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庆市《大同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大庆市大同区:油城腹地的多元发展图景
大同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东与大庆市红岗区、肇州县相连,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南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北与大庆市让胡路区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是大庆市辖区中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作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大同区既承载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印记,也孕育着农业、文旅等多元产业的活力,同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概况
大同区下辖3个镇、4个乡、6个街道,分别为大同镇、高台子镇、太阳升镇,林源乡、祝三乡、老山头乡、八井子乡,庆葡街道、高台子街道、林源街道、立志街道、新华街道、同福街道。各乡镇(街道)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稳步前行。
(一)镇域概况
1. 大同镇
作为大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同镇是区政府驻地,行政区域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内交通便捷,萨大公路、大肇公路贯穿全境,商贸流通活跃,建有大型综合市场、商业街等基础设施,是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枢纽。农业方面,以棚室蔬菜、特色种植为主,打造了多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领域则聚焦石油配套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了“农工互补”的发展模式。镇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一应俱全,既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便利。
2. 高台子镇
地处大同区东北部,距大庆市区3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80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12个行政村。该镇是大庆油田采油七厂的主要驻地,石油工业配套产业是其经济支柱,境内分布着多家石油装备制造、油气技术服务企业。同时,高台子镇依托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发展粮食种植与畜牧养殖,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广阔,肉牛、生猪养殖形成规模化基地。镇内交通以油田专用公路和地方公路为主,与大庆市区及周边乡镇联系紧密,近年来通过推进“油地融合”,推动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逐步完善城镇功能。
3. 太阳升镇
位于大同区南部,南与吉林省镇赉县隔嫩江相望,行政区域面积320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15个行政村。该镇因地处嫩江沿岸,水资源丰富,除石油相关产业外,农业与渔业发展突出。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其中沿江地带的水稻因水质优良,口感软糯,成为区域特色农产品;渔业方面,依托嫩江支流及人工池塘,开展淡水养殖,盛产鲤鱼、鲫鱼、胖头鱼等。太阳升镇还拥有渡口等交通设施,是大同区与吉林省边境地区物资往来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通过打造“沿江农业观光带”,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
(二)乡域概况
1. 林源乡
位于大同区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26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紧邻大庆油田林源炼油厂,工业氛围浓厚。该乡以石油化工配套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原料加工、仓储物流等业态,同时利用周边草原资源,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形成“工业+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乡内基础设施与林源炼油厂生活区互联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居民生活便利度较高。
2. 祝三乡
地处大同区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290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乡。该乡耕地面积广阔,以玉米、大豆、高粱等旱田作物为主,同时推广“杂粮杂豆”特色种植,小米、绿豆、红豆等产品通过“绿色认证”,远销省内外。祝三乡还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了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近年来通过建设“杂粮种植示范基地”,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
3. 老山头乡
位于大同区南部,濒临嫩江,行政区域面积31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该乡地形以低山岗地与沿江平原为主,农业种植兼具旱田与水田,同时利用沿江滩涂资源,发展芦苇种植与造纸原料加工。老山头乡历史底蕴深厚,境内留存多处辽金时期历史遗址,近年来依托历史资源与沿江风光,尝试发展“遗址观光+乡村体验”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
4. 八井子乡
