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9集:文书的规范(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接下来的几天,阿禾找了几块平整的杨木板,用炭笔把常用的文书格式抄上去。她先抄买卖契约,分了“卖主”“买主”“物品”“价钱”“日期”几栏,每栏下面留了空白,方便村民填;再抄粮种记录,把“产地”“数量”“播种时间”“负责人”都写清楚;最后抄防疫档案的格式,还特意用红炭笔标了“隔离地点”——这是素问特意嘱咐的,怕村民忘了。

木板抄好后,秦斩让人把它们挂在市集的入口、织坊的墙上,还有村医点的门口。村民们路过时,都停下来看,有的还用手指着字,小声念。张阿伯每次去市集卖粮,都先去看木板,记清楚要写哪些内容,再找阿禾帮忙代笔。

没过多久,规范文书就派上了用场。

那天是市集开集的日子,赵叔拉了一车木柴去卖,买主是邻村的织坊掌柜吴老四。两人照着木板上的格式,写了契约:“卖主云梦村赵二郎,买主邻村吴老四,木柴十捆,每捆五十钱,共计五百钱,大秦三年四月十五交货,钱货两清。”双方按了手印,还请了市集的管理员做见证人。

可到了交货那天,吴老四却变了卦,说:“我记得当时说的是每捆四十钱,怎么成五十了?”

赵叔急了:“当时明明说好了五十,你怎么能赖账?”

两人吵了起来,围过来不少人。吴老四嘴硬:“你有啥证据?光靠嘴说不算数!”

赵叔突然想起契约,赶紧从怀里掏出麻纸,展开给大家看:“你看,这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每捆五十钱,还有你的手印!”

吴老四凑过去一看,脸瞬间白了——纸上的字虽然简单,但“每捆五十钱”几个字格外清楚,下面还有他按的红手印。周围的村民都指着契约,说:“吴掌柜,这可是你自己按的手印,不能赖账啊!”

吴老四没话说,只能掏出五百钱,递给赵叔,嘴里嘟囔着:“早知道这么规范,我就不跟你争了。”

赵叔接过钱,心里松了口气,对着契约感慨:“这规范的文书,真是护身符啊!”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知道了规范文书的好处。以前不爱学的人,现在都主动去学堂问;织坊的李婶每次和商队签契约,都要仔仔细细核对每一项,生怕漏了;张阿伯记录粮种时,不光写数量,还特意标上“去年燕郡的麦种,比本地的高产”,下次补种时,一看就知道该买哪种。

连村医点的素问都受益。有次村里来了个外乡商人,发热咳嗽,素问按防疫档案的格式,写了“外乡商人王某某,三十岁,发热三日,伴咳嗽,大秦三年四月二十确诊,隔离在村东头旧屋”。后来咸阳的医官来检查,看到档案写得清清楚楚,连连称赞:“你们这防疫档案,比有些郡县的官府还规范,要是真有疫病,一查就知道源头。”

一个月后,文书培训班结束了。秦斩让人统计了一下,村里的文书标准化率从以前的不到30%,提升到了95%——市集的买卖契约都按规范写,粮种记录没再漏过数,防疫档案也整整齐齐。新先生和阿禾还一起,把常用的文书格式整理成册,取名《乡村常用文书范本》,里面除了格式,还加了村民的案例,比如赵叔的木柴契约、李婶的织锦契约,方便大家参考。

没过多久,咸阳来了位官员,专门来考察楚地的基层治理。他看到案台上的文书——市集的契约按日期排好,粮种记录分村归类,防疫档案标着不同的颜色——忍不住点头:“你们这文书规范得好,基层政务流转起来就快多了。”

秦斩把《乡村常用文书范本》递给他:“这是我们整理的范本,要是有用,就推广到周边郡县去。”

官员翻着范本,越看越满意:“好!这范本实用,适合乡村用,我回去就上报咸阳,让其他郡县都学学楚地的做法。”

几天后,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楚地乡村文书规范培训完成,文书标准化率提升至95%,编写的《乡村常用文书范本》在周边郡县推广,助力基层政务高效流转。”

秦斩站在案台前,看着那些整整齐齐的文书。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纸上的小篆上,每一笔都透着认真。新先生走过来,手里拿着刚写好的户籍记录,笑着说:“大人,现在查什么都方便,以后就算咸阳要调十年前的档案,咱也能很快找出来。”

秦斩点点头,看向窗外。市集的叫卖声隐约传来,织坊的机杼声也断断续续飘过来。他想起赵叔拿着契约维权时的样子,想起李婶认真核对契约的神情,想起阿禾抄在木板上的那些格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书,其实是楚地安稳日子的基石。

“书同文,不只是让大家写一样的字,更是让大家守一样的规矩。”秦斩轻声说,“有了规矩,买卖才公平,日子才安稳,大秦的根基才能稳。”

新先生赞同地点头。案台上的《乡村常用文书范本》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封面上的“楚地”两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不远处,阿禾正带着几个村民,在市集的木板前,教他们填新的粮种记录。村民们学得认真,时不时问一句,阿禾耐心地解答,声音清朗朗的,和暮春的风一样,透着生机。

楚地的日子,就像这些规范的文书一样,一笔一划,都朝着安稳、红火的方向,慢慢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