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刘彻:他们以为敢逼宫的皇帝是软柿子?(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成刘彻和卫子夫的女儿怎么办》最新章节。

霍去病握住刘徽的手,知刘徽多年有多少不易,“我在这儿,我也可以让徽徽轻松一些的。”

一听这话刘徽眨眨眼睛道:“那,表哥调个位置?你去中书省,让陈荷去门下侍中?我不想和表哥吵架,还是让陈荷来吧。”

刘徽不想跟霍去病吵架,哪怕可能性低。

霍去病握住刘徽的手一紧,“徽徽要让我参与朝政?”

从刘徽态度中霍去病读到这层意思。

“是啊。表哥有才有能,我能用别人,为何不能用表哥?亦或者表哥想出去开疆辟土?”刘徽拧起眉头认真的询问。

霍去病停下脚步,怔怔盯着刘徽,“陛下都担心的事,徽徽不担心?”

“阿据刚刚有一句话我很认同,天下,有能者居之。舅舅有功,表哥有功,我无功?”刘徽不怕,对军队的掌控,早年刘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以令刘彻安心。刘彻不能安心是他的事,刘徽很是安心。

卫青和霍去病就应该放开的用,怕什么功高盖主,她的功,任他们立再多的功,她也压得住。她敢用人不怕任何问题。

霍去病摇摇头道:“有心而无力了徽徽。若舅舅有意在外征战,我便在徽徽身边帮衬着徽徽。未知能帮到徽徽多少,也是尽我所能。”

尽他所能,如何都好。

“好。”刘徽爽快的答应下,她要的不过也是如此。

随卫青和霍去病、刘据被放出来。

刘据被封为齐王,卫长公主已经是长公主,不必加封,刘适晋为长公主。

但刘据封地是没有的,有人进言,提醒刘徽不宜对刘据太过苛责,怎么能连个封地都不给刘据呢,传扬出去让人以为刘徽不能容人。

“汉自建以来,分封诸侯,诸侯作乱一事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不正是分封于各地,各诸侯为政?朕的父皇自推行推恩令以来,是为分化诸侯之力。好不容易令各诸侯无法再为难大汉,怎么,朕要再一次为大汉埋下隐患?分封之事既知不宜,岂能明知有错而为之?”刘徽一番质问落在朝臣的耳朵里,他们有心反驳规矩一向如此,刘徽不按规矩来做,那不太合适。

刘徽一眼瞥过他们道:“规矩是人定的,大汉之前只有一个秦建立天下同一的国家,诸事未定,朕的父皇在摸索中建立,在朕这儿也一样,朕也会摸索出一条于国于民更有利的政策。成与不成,终是要试试才能知道。朕愿意担上恶名,世人如何骂朕不能容人,朕也要为大汉太平争一争。”

一提大汉的太平,诸侯作乱苦的到底是谁,正是大汉的百姓。

明知政策有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行类似的政策,他们各有各的私心,各希望儿子们能够当上皇帝,同时也可以让其他的儿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先祖们的心思啊,刘徽都知道,可是从来不认同。

既不认同,到了她做主的时候,天下尽在她的手里,诸侯作乱如何,刚登基的刘徽已经经历过。

虽然叛乱迅速被平定,没有掀起半分的风浪,刘徽在意的弟弟不多,不巧,刘据没有意见,其余的人敢有意见吗?

刘彻早年已然将诸子都封而为王了,在刘徽的劝说下没有让儿子们去封地,刘彻每每回想起这个事都不由的暗忖,刘徽定是早有所准备,所以才会让他把人留下。

人在长安,那就逃不出刘徽的手掌心。

逼宫那一日的刘徽捏住刘彻所有的儿子,她绝对敢杀人。

刘彻以前总感慨刘徽有些妇人之仁,可是敢生出争帝位之心,以女郎的身份登上皇帝位的刘徽,她敢把刘彻的儿子全都杀掉!

连太子刘据刘徽都已经让人禁起来,刘徽绝不会允许事不成。

当然,最坏的结果,刘徽纵然不成事。

刘据被困,卫青和霍去病也被困,她只要把刘彻的其他儿子杀掉,刘据在以后照样可以登上皇帝的宝座。

卫家,刘徽照样可以保存。

此时对于一个个弟弟们的安排,刘徽让他们留下,留在长安,只要不违法乱纪,随便他们干什么都行。

然,刘徽正告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朕从来不触及大汉的律法,你们最好也是。朕无意同室操戈。但若是你们不知规矩,不守国法,朕不怕以你们的血祭国法。记住!”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刘徽的嘴里说出,是让天下震惊的。

在刘徽之前,天子凌驾于世人之上,饶是刘彻用董仲舒的种种政治,以令天下都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对于董仲舒提出的对帝王的约束,刘彻从来不愿意接受的。

刘徽才刚登基,她却正告于天下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便是要以身作则,以令天下守法。

别个人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可能会有人笑话认为不可能做到。

和刘徽斗了几十年的人,最清楚不过,刘徽以身作则做到极致。

位高而权重的公主,宰相,刘徽从来没有以权谋过私。

握天下的利,刘徽也从来是为民而谋,不为自身。

而且多少年了,如果能够捉到刘徽的把柄,能够让刘徽吃苦受罪,世家贵族们岂会放过那光明正大的理由。还不是因为捉不到刘徽的把柄!

