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玄桢记》最新章节。

"查!"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考成簿找回来!" 他转身时,官袍下摆扫过破碎的瓷碗,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暗中调查,发现此事与河道总督陈宏业有关,而陈宏业背后,竟是镇刑司在撑腰。

正当谢渊调查之际,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德佑帝手中,称 "谢渊滥用职权,诬陷河官,意图谋反"。镇刑司迅速行动,缇骑如狼似虎地包围了谢渊的行辕。

"谢渊,你可知罪?" 镇刑司指挥使张彪趾高气扬,他手按剑柄,眼神中充满威胁。

谢渊神色镇定,缓缓从怀中掏出一份密信,信封边缘有些磨损,"我何罪之有?倒是你们,破坏考成法推行,该当何罪!" 他展开密信,展示着里面的内容,"这是陈宏业与石料商的往来信件,里面清楚写着贪污受贿的细节!" 他说话时,目光如炬,直视张彪。

张彪脸色骤变,伸手去抢密信:"你... 你这是伪造!" 他的动作慌乱,差点摔倒在地。

就在这时,玄夜卫统领李正率人赶到,甲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张彪,私扣朝廷命官,意图谋反,拿下!" 原来,谢渊早已将证据暗中送回京师,德佑帝得知真相后,命玄夜卫前来护驾。

虽然张彪等人被治罪,但反对势力并未善罢甘休。河官们消极怠工,故意拖延工程进度,工地上冷冷清清,只有寥寥几个民夫在敷衍了事;朝中权贵也纷纷上书,要求废除考成法。

谢渊顶着压力,亲自到工地监督,与河工们同吃同住。他脱下官袍,换上粗布短衣,和河工们一起搬运石料,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鼓励河工:"只要好好干活,工钱一分不少,干得好还有奖赏!" 他说话时,拍着河工们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信任。他还重新审核考成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考核内容,让河官们心服口服。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师爷赵文满脸忧虑,他看着谢渊疲惫的面容,眼中满是心疼,"那些人处处使绊子,考成法怕是难以推行。"

谢渊望着正在修缮的堤坝,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给他镀上一层金色。他目光坚定:"越是艰难,越要坚持。河患一日不除,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我就算拼了这身官袍,也要让考成法落地生根!"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决心与担当。

考成期限将至,谢渊在徐州验收成果。表面上,堤坝高大坚固,河道畅通无阻,彩旗在堤坝上迎风飘扬。可当他乘船巡查时,发现水下暗流涌动,堤坝根基不稳,船身随着水流剧烈摇晃。

"大人,这是 ' 豆腐渣工程 '!" 老河工面色凝重,他紧紧抓住船舷,声音发颤,"他们在水下用的是朽木,上面再覆盖石料,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 他说话时,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谢渊大怒,正要彻查,一伙蒙面人突然杀出,他们手持刀剑,呐喊着冲向谢渊的船只。谢渊临危不惧,抄起船桨抵抗,船桨与刀剑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混战中,玄夜卫及时赶到,甲胄碰撞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最终,玄夜卫将蒙面人制服。审讯得知,幕后主使竟是陈宏业和王真。

谢渊连夜赶回京师,马蹄声在寂静的夜色中格外响亮。他将证据呈给德佑帝时,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却依然坚定有力。德佑帝龙颜大怒:"彻查!一个都不许放过!"

在谢渊的坚持下,《河官考成法》不断完善。新增 "实地查验" 条款,由吏部、工部和都察院联合组成检查组,定期巡查;设立 "河工举报箱",鼓励百姓监督;明确规定,考成不合格者,轻则降职,重则充军。

德佑帝还下旨,将考成法推广至全国河道。谢渊亲自编写《河官考成指南》,详细说明考核标准与流程,下发到每一个河官手中。他伏案疾书,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

当第一份合格的考成簿送到吏部时,谢渊终于松了一口气。窗外,阳光明媚,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他望着远方,嘴角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片尾

《河官考成法》在全国推行。河官们不敢再懈怠,纷纷用心治理河道。黄河决口次数大幅减少,运河漕运畅通无阻,沿岸百姓安居乐业,田野里麦浪翻滚,村庄中炊烟袅袅。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 师爷拿着弹劾奏章,神色紧张,他双手微微发抖,将奏章递给谢渊。

谢渊微微一笑,将奏章丢进火盆,火苗瞬间将奏章吞噬。"只要河防稳固,百姓平安,我这顶乌纱帽,不要也罢。"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黄河水缓缓流淌,一片安宁祥和。他的话语中透着豁达与坦然。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河官考成记》。书中详细记载着考成法的推行过程,以及那些为治理河患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各地的河防碑上,都刻着《河官考成法》的条文,碑文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

每当人们经过河防碑,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谢渊推行考成法的故事:"那是个好官啊,为了咱老百姓,敢和贪官斗,敢改祖宗规矩。没有他,多少人要被洪水冲走,多少粮船要沉没......" 而谢渊的名字,永远与这项制度紧紧相连,成为大吴王朝河政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心怀苍生,守护河防。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河官考成法》,可知治河之要,首在治吏;治国之道,贵在任贤。其以考成之法为剑,斩尽渎职之徒;以监察之权为盾,守护河防安宁。此法非独正河官之风气,更立百年之河政。谢公不畏强权,不惧诽谤,虽九死而不悔,终成千古之功。后之治河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法,护此河,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