑着对我说:“你要是八月来,这里一串一串像珠宝坠满藤架,吃到嘴里甜得像蜜。”

她邀请我进屋喝茶,墙上挂着全家劳作的老照片,角落还放着几罐自制葡萄干与葡萄酱。她给我讲:祖父当年从甘肃带来三根葡萄藤,扎在这块地头,如今成了整片乡镇的生计。

我尝了一口葡萄干,味道不是浓烈的甜,而是一种缓慢扩散的回甘,如同这片土地给予人们的,不是轰烈丰收,而是沉稳、持续的馈赠。

我写下:

“一串葡萄,是一个家族的命运延伸,

也是一座绿洲的心跳。

玛纳斯,是葡萄之心,也是人的信心。”

玛纳斯县的农业奇迹,离不开其独特的水利体系。

我前往了老县渠系枢纽,一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工分水闸站。如今已不再如初那般粗犷,但仍是灌溉命脉的一环。站内资料室挂着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民工用铁锹开渠、肩扛石块建坝的身影。

工作人员告诉我,玛纳斯水系共有十余条主渠,百余条支渠,纵横交错,如同血管穿入全县每一个地块,精准调水。这个水网,是代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我走到渠堤边,水声潺潺,有孩子在放纸船。水不喧哗,却携带着庄稼人的希望,缓缓流向田野、果园与村庄。

我写下:

“引水者,不只是筑渠的人,

更是土地的疗愈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