今闻刘徽所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有人都不由紧了紧皮。

刘徽同众臣道:“朕希望你们记住大汉的律法约束人性之恶。如果你们连律法都守不住,非要犯,朕虽不想大开杀戒,但绝不会不敢杀人。守国法是朕对你们的要求。你们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朕不会对你们手下留情。”

守国法,是刘徽对所有人的要求,那已经是最低的底线了。

一众臣子还是相信刘徽的,相信于她对他们的底线。

只要不犯国法,刘徽不会对他们做些什么,反之,如果他们不听话,非要跟刘徽对着干,刘徽不是那真正刚登基,手里没有人,只能任人摆布的人。

刘徽多少年前开始参与朝政?

军中她打过多少仗?守卫边境又是多少年?为尚书令又是多少年?

书阁养出来的人,太学,鸣堂,甚至是天下的府学,最后是科举取士。

这些人,和刘徽看似没有多少的接触,刘徽为尚书令多年,凡是由她挑上来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干事实的人。

纵然刘彻后头糊涂了,用的竟然是刘屈氂那样的人,刘彻也不算完全的糊涂,他并未将把那些干事的人剔下去。

刘彻的想法很矛盾也很容易理解,他希望身边多是事事顺应他心的臣子,可是他也清楚大汉的天下不可能只有顺应他心的臣子。必须得要有真正能干的臣子。

皇帝可以谋一时的私欲,却不能够完全谋于一己之私。

也正因如此,刘彻一直都在用刘屈氂,由刘屈氂压人,却也没有把能干的臣子全都换下来,尽都用上那谄媚小人。

刘徽早已看透刘彻的为人,大方向没有问题,刘徽要提拔于人,长安,各州各府,只要是有能之人在位,便不怕乱。

且刘徽稳坐皇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整顿吏治。

此事交由吏部查查,吏部尚书卫禧,年轻是真年轻。再年轻,忆起刘徽是几岁成为的尚书令,便觉得那也不过如此,不值得一提。

刘徽为何要查吏治,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刘彻那么多年来不太管事,放任底下的人随便来。

而今刘徽登了基,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收拾那些尸位素餐的人。

其中原由,都是聪明人,便不需要多言,吏治清明,才能保证天下安,能说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话,可见刘徽的要求之高。

她能守住的规矩,要求别人也要守住,无人能够挑出错。

不过,朝臣都明白,刘徽不是像刘彻的帝王,刘彻是个喜怒无常的皇帝,因一己之喜与不喜,他可以把人流放,杀之,也可以因一己之喜,而将人提拔到那人的德行所不配的高度。

刘徽不是的。她没有喜与不喜。她只看人能不能用,该不该用。

如随她登基,眼瞅天下安了,一个叫王刻的人上书对刘徽破口大骂,指出刘徽逼宫篡位,道刘徽是在为后世留下一个坏的榜样,以令天下从此都不再守君臣父子之礼。

所有人臣子在听清上书内容那一刻都不由自主的端详刘徽,似在思考,同时也在等刘徽的反应。

刘徽,把人召到跟前了。

得了,一个个都在想,刘徽能够容人那么指着她的鼻子骂她不忠不孝不义?

结果,人,刘徽叫来了,听人当面的骂,刘徽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看人骂得口干了,还让人给他送上米汤,好让人喝完后再继续骂。

一群人见刘徽的举动,有些拿不准刘徽的心思了,刘徽把人叫进宫来不是要训人的吗?

饶是卫青对刘徽挨骂的事也不太好受。

对,刘徽是逼宫篡位不假,也是刘彻亲自下达的诏书传位给的刘徽。

算名正言顺?

谁对此事都避之不谈,也是拿不准刘徽对此事的态度。

当然,在众臣的心中,认为刘徽作为一个敢逼宫的人,定不能接受别人指着她的鼻子骂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王刻骂得停下了,刘徽不紧不慢的问:“还有吗?”

骂了将近一个时辰的王刻,骂累了,本以为刘徽应该会有所不满的,或许一声令下他命都得没了,不过没有关系,王刻敢骂就料到最坏的结果,他不怕事儿。

不怕事的王刻抬头挺胸,一副大义凛然不畏死的样儿道:“骂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