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阿瓦提县:刀郎故地,鼓声麦浪(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地球交响曲》最新章节。
当我从阿克苏城踏上通往塔河西岸的公路时,车窗外便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与村落,阳光洒在整齐如棋盘的棉田与小麦田上,风一吹,麦浪起伏,仿佛沉睡中的大地在呼吸。那一刻,我知道,阿瓦提县——这片因刀郎文化而声名远扬的绿洲边地,正在等待我的抵达。
阿瓦提,古称“刀郎之地”,维吾尔语意为“荒野之泉”,既有沙漠的粗粝,也有绿洲的润泽。这是一片人文与土地共舞的土地,既有大鼓重音的节奏感,也有麦田、果园带来的生活之诗。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2章,阿瓦提县。
鼓声起,麦浪翻,
在这里,土地跳舞,文化开花。”
刀郎故地:鼓声里的灵魂记忆
来到阿瓦提县,最直观的文化印记,就是那气势磅礴的刀郎鼓。
我第一站便来到县城中心的刀郎鼓艺术中心。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面直径两米的巨型鼓,四周墙上则是形态各异的传统鼓——月鼓、肩鼓、战鼓、腰鼓,一一陈列,像时间轴上跳动的节拍。
我有幸旁听了一场刀郎鼓表演排练。那是一组十几人的鼓队,站成半弧,鼓槌落下,震撼人心的鼓点瞬间将我拽入一种原始而豪放的节奏之中。每一下都像是大漠之心的跳动,也像绿洲之灵的呼吸。
排练结束后,主鼓手阿卜杜拉向我讲述刀郎鼓的渊源:“这不是表演,这是信仰。过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人靠鼓声驱散孤独,也靠它传递召唤、庆典与欢愉。”他说刀郎鼓里不仅有节奏,还有族群记忆和土地的苦难。
我尝试击打了一段,节奏复杂却极具爆发力。我明白了,这片土地的音乐不是流动的旋律,而是从脚底升起、直达心脏的回响。
我写下:
“鼓声,是阿瓦提的心跳。
每一声落下,
都在说:我在这片土地上,活着。”
麦田之海:在黄金之上耕种生活
刀郎的豪情之外,是更静默的丰盈——那无边无际的小麦田。
我走进阿瓦提县东南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辆联合收割机正轰鸣作响,在麦浪中徐徐穿行,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拖车。一位戴着草帽的农技员告诉我:“我们这里是新疆小麦核心种植区之一,年年都有好收成。”
我站在田埂边,一位七旬的老农正牵着孙子边走边指点:“你记住啊,土地是有性格的。风多就要早点播,水重就浅种。”我听得出了神。
午后,我在村庄的一户农家歇脚,热情的女主人端出新磨的小麦馕和自制酸奶。孩子们在树荫下嬉闹,大人们在田边谈天,一只黑猫在篱笆下卧着晒太阳,整个世界仿佛与丰收一同沉醉。
我写下:
“在阿瓦提,麦浪不是风景,
是人心种出来的秩序。
一粒粒麦子,是对土地最温柔的回答。”
鼓与田之间的多民族生活
阿瓦提县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文化既有古老游牧传统,也有农耕文明的积淀,村庄与村庄之间,鼓声与马蹄声,诗与面粉香气,在风中交错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在县城西南部的一个村落拜访时,正巧赶上当地一年一度的“麦收节”。村口搭着木拱门,妇女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头戴花帽,男人们围在火炉边烤肉,孩子们排练着一场手鼓与踢踏舞结合的表演。
我被请到一处长桌前,听到村长介绍道:“这是汉、维、回、柯尔克孜三十几户共同办的,我们说是节,其实是族群之间的‘和日’。”
饭后,一位维吾尔老艺人弹着热瓦甫唱起一首《麦田恋歌》:“你种麦,我种梦,我们在风中交换名字。”那歌词像风吹过麦浪,慢慢沁入心底。
我写下:
“鼓声连着稻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