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陈皮碎落进谁家灶(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这股无形的力量,让南风巷在梅雨连绵的第七日,像被泡在一罐走汽的盐水里,潮湿、沉闷,却又滋生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生机。

墙壁上的青苔比往年更绿,瓦片间的蕨草也探出更舒展的叶片。

湿气是无孔不入的敌人,几户独居老人家里的灶膛彻底被水汽侵占,连火绒都泛着一层腻滑的潮意。

沈星河从床底一个上了锁的旧木箱里,翻出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一包东西。

打开来,是晒得干透的陈皮碎,是他多年前特意收存的,为的就是应对这种极端天气。

他本打算挨家挨户分送一些给巷里几位体弱的老人,权当引火之用。

可当他推开门,一股混杂着竹子清香和旧纸墨香的烟火气就钻入鼻腔。

他走到巷口,只见东头的老张正将劈好的竹篾撕成细丝,递给西头的李婶,李婶则小心翼翼地把一本本卷成筒的旧书塞进灶膛,那竹丝一点就着,火苗“轰”一下便舔上了书卷,继而引燃了微潮的木柴。

人们并没有抱怨天气的刁难,反而因此找到了交换有无的乐趣。

沈星河默默地退回屋里,看了看手里的陈皮碎。

他想了想,又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撮干艾叶,将两者混合在一起,用薄薄的草纸包成一个个拇指大小的纸团。

夜深人静时,他像个悄无声息的夜巡人,溜达到巷尾王婆家门口。

王婆年纪大,觉浅,他不敢弄出半点声响,只将那几个纸团从灶口下方的通风处轻轻塞了进去。

陈皮助燃,艾叶驱虫,香气又能安神,总归是些用处。

他以为这件事就此了结。

然而第二天清晨,他被一阵熟悉的、却又弥漫在整个巷子里的药香唤醒。

他推开窗,惊奇地发现,几乎每家每户的柴堆旁,都挂着几个用红绳系着的小纸包,形制与他昨夜做的别无二致。

香气就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

他下楼时,恰巧碰到隔壁的吴嫂,吴嫂见了他,笑呵呵地指着自家柴堆:“也不知是谁想出的好主意,做了这‘引火香包’,挂在这儿,柴火都干爽不少,闻着这味儿,心里也踏实。”

没人来问他配方,甚至没人追究这东西的源头。

这个由他悄然点燃的火星,一夜之间,就成了整条巷子心照不宣的智慧。

它被迅速地模仿、改良,最后被赋予了一个朴素的名字,仿佛它本就属于这里,自古流传。

巷口的梧桐树下,林夏正摊开她的《巷志·节令篇》,笔尖悬在纸上,久久没有落下。

作为巷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她主动承担了为这条老巷修志的责任。

她发现,记录在案的祛湿汤古方,近几年已经没人完全照搬了。

街坊们会根据当天的风向、湿度,乃至自家人的舌苔颜色,自行调整配方。

今天雨大风急,便多加一味茯苓利水;明天日头偶现,就减半苍术的用量。

这种自发的调整,精准得如同经验老到的老中医。

她不解其源,直到无意中翻开一本沈星河早年留下的手札。

那是一本页脚都已磨损的硬壳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各种草药的性状和观察笔记。

其中一页,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药不在贵贱,而在知身体何时开口。”

林夏指尖一颤,像是被一道微弱的电流击中。

她猛然醒悟,沈星河这些年来,从未真正地教过任何人治病开方。

他只是在有人腰酸时,提醒对方注意风湿;在孩子咳嗽时,顺手递过一片甘草。

他所做的,不过是教会了人们如何去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如何去理解自然变化与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

他给予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

她深吸一口气,那混杂着陈皮与艾叶的香气仿佛也渗入了墨水。

她在崭新的一页上,郑重写下:“智慧不是被动传承下来的方子,而是每一代人,在自己的时空里,重新学会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巷子另一头,沈星河的父亲沈建国正拿着大扫帚清扫着被雨水冲刷下来的落叶。

他看见几个半大的孩子正蹲在排水沟边,用捡来的碎砖和瓦片,兴致勃勃地搭建着什么。

那歪歪斜斜的结构,显然阻碍了水流。

换做以前,他早就板起脸呵斥“瞎胡闹”了。

但今天,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回屋,拿出了一把生了锈的旧瓦刀,递了过去。

“坡度要顺着水走,”他蹲下身,声音平静而温和,“水性最柔,也最犟,别跟它较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