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集:听证会前夜的“暗箱操作”(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最新章节。
凌晨一点,黄浦市科技伦理审查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光透过百叶窗在走廊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林砚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面前的文件堆得快没过电脑屏幕——最上面是王教授刚发来的《星坠黄浦》数据篡改分析初稿,红色批注密密麻麻,像在纸上织了张警示网。
“林主任,数据恢复专家那边有消息了。”王教授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疲惫,背景里能听到键盘敲击的脆响,“创艺未来的服务器里有个隐藏分区,我们破解了三层加密,找到一份上周三的备份日志,里面清楚记录了‘提取张画家《夜归》灯光模块12处’‘调用李老师《浦江夜流星》色彩参数’——修改时间是我们要清单的当天晚上八点十七分,和服务器操作记录完全对上。”
林砚之猛地坐直身体,手指在桌面上敲出急促的节奏:“能确定这份备份没被篡改吗?比如时间戳、数据签名这些。”
“绝对没问题。”王教授的语气多了几分笃定,“我们比对了服务器硬件的物理日志,备份生成时,只有陈明远的私人账号登录过,而且备份文件有区块链存证,任何修改都会留下痕迹——现在就等专家出具正式的鉴定报告,明天一早就能拿到。”
挂了电话,林砚之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深夜的黄浦江很安静,只有几艘货轮缓慢驶过,探照灯在江面上扫出雪亮的光带,像在寻找什么。她想起三小时前小陈送来的匿名信封,照片里陈明远和国际艺术展评委赵坤在西餐厅碰杯,赵坤手里捏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急切——“陈明远说要让AI‘赢一次’,还说评委那边已经‘打点好了’”。
“林主任,刘律师来了。”小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袋,“他说怕您没吃饭,带了点夜宵。”
刘律师走进来,把保温袋放在桌上,打开一看,是两碗还冒着热气的馄饨。“刚从巷口那家老店买的,他们家通宵营业,就想着您肯定还没顾上吃。”他拿起桌上的照片,眉头拧成一团,“我刚才联系了市文旅局的朋友,确认赵坤确实是这次国际艺术展的终审评委之一,而且他上周刚以‘考察黄浦艺术市场’的名义,和陈明远见过三次面——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林砚之舀了个馄饨放进嘴里,温热的汤汁滑进胃里,稍微缓解了熬夜的疲惫。“我已经让张磊联系组委会了,暂时没提照片的事,只说‘有重要情况需要核实’,让他们延缓赵坤的评审工作。”她放下勺子,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录音笔,“刚才那个匿名员工又打了电话,说他叫李伟,是创艺未来算法部的工程师,负责《星坠黄浦》的训练数据整理。他说陈明远上周开会时明确说‘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参展资格,数据有问题就改,评委那边我来搞定’,他录了部分会议内容。”
按下播放键,陈明远的声音带着不耐烦传出来:“不就是改个日志吗?把那些私人画作的记录全删掉,换成美术馆的公开藏品编号——伦理审查那边都是外行,看不出来!赵评委那边我已经送了画,他答应会‘重点关注’我们的作品,就算听证会输了,参展资格也跑不了!”
刘律师听完,重重拍了下桌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版权问题了,是涉嫌商业贿赂和伪造证据!我们完全可以报警,让经侦介入调查!”
“再等等。”林砚之关掉录音笔,眼神很沉,“现在报警,只会打草惊蛇。陈明远要是一口咬定录音是伪造的,或者李伟不敢出来作证,反而会让听证会陷入被动。我们明天先在听证会上抛出数据篡改和备份证据,逼他承认事实,再拿出录音和照片——让他没有反驳的余地。”
正说着,林砚之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李老师打来的。“林主任,您睡了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轻,带着点犹豫,“我刚才整理画稿,找到一本十年前的写生本,里面记着《浦江夜流星》的每一次修改,还有当时在江边写生的照片,照片背面有日期——这些能不能当证据?”
