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伊春市《伊美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伊春市伊美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山脉中段腹地,是伊春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片区域总面积达2348.94平方千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造就了独特生态格局,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红松、云杉等针叶树与白桦、黄菠萝等阔叶树交错生长,汤旺河、伊春河两条主要河流贯穿境内,既是生态屏障,也是“中国林都”品牌的重要支撑。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特色
伊美区实行“2镇6街”的基层治理架构,下辖东升镇、美溪镇两个镇,以及朝阳、前进、红升、旭日、新欣、南郡六个街道办事处,覆盖33个社区与6个行政村,公共服务网络遍及城乡,日常政务办理、民生保障等需求可就近解决。
(一)东升镇
东升镇位于伊美区东北部,距城区约12千米,辖区面积42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8万人,下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其行政建制历经多次调整,1958年成立东升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东升乡,2001年转为东升街道,2017年撤街设镇,2019年划归伊美区。
镇内林地面积35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78%,伊春河支流东风河流经境内,为农业与生活用水提供保障。经济以农业、林业加工、生态旅游为主:耕地面积2.8万亩,主打大豆、玉米种植与黑木耳、滑子菇等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年产量达500万袋,部分深加工成干货、菌酱;12家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实木地板、木质工艺品,部分产品出口海外;生态旅游方面,东升岛民俗旅游区复原鄂伦春族“撮罗子”村落,游客可体验桦皮手工艺、观赏传统歌舞,夏季的东风河漂流项目也吸引大量游客。
基础设施方面,伊嘉公路穿镇而过,村级公路实现水泥硬化全覆盖;镇内有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开设鄂伦春语言、桦皮手工艺特色课程;卫生院配备基础医疗设备,与区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方便居民就医;文化站、超市、农贸市场等设施齐全,满足日常文化与生活需求。
(二)美溪镇
美溪镇位于伊美区中部,距城区约40千米,辖区面积1922.94平方千米,是伊美区面积最大的镇,户籍人口2.1万人,下辖4个社区、3个行政村。其历史与林业开发深度绑定,1947年设立82公里作业所开启现代林业开发,历经林务所、林务分局、区、公社等建制调整,2019年划归伊美区后改为镇,重心转向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
镇内以山地为主,最高峰青山峰海拔698米,森林覆盖率85%,林地面积1634平方千米,活立木总蓄积量1200万立方米,红松古树群分布广泛,部分树龄超300年。汤旺河穿镇而过,年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经济以林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为核心:8个国有林场聚焦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红松籽年产量500吨,2000亩蓝莓基地采用有机种植;回龙湾国家森林公园、青山岩画遗址、汤旺河漂流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8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山野菜罐头、蓝莓果酱等,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
交通上,鹤伊公路、汤林铁路穿镇而过,美溪火车站可直达伊春、佳木斯等地,村级公路硬化全覆盖;教育方面有中心小学与初中,教学质量位居乡镇前列;二级综合医院美溪林业局职工医院配备CT、核磁共振等设备,科室齐全;文化中心、林业局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以及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为居民提供便利。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发展轨迹
伊美区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属黑水都督府,为黑水靺鞨活动区域,部落以渔猎为生,通过朝贡与中原建立联系。辽、北宋时期归属东京道铁骊王府,女真邬畏于厥部在此聚居,开始出现简单农业种植;金、南宋时期纳入东京路蒲与路屯河猛安,“猛安谋克”制度推动中原文化与本地融合;元朝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桃温万户府,驿站系统强化了与中央的联系;明朝归奴儿干都司屯河卫,“羁縻政策”促进物资交换;清朝前期属宁古塔将军管辖,19世纪末“封禁政策”松弛,山东、河北移民带来先进技术,推动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近代以来,1928年国民政府计划设伊春厅,美溪林区纳入规划;伪满洲国时期隶属三江省汤源县,森林资源遭日军掠夺。1939年后,原伊春区、美溪区历经街、区、公社等建制调整,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后,两地分别成为市辖区,推行“政企合一”体制加速林业开发。201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伊春区、美溪区与乌马河区部分区域合并,设立伊春市伊美区,整合资源开启新发展阶段。