地处大同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220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以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闻名。该乡是大庆市“棚室蔬菜之乡”,建有万亩棚室蔬菜基地,草莓、番茄、黄瓜等果蔬实现全年供应,同时发展“采摘农业”,吸引市区游客体验农耕乐趣。八井子乡还打造了“民俗文化村”,集中展示东北传统民居、农耕工具,举办民俗活动,成为大同区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
(三)街道概况
大同区的6个街道多依托油田矿区设立,主要承担矿区居民服务、社会治理等职能。其中,庆葡街道、高台子街道、林源街道分别对应采油七厂、采油八厂、林源炼油厂的生活区,街道内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便民市场等配套齐全,聚焦矿区居民的生活保障与文化需求;立志街道、新华街道、同福街道则位于大同镇周边,衔接城镇与乡村,兼具城市服务与农村配套功能,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大同区的历史发展,既与松嫩平原的古代文明紧密相连,也与近代石油工业的崛起深度绑定,形成了“古文明积淀+石油文化赋能”的独特脉络。
(一)历史沿革
1. 古代至近代:从游牧之地到农业开垦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同区所在的松嫩平原就有人类活动,属于昂昂溪文化分布范围,境内老山头乡等地曾出土石斧、陶罐等文物,见证了早期人类的农耕与渔猎生活。商周至秦汉时期,此地为东胡、秽貊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夫余国属地;隋唐时期,纳入黑水靺鞨部落联盟范围,受唐朝忽汗州都督府管辖;辽金时期,成为契丹、女真族的活动区域,辽代属上京道长春州,金代属上京路肇州,境内老山头乡的“辽金古城遗址”即为当时的戍边城池或村落遗址;元明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奴儿干都司朵颜卫,为蒙古族、女真族部落的游牧与狩猎之地;清代,此地属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属地,为蒙古族游牧区,清末随着“蒙地放垦”政策推行,汉族移民逐渐迁入,开始大规模农业开垦,形成零散村落,属安达厅管辖。
2. 现代:从农业区域到油田辖区
民国时期,大同区属安达县管辖,以农业生产为主,村落逐渐增多;伪满时期,属安达县第五区,农业生产受殖民统治影响,发展缓慢;1945年东北解放后,属安达县第三区,建立人民政权,推动农业恢复与发展;1959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大同区所在区域因发现石油资源,开始纳入油田开发范围,同年,松基三井(位于今大同区高台子镇)喷出工业油流,成为大庆油田发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960年,安达县设立大同镇,作为油田开发的后勤保障基地;1965年,安达特区成立,大同镇划归安达特区管辖;1979年,安达特区更名为大庆市,1980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大庆市大同区,以大同镇为核心,整合周边乡镇,形成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此后逐步发展为以石油工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补充的综合型辖区。
(二)文化脉络
1. 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
大同区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区域,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在此长期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汉族的农耕文化、满族的渔猎文化相互影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在部分乡镇仍有举办,牧民的马头琴演奏、长调演唱等艺术形式得以传承;汉族的东北秧歌、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在城乡广泛流传,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充满地域特色;满族的萨满文化(祭祀仪式、民间故事)在部分村落仍有留存,传统服饰、饮食习俗(如黏豆包、苏子叶饽饽)融入日常生活。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借鉴,形成了“尊重差异、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
2. 石油工业文化的塑造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石油工业文化成为大同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油田开发初期,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如“人拉肩扛运设备”“破冰取水保钻井”等事迹)融入区域文化基因;随后,“三老四严”(对待工作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工作作风成为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准则;如今,石油工业文化通过纪念馆、工业遗址、企业精神宣讲等形式传承,如大同区依托松基三井遗址打造的石油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展示油田开发历史、传播工业精神的重要场所。石油工业还推动了区域文化设施的完善,矿区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传统农业区域,农耕文化在大同区根深蒂固。农民“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孕育了重视时节、勤劳质朴的文化品格;民间流传的农事谚语(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农耕歌谣,记录了农业生产的经验与智慧;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石磨)在八井子乡的民俗文化村等地得以展示,成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耕文化也在创新:“智慧农业”技术(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采摘农业”“休闲农庄”的兴起,让农耕文化与旅游体验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历史人物
