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集:织坊的革新(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李婶有点紧张,搓着手说:“就是瞎琢磨,不知道合不合朝廷的规矩。”

“怎么不合?”秦斩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展开给她们看,“朝廷正推‘工同技’,就是要把各地好的手艺汇总起来,再推广到全国。你们改良的染色法子,既解决了楚锦颜色暗的问题,又能用本地的楝树果固色,成本低,其他郡县也能学,我已经让人去咸阳请织染工匠了,让他们来看看你们的法子,再帮你们完善完善,以后说不定能在全国织户里推广。”

这话让织坊里炸开了锅。王阿婆手里的梭子差点掉在地上:“能在全国推广?那咱们楚地的织工,也能当别人的师傅了?”

“当然能。”秦斩说,“咸阳的工匠这几天就到,到时候你们多跟他们学学,不仅要把染色技术做好,还能在纹样上多下点功夫。比如咱们楚地的稻鱼共生,田埂上的艾草,都能织进锦里,让西域人看看咱们楚地的庄稼好、风光好,这样楚锦就更有特色了。”

秦斩的话点醒了李婶。她想起去年秋天,跟着张阿伯去田里看稻子,金黄的稻穗下面,鱼儿在水田里游,夕阳落在田埂上,艾草的影子晃来晃去,那画面好看得很。要是能把这画面织进锦里,肯定比单一的云纹、牡丹纹更特别。

咸阳的织染工匠三天后就到了,领头的是姓周的老工匠,手里拿着好几卷织锦纹样图。他看了李婶她们染的绢布,又听了试验过程,连连赞叹:“你们用楝树果固色,这是个好法子!咸阳的织户用的是盐卤固色,成本比楝树果高,你们这法子更适合南方郡县。”

接下来的日子,周工匠帮织工们改良了染缸——在缸壁加了一层陶土,让温度更稳定;又教她们调配染料比例,比如“栀子和黄檗按三比一煮,颜色更鲜亮”;还教她们织复杂的纹样,比如用“通经断纬”的法子,把稻穗的层次感织出来。

织工们学得很认真。小桃年轻,学得最快,几天就能织出简单的稻穗纹;王阿婆有几十年的织锦经验,把艾草的叶子纹织得栩栩如生;李婶则琢磨着把鱼纹和稻穗纹结合起来,她先用炭笔在纸上画草图,画了十几张,才定下最终的样式——稻穗弯着腰,鱼儿在稻穗下面游,旁边点缀着几株艾草,整个纹样透着股丰收的热闹劲儿。

第一个织出“稻鱼共生”锦缎的是李婶。那天傍晚,她踩着踏板,梭子在手里飞,最后一梭织完,她把锦缎从织机上取下来,展开在阳光下。金黄的稻穗、银白的鱼儿、青绿的艾草,配着鲜亮的朱红底色,像把楚地的秋天织进了锦里。织工们都围过来看,连周工匠都赞道:“这纹样有灵气,比咸阳的牡丹纹更有地方特色,西域人肯定喜欢。”

李婶给这种新锦缎起了个名字,叫“五彩楚锦”——因为它用了黄、紫、红、绿、青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鲜亮,又不刺眼,配在一起格外和谐。

没过多久,西域商队又来了。首领还是上次那个高鼻梁、深眼窝的大月氏人,叫伊循。他刚走进织坊,就被挂在梁上的五彩楚锦吸引了,快步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又把锦缎凑到眼前看,嘴里不停念叨:“这颜色,比上次的蜀锦还鲜亮!这纹样是什么?是庄稼和鱼吗?”

李婶笑着解释:“这是咱们楚地的稻鱼共生,田里种稻,水里养鱼,一年能收两季稻,还能吃鱼,是咱们这儿最好的光景。”

伊循听得眼睛发亮:“好!这纹样有故事,颜色又好看,在西域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上次订的楚锦,我的商队在龟兹国就卖完了,这次我要多订些——五彩楚锦,我要订两千匹!”

织工们都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欢呼声。小桃拉着王阿婆的手,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两千匹!咱们织坊要忙不过来了!”王阿婆也抹了抹眼角,笑着说:“以前哪敢想能订这么多,还是新法子好啊。”

李婶也很激动,但她没忘了正事,跟伊循商量:“两千匹太多,织坊现在只有二十多个织工,怕是要两个月才能织完。”

“两个月没关系。”伊循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币,放在案上,“这是定金,我等得起。对了,你们这五彩楚锦的染色法子,能不能教给我的商队?我想在西域也建个织坊,用你们的法子织锦。”

李婶看向一旁的秦斩,秦斩点头:“朝廷推‘工同技’,就是要让好手艺传出去。你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以后楚锦不仅能运到西域,还能在西域织出来,这样更多人能看到楚地的好。”

伊循高兴得拍了拍手:“太好了!等你们织完两千匹,我就派工匠来学。”

那天晚上,织坊的灯亮到了深夜。织工们围着案桌,吃着阿婆煮的粟米粥,聊着未来的打算——小桃说要教村里的姑娘织五彩楚锦,让织坊扩大规模;王阿婆说要把试验笔记整理好,留给以后的织工;李婶则想着,等咸阳的工匠再来,要问问怎么把楚地的丝绸做得更软,这样五彩楚锦就更舒服了。

机杼声“咔嗒咔嗒”响着,和窗外的虫鸣、远处的狗吠混在一起,格外热闹。李婶坐在织机旁,手里的梭子穿梭着,看着锦面上慢慢显露出的稻鱼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织锦和民生一样,不能守着老法子不变。以前楚地织粗布,是因为没新织机;后来织锦缎,是因为秦斩大人办了合作社;现在改良染色、创新纹样,是因为要跟上西域商队的需求。只有跟着天下变,跟着民生的需求变,手艺才不会过时,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又过了一个月,咸阳传来消息——朝廷把楚地织坊的染色法子纳入了“工同技”推广名录,还派了更多织染工匠来楚地,要在寿春办一个织锦技术培训班,让周边郡县的织户都来学。邻郡的织户听说了,纷纷派人来楚地织坊参观,有的还带着自己的染料,跟李婶她们交流经验。

李婶也没藏私,把试验笔记拿出来给大家看,还让小桃、王阿婆教他们染布、织纹样。有个来自齐郡的织户,学了五彩楚锦的法子后,回去用当地的桑皮纤维织锦,颜色比楚锦更软,还特意送了一匹来,说是“楚齐合璧”。

两个月后,伊循的商队来取两千匹五彩楚锦。装车那天,织坊门口挤满了人,村民们都来看热闹。伊循让人把一匹五彩楚锦挂在车头,风一吹,锦面上的稻鱼纹像活了一样。他拉着李婶的手,笑着说:“等我把这些锦缎卖到西域,明年我要订五千匹!”

李婶看着远去的商队,看着车头上飘扬的五彩楚锦,心里满是踏实。织坊里的机杼声又响了起来,比以前更响、更有劲儿——新的订单来了,新的织工也来了,楚地的织锦,正顺着丝路,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落在织坊的窗棂上,把染缸里的染料照得五颜六色。李婶拿起一匹刚染好的红绢,在阳光下看了看,然后走到织机旁,踩下了踏板。梭子飞转,丝线交织,新的五彩楚锦,又开始慢慢成形了。而这织机声、染色声,伴着丝路商队的铃铛声,正一点点织就楚地民生的新模样,也织就大秦天下的繁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