(二)多元文化融合
1. 少数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文化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历史上鄂伦春族以游猎为生,传统服饰以狍皮、鹿皮为原料,“狍皮袄”“狍皮裤”保暖耐用,装饰有兽骨、兽牙饰品;饮食以兽肉、鱼肉为主,“手把肉”“柳蒿芽汤”流传至今;传统居所“撮罗子”以桦木杆为骨架,覆盖狍皮或桦树皮,现成为文化展示符号;桦皮手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抹黑节”(农历正月十六)时人们互相抹黑驱邪,如今成为特色民俗活动。此外,满族“萨满文化”、回族饮食习俗也融入区域文化,丰富了文化多样性。
2. 林业文化
20世纪50年代起,大量林业工人投身伊美区林业开发,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林区精神。生产中,“爬山虎”拖拉机、绞盘机等工具广泛使用,“伐木号子”“集材号子”协调劳动、缓解疲劳;生活里,“林区大院”承载邻里互助氛围,“大食堂”“职工俱乐部”是日常活动场所。如今,林业工具、劳动号子被纳入文化保护,相关文学、绘画、歌曲等文艺作品记录林业历史,传承林业文化。
3. 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伊美区是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区域。1936年,赵尚志率抗联三军在境内建立密营,指挥“奇袭老钱柜”战斗,摧毁日军据点;1937年起,李兆麟率抗联六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密营医院”,组织群众支援抗联。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生产物资、组建运输队支援前线。如今,抗联密营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故事与精神通过展览、宣讲等方式传承。
三、历史人物与历史遗址
(一)重要历史人物
1. 赵尚志
东北抗联主要创建者之一,1936年任抗联三军军长,率部在伊美区(原美溪、伊春区域)汤旺河沿岸、美溪林区建立密营。同年冬季,指挥“奇袭老钱柜”战斗,歼灭日伪军8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物资,摧毁日军木材掠夺据点,切断运输线路,为抗联建立小兴安岭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其抗日事迹至今被当地铭记。
2. 李兆麟
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1937年任抗联六军政治部主任,在伊美区境内开展游击战争。面对日军“归屯并户”政策,他组织抗联战士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建立“密营医院”治疗伤员与群众;1940年日军“扫荡”时,提出“化整为零”战术保存抗联力量,密切了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其“团结群众”的理念成为抗联坚持抗战的重要支撑。
3. 林区建设者群体
20世纪50至70年代,大量林业工人从各地来到伊美区,在艰苦条件下推动林业发展。以“伐木能手”为代表的工人,用手工工具提升伐木效率,连续多年获“劳动模范”称号,还传授经验带动班组进步;集材工、运材司机、林场技术员等群体也各司其职,修建林区交通、培育林木,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资源,他们的故事被收录于林业博物馆,“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至今。
(二)代表性历史遗址
1. 抗联密营遗址群
分布于美溪镇、东升镇原始森林中,现存12处遗址,以“老钱柜密营遗址”“五道库密营遗址”为代表。老钱柜密营遗址距美溪镇25公里,面积1500平方米,留存木屋地基、篝火坑、战壕、弹药库地窖,1936年赵尚志部在此驻扎,曾出土子弹壳、水壶等文物,2010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五道库密营遗址距美溪镇18公里,面积2000平方米,有6处房屋遗址、粮仓地基与医疗救护坑,1937年李兆麟部在此活动,2015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现均设保护标识,需工作人员陪同参观。
2. 青山岩画遗址
位于美溪镇青山峰南麓,刻于15米长、8米高的玄武岩石壁上,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作品,距今3000—4000年。现存23幅图像,涵盖狩猎场景、鹿熊等动物形象、集体舞蹈等人物活动,采用阴刻手法,部分有色彩残留,反映先民渔猎生活与宗教信仰,2008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现设防护栏与监控,游客可在观景台通过解说牌了解其历史价值。
3. 美溪林业局老办公楼遗址
位于美溪镇中心,1953年建成,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采用苏联式风格,曾是美溪林业局核心办公场所,见证林业从采伐到转型的历程。2005年林业局迁新址后,建筑年久失修,2018年列为市级近现代重要史迹,修缮后改为“美溪林业历史展厅”,陈列老式办公用具、林业工具、老照片等,免费开放供游客了解林业历史。
4. 东升镇抗联交通站遗址
位于东升镇东升村,1938年建立,原为60平方米土木平房,是抗联与群众联系的秘密站点,负责传递情报、输送物资、掩护战士,由当地群众管理至1941年。房屋坍塌后仅存地基,2012年列为区级文保单位,旁设纪念石碑,刻有交通站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