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生(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80:从万元户到商业帝国》最新章节。
“让他说。”
一个平静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江彻走了进来,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扫了一眼屋里神情各异的众人,最后,目光落在了郭德平身上。
“郭科长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江彻走到那台漂亮的样机旁,轻轻抚摸着它冰凉的外壳,“但是,遇到困难就后退,那不叫客观规律,那叫懦夫。”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屋子都安静了下来。
“芯片到不了,我们就不能干活了吗?”江彻环视众人,“外壳的模型,定型了吗?每一道弧度,都做到最完美了吗?电路板的走线,优化到最优了吗?有没有可能,再减少一点功耗?音响的共鸣腔,测试过一百种以上的材料了吗?”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在我们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极致之前,谁都没有资格,说放弃。”江彻的语气,斩钉截铁,“我给大家三天时间。三天后,我要看到一台完美的,只差芯片的‘海上明月’。至于芯片,那是我的事。”
说完,他转身就走,留下一个不容置疑的背影。
郭德平撇了撇嘴,端着茶杯,也想溜走。
“郭科长。”江彻在门口停下脚步,却没有回头,“厂里最近伙食不错,我看你,都胖了。”
郭德平的脊背,莫名一寒。
离开研发室,江彻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知道,这背后,一定是钱立群在搞鬼。这位副部长,正在用他手里最顺手的武器——行政审批,来扼杀飞跃厂的希望。
硬闯,是行不通了。
他回到办公室,赵海和钱斌已经等在那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彻哥,现在怎么办?真要被一颗小小的芯片给憋死?”钱斌一脚踹在沙发上。
“死不了。”江彻走到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前,拿起那支红色的铅笔,在上面重重一点,“战场,不在这里。在这里。”
他指的,是那片广袤的,被他圈起来的农村市场。
“赵海,集团账上,还能动用的现金,有多少?”
“不到三百万。而且,这笔钱还要支付下个月全厂的工资,以及飞利浦显像管的尾款。江总,我们……已经没有弹药了。”赵海的声音,充满了忧虑。
“谁说没有?”江彻笑了,那笑容,看得钱斌和赵海心里直发毛,“我们有五万三千七百台电视机。它们,就是我们最好的弹药。”
他转过身,看着钱斌:“你,立刻去一趟京城,找全国供销总社的领导。就说,我江彻,要跟他们做一笔大生意。”
钱斌一脸懵:“供销社?那不是卖化肥和暖水瓶的地方吗?他们能买电视机?”
“他们不买,但他们能卖。”江-彻的眼睛里,闪着一种被称为“商业模式”的光芒,“你告诉他们,这五万多台电视机,我可以一台不要钱,全部铺货给他们下属的县级供销社。卖出去了,再跟我们结账。”
“什么?!”赵海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江总,这太冒险了!这叫铺货吗?这叫白送!要是他们卖不出去,或者赖账,我们连骨头都剩不下!”
“他们会的。”江彻的语气,充满了自信,“因为,我不只是给他们送电视机。我是去帮他们解决,他们最大的难题。”
他看着钱斌,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跟供销总社的领导说,只要他们帮我卖电视。我旗下的江氏实业,就可以帮他们,收购和销售,他们积压在仓库里的,卖不出去的,各地的农副产品。山东的蒜,河南的枣,安徽的茶叶,我们全都要。我们不仅帮他们在国内卖,还能帮他们,卖到国外去!”
钱斌和赵海,彻底被江彻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震住了。
用电视机,去换农产品?
这在1985年的中国,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商业逻辑。
“这……这能行吗?”钱斌结结巴巴地问。
“这叫,资源置换,互利共赢。”江彻给他下了定义,“对于那些供销社来说,积压的农产品是包袱。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是打通海外市场的硬通货。对于那些农民兄弟来说,家里多了一台能看春晚的电视机,地里的东西也卖出去了,你说,他们高不高兴?”
钱斌的眼睛,渐渐亮了。他仿佛看到了一盘巨大的,联动全国的棋局。
“我明白了,彻哥!我这就去!”
钱斌走了,带着江彻这个疯狂的计划,和赵海硬凑出来的几万块差旅费,奔赴京城。
赵海依然忧心忡忡,他觉得,自己的老板,在进行一场豪赌。
而江彻,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开始疯狂地打电话。他打给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他前世记忆里,那些八十年代就已经在广交会上崭露头角,靠着倒卖农产品赚到第一桶金的“倒爷”们。
这些人,有的在东北倒腾大豆,有的在广西倒腾白糖。他们消息灵通,渠道野路子,是那个年代,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江彻给他们的条件很简单:我提供货源,你们提供海外渠道,利润分成。
一场围绕着五万三千七百台旧电视机展开的,席卷全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商业战役,无声无息地打响了。
半个月后。
飞跃厂的研发室里,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三天之期早已过去,芯片,依然杳无音信。郭德平的冷嘲热讽,几乎成了每日的背景音。工人们的热情,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飞跃厂的复兴,不过是一场昙花一现的梦时。
一个电话,从京城打到了周厂长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