大同区的历史人物,既有古代戍边守土、推动区域开发的先民代表,也有近代为油田建设、地方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他们的事迹虽未广为人知,却深深融入区域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地方治理与开发人物
1. 辽金时期戍边将领(佚名)
在大同区老山头乡的辽金古城遗址中,考古发现了兵器、城防遗迹等,推测此处曾有戍边将领驻守。该将领(姓名未留存于史料)负责管辖松嫩平原南部的边疆地带,组织军民修筑城池、开垦农田,既抵御外敌入侵,又推动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为区域早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2. 清代蒙地放垦中的汉族移民领袖(张姓,名不详)
清末“蒙地放垦”期间,一位张姓汉族移民从山东迁入大同区(时属杜尔伯特旗),因善于组织协调,被移民推举为领袖。他带领移民与蒙古族牧民协商土地开垦事宜,制定公平的土地分配规则,同时向牧民传授农耕技术,帮助牧民发展农业,促进了汉蒙民族的和谐共处。他还组织修建灌溉渠道、搭建村落防御设施,推动了移民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其事迹在当地民间口头流传至今。
(二)近代油田建设与地方发展人物
1. 油田开发初期的钻井队长(李姓,1930-2015)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期间,李姓钻井队长带领队伍在大同区高台子镇区域钻探油井。当时条件艰苦,冬季气温低至-30℃,缺乏先进设备,他带领队员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搬运钻井设备,在结冰的泡子中破冰取水,确保钻井作业不间断。在他的带领下,队伍提前完成多口油井钻探任务,其中一口油井成为当时的高产井,为油田早期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退休后,他仍坚持为油田青年职工讲述会战故事,传承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
2. 乡村教育推动者(王姓,1945- )
王姓教师出生于大同区祝三乡,1965年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先后在多个乡村小学任职。当时乡村学校条件简陋,缺乏师资与教学设备,他主动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劝说贫困家庭子女返校读书。他还发动村民捐款捐物,参与学校校舍修缮,推动“家校合作”模式,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在他的影响下,祝三乡多个村落的入学率大幅提升,培养出多名大学生,他本人多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称号,成为当地乡村教育的标志性人物。
四、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大同区的景点与遗址,既有展现石油工业历史的工业景观,也有承载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还有体现乡村风情与自然生态的休闲场所,满足不同游客的游览需求。
(一)必游景点
1. 松基三井纪念地
位于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跃村,是大庆油田发现的标志性遗址。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此后成为油田开发的起点。纪念地内保留着原始的钻井井架、钻井设备,建有“松基三井发现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品,详细介绍松基三井的钻探过程、技术难点及历史意义,还设有模拟钻井作业的体验区,让游客感受石油勘探的艰辛。纪念地周边种植着松树、杨树等树木,形成整洁的景观区,是了解大庆油田历史、感受石油工业精神的核心场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与研学团队来访。
2. 八井子乡棚室采摘园
位于大同区八井子乡,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农业观光景点,总面积达1.2万亩,包含草莓、番茄、黄瓜、葡萄等多个品种的棚室种植区。采摘园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不使用化肥与农药,果蔬新鲜可口。游客可进入棚室自行采摘,体验农耕乐趣,同时园区内设有农产品展示区,销售果蔬加工产品(如草莓酱、番茄干)。此外,采摘园配套建设了休息区、餐饮区,提供东北特色农家菜,让游客在采摘之余享受乡村美食,是亲子游、家庭游的热门选择。
3. 老山头乡嫩江沿江风光带
地处大同区老山头乡嫩江沿岸,全长约10公里,依托嫩江的自然景观与滩涂资源打造。风光带内修建了木栈道、观景台、休闲广场等设施,游客可沿栈道漫步,欣赏嫩江两岸的草原、湿地与农田风光,春季可见候鸟北迁(大雁、白鹭等在此停歇),夏季可体验江边垂钓,秋季可观赏沿江的芦苇荡与红叶。风光带还设有露营区,允许游客搭建帐篷,夜晚欣赏江景与星空,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4. 大同区民俗文化村
位于八井子乡境内,是集中展示东北民俗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景点。村内复原了东北传统民居(草房、土坯房),室内陈列着老式家具、农耕工具(犁、耙、纺车)、生活用品(陶罐、铁锅、油灯)等,还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村内还设有民俗表演区,定期举办东北秧歌、二人转、皮影戏等民间艺术表演,游客可参与扭秧歌、学唱二人转等互动活动。此外,民俗文化村提供农家院住宿,让游客体验东北农村的日常生活,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历史遗址
1. 老山头辽金古城遗址
位于大同区老山头乡老山头村,是辽金时期的小型城池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现存夯土城墙遗迹,周长约800米,城墙高2-3米,设有城门遗址1处,城内发现房屋地基、陶窑、灰坑等遗迹,出土过辽金时期的陶罐、陶碗、铁器(农具、兵器)等文物。据考古推测,该古城可能为辽金时期戍边军队的驻地或地方部落的聚居地,是研究松嫩平原南部辽金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遗址,目前已被列为大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周边设有保护围栏与文物说明牌,供游客参观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