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游琉球观览山水(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欲修仙神魔不渡》最新章节。
他隐去身形,悄然步入。祠内正中,供奉着一尊与他容貌有七八分相似的檀木雕像,身着王袍,并非征战时的锐利,而是带着一种守护的威严与慈和。牌位上书“护国佑民镇南武王廖公天澜长生禄位”。香案之上,瓜果贡品新鲜,长明灯灯火跳跃,显然香火极盛。
几位琉球老妇正跪在蒲团上低声祈祷,用的是琉语,廖天澜却能清晰感知其心意——多是祈求家人出海平安、子孙康健、或是感谢王爷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她们的信仰简单而纯粹,将他视为这片土地的守护神只,而非遥远的征服者。
“王爷啊,保佑我家阿郎明日出海,顺风顺水,鱼虾满仓…” “感谢王爷赐福,我家孙儿的病总算好了…” “祈求王爷继续看顾咱们琉球,让日子一直这般太平…”
听着这些质朴的祈愿,看着那被烟火熏得微微发亮的雕像,廖天澜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当年挥剑征战,为的是山河一统、魔患平息,何曾想过会在这海外岛屿,享受百年香火,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方守护?这并非他追求之功名,却比任何功名都更沉重,更温暖。
他悄然分出一缕极其微弱的、蕴含生机的神念,融入那长明灯的火焰之中。自此,这祠堂内的香火愿力,将能真正起到一丝安宅、护佑的效果,也算不负这些淳朴百姓的虔诚。
离开祠堂,乐声愈发清晰。那是从首里城正殿前的广场传来的。只见广场上燃着篝火,众多琉球士族与百姓围坐,中央空地上,正在表演融合了中原与琉球特色的“御座乐”与“组踊”。
乐师们演奏着三线、胡琴、笛子、太鼓,旋律既保留了古琉球的悠远空灵,又融入了中原宫廷礼乐的庄重典雅。舞者们的动作舒缓而富有叙事性,讲述着“闽人三十六姓”传播文明、与大宋天军平定魔乱带来和平的故事。虽经艺术加工,但那份对安宁的向往、对带来和平者的感激之情,却真挚动人。
廖天澜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现出身形,如同寻常游客般驻足观看。周围有琉球百姓热情地递给他一碗清甜的泡盛酒,他含笑接过。
一位穿着士族服饰、须发花白的老者见他气度不凡,主动搭话:“先生是中原人?也觉得咱这琉球的歌舞别有一番风味吧?”
廖天澜点头:“确实。融汇古今,贯通中外,自成一格,甚好。”
老者颇感自豪,捋须笑道:“皆是托赖圣天子洪福,还有镇南王爷当年的赫赫武功,才有了今日太平光景,让我琉球古乐能得以传承发扬,还能与上国雅乐交融创新。你看那领舞的姑娘,” 他指着场中一位舞姿尤为优美、眼神灵动的少女,“她可是王府(指镇海别府)特意选送,去汴梁皇家乐坊学过三年回来的!如今可是咱首里城的明珠!”
廖天澜望去,那少女的舞姿的确既有琉球的奔放热情,又带着中原的含蓄风韵,融合得恰到好处。他心中暗赞蔡青青和廖山河的用心,这种文化上的潜移默化与尊重融合,远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为持久和深入。
演出至高潮处,全场观众随着节奏拍手应和,气氛热烈。廖天澜亦沉浸在这片祥和欢快之中。
忽然,他心有所感,目光瞥向广场边缘的阴影处。只见一道几乎与黑暗融为一体的纤细身影悄然独立,正是千夜。她依旧戴着半张银色面具,眸光清冷,正静静地注视着广场上的欢庆,也…注视着他。见廖天澜看来,她微微颔首,并未上前,身影便如墨汁入水般悄然消散,仿佛从未出现过。
廖天澜知她职责所在,定是感知到自己出现在封地,特来暗中确认安危。这份无声的守护,让他心下微暖。
庆典直至夜深方散。廖天澜谢绝了那位热心老者的后续邀约,独自漫步在寂静下来的首里城小巷中。月光如水,洒在红瓦白墙之上,远处传来海浪的轻吟。
他行至一处可眺望大海的高台,负手而立。夜风带来清凉的水汽,也带来了这片土地百年来的变迁气息。
征服、治理、融合、新生…这片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成为大宋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海洋明珠,百姓安居,文化繁荣。他这位名义上的封主,虽百年未至,却依旧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与自身那份深刻的联系。
“封地…子民…” 他低声轻语,这两个词此刻在他心中有了更具体的重量。不再是冷冰冰的疆域与人口,而是眼前这安宁的夜景,是祠堂里虔诚的祈愿,是市集上热闹的吆喝,是庆典上欢快的歌舞。
一种沉甸甸的、名为“责任”的情感,悄然在他新生的心湖中生根发芽。这责任,并非源于皇帝册封,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及其生灵的牵挂与承诺。
他望向月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望向更遥远的中原方向。仙界之谜,故人之约,道途之远,皆在前方。
但此刻,他只想再多看看这片属于他的、宁静祥和的封地。
“便再多留几日吧。” 他对自己说。
随即,身影悄然消失于高台,只余月光海风,亘古不变。他并未回那“镇海”别府,而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游历者,寻了一处临海的普通民居借宿,准备明日再去看看那珊瑚礁间穿梭的海女,听听那老琴师弹奏的三线古调,细细品味这琉球风物,尽一尽他这“封主”未曾尽过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太平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