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平市《铁西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四平市铁西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四平市区西部,是这座英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 ,虽面积不算广袤,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在现代发展的浪潮里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一、管辖乡镇简介

铁西区下辖5个街道、1个乡。5个街道分别是站前街道、仁兴街道、北沟街道、地直街道、平西乡。

站前街道

站前街道位于铁西区东南部,因临近四平火车站而得名,是铁西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这里人流如织,商贾云集,交通十分便利。街道内分布着众多的宾馆、饭店、商店,满足了往来旅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它也是铁西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多条公交线路在此交汇,方便居民出行。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商业设施,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街边的小店、菜市场,充满着人间烟火味。

仁兴街道

仁兴街道地处铁西区中心区域,是铁西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仁兴里沉浸式街区,全长520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采用全国首个户外720°穹顶式设计 ,集国风演艺、国潮互动、网红美食等多业态于一体,每天17时30分至22时有精彩演出,周边还有华宇仁兴商厦等商贸企业,是铁西区繁华且极具特色的地段,承载着居民的休闲娱乐时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这里还坐落着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化馆、图书馆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沟街道

北沟街道位于铁西区北部,原为条子河泛滥地带,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已成为成熟的居民区。这里生活设施完备,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街道内的公园和休闲广场是居民日常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生活,邻里之间关系和睦。

地直街道

地直街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氛围。这里分布着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铁西区行政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街道注重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街边的店铺种类繁多,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需求。

平西乡

平西乡是铁西区唯一的乡,位于铁西区西部。这里既有乡村的自然风光,又逐渐融入了城市发展的元素。平西乡以农业为基础,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平西乡也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些农家乐、采摘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同时,平西乡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道路、水电等条件得到了显着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铁西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铁路沿线土地作为“附属地”,中东铁路在四平街实地勘察并确定设站。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修筑路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平区间局部通车,此地称“五站”,不久改称“四平街站” 。沙俄在火车站前开辟一、二、三马路街基,使这里初具街区雏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此地成为满铁附属地,日本继承沙俄权利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满铁附属地”开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东段)街基,火车站西侧街区渐渐形成。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区初具规模。

在历史的演进中,铁西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1916年(民国五年)日本人在“附属地”设置4个区;1918年(民国七年)“满铁四平街地方事务所”成立;1922年至1931年(民国十一年至二十年)在道里四洮铁路以北区域设北沟村;1937年伪满洲国将四平街从梨树县划出设立四平街市,铁西区域属四平街市一部分;1938年在道里设大同区、若叶区、花园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9月在道里设第一区(原若叶区)、第二区(原花园区)、第三区(原大同区);1948年3月四平解放后,城内设4个区,道里为第一区、第二区,12月一区、二区合并称第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城内各区建制撤销,组建12个街公所;1952年7月1日恢复区政府建制,道里归二区管辖;1956年3月31日再次撤销区,重建9个街道办事处,道里设北沟、仁兴、车站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0月1日四平人民公社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61年道里中央西路以南归三区,以北归四区;1969年城区分别成立一、二、三区革命委员会,共辖9个街;1979年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区;1980年城内3个管理区撤销,成立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直辖,道里设站前街、立新街、仁兴街、北沟街。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林省四平行政公署,9月初重新组建四平市(地级),市区分设铁东区、铁西区,铁西区(县级)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而得名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铁西区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这里曾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还能看到满族剪纸、蒙古族歌舞等文化元素的展现,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铁西区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也涌现出了一些历史人物。其中,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在四战四平中表现英勇,他始终冲锋在前,在四平攻坚战中不幸中榴弹,壮烈牺牲。东北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辽吉省委追认他为“辽吉功臣”,并将四平市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仁兴街” 。马仁兴师长的雕塑依然屹立在四平大地上,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三、必游景点

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战役纪念馆位于铁西区英雄大街60号,是纪念解放战争中着名的四平战役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 ,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四平战役的全过程。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介绍,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纷飞和英雄们的无畏与坚毅。

英雄广场

英雄广场位于铁西区英雄大街和迎宾街交汇处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原是日本南满铁路四平街地方事务所创建的四平街公园,此后经历了六次更名。1939年日本侵略者将其改名为中央公园;1946年国民党进驻后改名为中山公园;1948年3月13日四平解放,4月18日为纪念在民族民主解放及四平战役中牺牲的英雄儿女,改名为烈士公园;1980年改名为儿童公园;2003年改建为英雄广场,旨在勿忘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如今的英雄广场有战役纪念馆、时钟长廊等多处景观,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此休闲娱乐以及开展纪念活动,它不仅是市民的休闲场所,更是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地标。

仁兴里沉浸式街区

如前文所述,仁兴里沉浸式街区是铁西区的一大亮点。这里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漫步在街区,欣赏着国风演艺,参与国潮互动,品尝着网红美食,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街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气息,与周边的商贸企业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充满着活力,白天可以感受其文化魅力,夜晚则能领略其璀璨灯光和热闹的氛围。

四、历史遗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