“太能了!”林砚之的声音不自觉提高,“李老师,您明天早点来听证会现场,把写生本和照片带来,这些都是您原创的直接证据,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有说服力。”
挂了李老师的电话,办公室里的气氛终于松了些。小陈收拾着空碗,忽然说:“林主任,刚才我刷微博,发现‘创艺未来’买了水军,在网上带节奏说‘伦理审查阻碍科技进步’‘画家们是怕AI抢饭碗才故意找茬’,还有人把您的照片P成‘打压创新的元凶’,评论区里骂声一片。”
林砚之拿过小陈的手机,看着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手指微微收紧。“没关系,”她把手机还回去,语气很平静,“舆论越是被操控,越说明他们心虚。明天听证会我们全程公开直播,让所有人看看真相——到底是谁在破坏规则,是谁在守护公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凌晨三点,李伟按照约定,在江边的咖啡馆和林砚之见了面。他穿着连帽衫,帽子压得很低,手里紧紧攥着一个U盘。“这是‘特殊学习清单’,里面记录了《星坠黄浦》用的37幅私人画作,每一幅的作者、创作时间、甚至我们提取的笔触模块都写得很清楚。”他把U盘递给林砚之,声音带着颤抖,“我本来不想管的,可上周陈明远让我们把李老师的画作数据‘反复训练’,说‘就要这种笔触效果’,我看着那些画稿,想起我妈也是个画家,她一辈子都在练笔触,我实在受不了——这不是创作,是偷窃。”
林砚之接过U盘,指尖碰到李伟的手,冰凉的。“谢谢你,李伟。”她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私人电话,如果你需要帮助,或者陈明远报复你,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会保护你。”
李伟接过名片,捏在手里,沉默了很久,才抬起头说:“林主任,我明天不会去听证会现场,我怕被陈明远认出来,丢了工作。但我愿意远程作证,如果需要,我可以视频连线,把我知道的都说出来。”
“好,我尊重你的决定。”林砚之看着他走出咖啡馆,身影消失在夜色里,心里忽然很感慨——在这场看似冰冷的技术与伦理的对抗里,总有像李伟这样的人,守住了心里的那道底线。
回到办公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东方的天空泛起淡淡的鱼肚白,黄浦江面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跑步,空气里带着潮湿的水汽。林砚之把U盘插进电脑,打开“特殊学习清单”——Excel表格里,每一行都清晰记录着侵权信息:李老师《浦江夜流星》,提取色彩模块8处、笔触模块12处;张画家《夜归》,提取灯光模块15处、构图模块3处;还有其他35位画家的作品,每一幅都被拆解成无数个“数据模块”,像被撕碎的拼图。
她把清单打印出来,和王教授的分析报告、李老师的写生本照片、李伟的录音笔放在一起,最上面摆着那支狼毫笔。笔杆上的包浆很亮,是几十年摩挲出来的温度,和旁边冰冷的文件形成鲜明对比。
“林主任,发布会的设备都准备好了,直播链接也发给了各大媒体。”小陈推门进来,眼里满是红血丝,“王教授也到了,带着正式的鉴定报告,我们可以出发去听证会现场了。”
林砚之拿起那支狼毫笔,轻轻握在手里,笔杆的温度透过指尖传到心里。她走到镜子前,整理了一下衣领,看着镜中的自己——眼底有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很亮,像有光在里面。
“走吧。”她转过身,对小陈和王教授笑了笑,“去给所有创作者一个交代,也给黄浦的科技伦理,划一条该有的边界。”
走出办公室,清晨的阳光刚好洒下来,落在走廊的地面上,像一条金色的路。林砚之走在前面,手里握着那支狼毫笔,身后跟着她的团队,每个人手里都抱着厚厚的证据材料。远处的黄浦江面上,第一艘观光游船已经出发,灯光在江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像一颗流星落在人间——而他们,正要去守护这颗“流星”该有的温度,不让它变成伤人的冰冷碎片。
听证会现场设在江边的艺术中心,远远就能看到门口聚集的记者和画家们。李老师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手里抱着写生本,看到林砚之,立刻迎了上来:“林主任,我把所有能证明原创的东西都带来了,今天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画笔不是‘数据素材’!”
林砚之拍了拍他的肩膀,举起手里的狼毫笔:“您看,我们带着‘证据’和‘初心’来了——今天,我们会让真相发光。”
走进会场,陈明远已经坐在了对面的位置上,穿着昂贵的西装,身边围着几位律师和技术人员。他看到林砚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林主任,希望今天的听证会能‘公平公正’,别让大家觉得伦理审查是‘一言堂’。”
林砚之没理他,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把狼毫笔放在桌前。阳光透过会场的落地窗照进来,落在笔杆上,反射出温暖的光。她看向窗外,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星——就像那些被AI拆解的笔触,只要找对方向,就能重新拼回一幅完整的、有温度的画。
上午九点,听证会准时开始。主持人刚宣布“会议开始”,林砚之就拿起王教授的鉴定报告,声音清晰而坚定:“首先,我们有充分证据证明,《星坠黄浦》的训练数据存在故意篡改,其原始备份日志显示,该作品大量使用未授权的私人画作,而非创艺未来声称的‘仅使用美术馆公开资源’——下面,请看具体的数据分析……”
她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透过直播设备传到无数人的耳朵里。而桌前的那支狼毫笔,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静静看着这场关于“创作尊严”与“技术边界”的较量——它知道,今天过后,黄浦的科技伦理史上,会多一笔温暖的记录,而那些用一辈子坚守创作的人,终于能得到该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