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伊宁县:百族之乡,河谷旧梦(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地球交响曲》最新章节。

离开霍城县,我继续沿伊犁河西岸前行。天山依旧在远方如梦,河水依然在近处流淌,而此刻,我抵达了伊宁县。

这里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老县,是丝绸之路在河谷中的重要驿站,也是一处多民族长期共居、和谐相处的典范之地。人们称它为“百族之乡”,不因其喧闹,而因其包容。像是一幅时间的拼贴画,将来自各地、各族、各史的碎片缝合在一起,构成一段真实而完整的生活诗。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6章,伊宁县。

族群共居,和平共鸣,

在这片河谷深处,听见人类文明的另一种答案。”

我的第一站,是伊宁县博物馆。

这座不大的展馆,却藏着宏大的族群记忆:锡伯族的西迁木轮车、塔塔尔人的祈祷毯、乌孜别克人的刺绣服饰、哈萨克人的雕花马鞍,还有汉族、回族、俄罗斯族留下的各种农具、家具、字画。

“伊宁县有42个民族常住,”讲解员热娜说,“不是一时迁来,而是三百年内陆边疆社会主动吸纳融合的历史结果。”

我站在一张老地图前,看见清代屯垦、民国迁徙、新中国重建、兵团定居,一条条线,从东北、从西北、从中原、从俄罗斯,最终都在这里汇聚。

热娜指着一张老照片说:“你看,这里是我们的第一所混族小学,六个民族的孩子一起唱国歌,照相时还不分谁站前面。”

我点头。这个世界里,不是所有人都曾并肩站立,但伊宁县的人做到了。

我写下:

“伊宁,不是民族的拼图,

而是文明的合唱。

不是谁包容了谁,

而是大家都把家安在了同一个河谷。”

沿着伊犁河南岸,我踏入一个叫“艾勒其”的村庄。这里是最典型的多民族聚落,河水流过村头,桃花在枝头盛放,炊烟缓缓升起。

一位维吾尔老人正在门口剪羊毛,身旁坐着穿汉服的媳妇帮他收拾毛絮,几个混血模样的孩子围着脚边追逐一只肥胖的猫。他们的语言混杂——汉语、维语、哈语、俄语交织成一种独特的节奏。

“我们说的是‘伊宁话’,谁都能懂。”老人笑着说,“只要心里不分彼此,嘴上的话,早晚都会听懂。”

村头的清真寺钟塔不远,是一座苏式红顶建筑改造的图书馆。路边既有烤包子的炉灶,也有麻辣烫的小推车。街边商铺挂着汉字、阿拉伯文、俄语三语牌匾。

这一切,是生活,不是展览。

我写下:

“这里没有‘融合’的口号,

只有过日子的诚意。

伊宁县用一种叫‘日常’的方式,

完成了最艰难的社会实验。”

我离开村庄,深入田野。春耕正忙,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河渠中的水已经流入垄沟。

“这里是伊宁的粮仓,”县农业局的工程师赵勇告诉我,“土层厚、水源稳、阳光足,除了棉花、麦子,还有大量葡萄、苹果、核桃、红枣。”

他领我参观一片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已经种下早春菜苗,智能温控设备滴滴作响。一位哈萨克族青年正在用平板监控湿度和温度数据。

“我们现在讲的是‘数字化种地’。”赵勇说,“从靠天吃饭,到用科技读天。”

午后我在田头一家农家乐吃饭,桌上有维吾尔族烤鱼、俄罗斯族的红菜汤、汉族的辣子鸡,还有塔塔尔人的蜂蜜酸奶。一桌人围着吃,语言交错,笑声是共同的。

我写下:

“这一口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